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基于全国层面的EKC模型估计结果》

《表2 基于全国层面的EKC模型估计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森林转型的“质和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来自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人均林分面积、成熟林和过熟林的蓄积比重3个变量为因变量,主要利用Stata14.1对假设模型进行分析说明。此外,从全国数据和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基于豪斯曼检验结果,本文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因变量的模型采用随机效应估计,以人均林分面积为因变量的模型采用固定效应估计。表2和图3的结果显示,由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人均林分面积两个因变量的三次曲线形式结果不显著,故采用二次曲线形式,两个因变量的估计曲线形状(森林资源的减少速率与人均GDP)均为倒“U”型,即各自经历了第一拐点的变化发展过程。以单位面积蓄积量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中,拐点处拟合的人均GDP为6077元,现实中达到人均GDP的时间为1991年(4895元)与1992年(6741元)之间。以人均林分面积为因变量的模型估计结果中,R2=0.6224,总体拟合优度较好,拐点拟合的人均GDP为4959元,拐点时间同样出现在1991年与1992年之间。因此,从模型估计结果可见,1991—1992年我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人均林分面积两项指标均完成了一次森林转型,但这种森林转型却是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的转变。从控制变量角度来看,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因变量的结果中,虽然4个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但4个控制变量均对因变量有负向影响。以人均林分面积为因变量的控制变量待估系数看,人口密度与科技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人均林分面积有消极影响,人口密度增长将导致人类活动空间扩大、城市扩张,这必然会侵占森林资源的空间。产业结构与林业政策则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人均林分面积有正向影响,说明国家的林业政策在我国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的恢复和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