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类型阻力系数和权重赋值》

《表2 不同类型阻力系数和权重赋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层级生态节点识别与优化——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基于前两步结果,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33],计算区域生态廊道,生成初步生态网络。首先,构建累积阻力面。生物迁移主要受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人类活动等阻力影响[15,16],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阻力类型。按照物种生境适宜度、人类活动干扰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类型阻力因子进行打分(1~1000)。其中打分值最低为1,代表生境适宜性最高;打分值最高为1000,代表生境适宜性最低(表2)。依托ArcGIS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不同类型下的阻力值,范围为[0,1]。综合权重赋值,得到累积阻力面。然后,基于MCR模型[33]计算资源型战略点斑块、结构性战略点斑块到其他景观单元的累积距离,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生成生态廊道。最后,将累积阻力面的“山脊线”与生态廊道的交点[22],作为结构型薄弱点。利用GIS空间分析中的水文分析模块,提取阻隔生态流和物种扩散的最大阈值,然后对得到的栅格数据矢量化,经平滑处理后,最终获取阻力面的“山脊线”。依据GIS空间分析中的相交工具,提取“山脊线”与生态廊道的交点,即结构型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