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远古时代仪式中心演进表》

《表2 远古时代仪式中心演进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礼:中国之美在远古的基本框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罗振玉、商承祚、叶玉森、叶义光等,都把上面之圆或方形释为土地,下面的释为人口,即土地加人口而成邑。吴大澂则把释为卪(节)(4),强调了观念形态。《说文》释“卪”曰:“瑞信也。守国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土邦者用人卪,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货贿用玺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凡卪之属皆从卪。”讲了不同级别(国、都、邦)、不同地理(山、土、泽)的聚落和聚落中的不同地点,有不同的“节”。陈立柱说:作跽形,不是一般的人口,乃人呈受命之状。正如《墨子·明鬼下》“古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鬼神而后人”,《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乃仪式中之人(5)。就神圣性来讲,人与节可以互换。节起源于中杆仪式,方与圆,即与中杆仪式中的抽象空间相关,又与聚落的实际空间相连,可以讲,邑,不但标志聚的升级,而且内蕴着把东西南北各聚落在早期中国文化互动圈中的规范化。《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透出了自中古以来各地的众邑在居住结构和观念体系上的差异,有的祖庙升级到了与天神之坛和地之社相同的高位,有的则没有。当历史演进到下古周代,形成天子之都、诸侯之国、大夫采邑的都-国-邑等级时,邑皆有宗庙。因此,《左传》反映的盖为在大型聚落的升级中,引领时潮是有宗庙的都,原来之邑在新旧变革之中,宗庙仍没有重要地位。总之,仪式地点的演进,呈现了中国居住地点,从原始之多样性的穴、巢、庐,向具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聚、邑、都的演进。从美学来讲,中国的建筑之美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正是从以仪式地点为核心的聚、邑、都的升级中呈现出来。无宗庙的聚和邑,重要仪式在聚落之中的空地中杆和坛台中杆上举行,乃上古和中古的普遍现象,有宗庙的邑和都,重要仪式在邑和都中的宗庙里举行,乃中古晚期和下古的普遍现象。因此,从仪式地点的演进,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