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抗战前武陵山区城市市场体系》

《表6 抗战前武陵山区城市市场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民国时期武陵山区城市数量、规模与体系的变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除省会城市外,带*号城市均不属于武陵山区城市。资料来源:[日]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14~120页;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编《湖南省志·商业志》,湖南出版社,1990,第5、139~153、468~476页;傅润华、汤约生《陪都商业年鉴·物产》第9编,文信书局

抗战前,武汉、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城市,扮演着区域中心市场的角色。它们通过长江及清江、乌江、湘江水系(沅江、澧水)等支流,将武陵山区城市纳入其市场辐射范围,使之成为重要的基层市场。晃县为“湘西之门户,湘黔两省交通之枢纽,循沅江而下,可抵桃源常德”,下达沪汉。(1)镇远“水运东通沅江可直走武汉三镇”。(2)松桃“与川湘毗连,是黔东的门户”,“水运有河流会渚于长江,船舶直达常(德)、(武)汉,输出以桐油、木材、五倍子、柑橘为大宗,输入以棉纱、布帛、杂货为多”。(3)鄂西南、川东南及部分黔东武陵山区城市则通过长江、清江、乌江与武汉、重庆建立了密切的市场联系。这样,武陵山区在抗战前以水道为纽带形成了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城市市场体系(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