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五:旦脚分化与旦行形成考论》

《表五:旦脚分化与旦行形成考论》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旦脚分化与旦行形成考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其三,“小旦”与“老旦”扮饰人物类型的复杂性。旦脚分化与旦行形成时期,“小旦”与“老旦”虽成为旦脚首先标注之副脚,但其标注人物类型却纷繁、复杂,不关人物年龄、身份,兼扮与杂扮出现较多,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物类型未趋于固定。“小旦”在明清之际多扮饰闺门中的少女,性质与“闺门旦”相同,如《空谷香》中的姚梦兰;或扮饰年龄较大的女性,为旦脚的母亲,如《比目鱼》中的刘绛仙。到了清乾嘉以后,“小旦”之运用范围变得宽广,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云:“这个名词(小旦),分了两种用法:一是戏界中人,把闺门旦、花旦统名之曰‘小旦’,剧本中也恒见此二字。社会中的谈话,则凡旦脚除老旦外,统名曰‘小旦’,比如说唱旦脚的,则往往说‘唱小旦的’,而剧本中则没有这种情形。”(10)“老旦”主要扮饰老年妇人,但也有例外。清代传奇中有扮男子用此也有以“老旦”担纲演太监的规矩,如《铁冠图》第五出老旦兼扮太监(在第二出老旦扮饰为边大绶的母亲张氏),之后的梆子、皮黄戏中仍有此用法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