《表1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表1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05);平均值±标准差.

Fo(初始荧光)是植物叶片经过暗适应后光合系统PSⅡ中心完全开放时的荧光强度,反映了PSⅡ天线色素受激发后产生的电子密度[13];Fm(最大荧光)是已经暗适应的光合系统全部PSⅡ中心关闭时的荧光强度,可反映PSⅡ电子传递情况;Fv(可变荧光)是植物在暗适应过程中的最大可变荧光强度,它等于Fm-Fo的差值,反映了QA的还原情况[14].Fv/Fm反映了植株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o反映了其潜在的光化学活性.PI是植物利用光能的综合指标.由表1可知,在马铃薯生长发育前期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间作Fo显著高于单作Fo,P‖M、P‖B处理分别比P处理高21.67%、16.43%,P处理的Fv/Fm高于P‖M处理7.43%,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处理的Fv/Fo高于P‖M处理25.25%,具有显著性差异.PI是植物吸收、捕获、传递、转化光能的综合指标.前期PI值在P‖M处理时最低,P处理PI值高于P‖M处理67.33%,说明玉米的遮阴效果严重影响马铃薯荧光指标,中期时P‖B处理PI最高,较P、P‖M处理分别高21.76%、18.32%,说明间作蚕豆会提高马铃薯对光的综合利用效率.试验表明P‖B处理相比P处理具有较高的初始荧光值,且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光化学活性相近,并且在前中期具有较高的荧光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