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 明清时期典型律寺戒坛尺寸比较》

《表8 明清时期典型律寺戒坛尺寸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佛教寺院的戒律实践:古代律宗寺院建筑“戒坛”的源流考述与特征演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明清两代的戒坛规模变大。清康熙二年(1663)宝华山戒坛“坛宇墙壁俱各离立,不倚不连,以遵律范严密”[28],但据《宝华山志》载图看到的戒坛却是与《道宣图经》中北天竺戒坛相类似,上下两层类须弥座。对道宣之法的更改案例还有如戒台寺、光孝律寺等。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戒台寺重建了戒坛大殿和戒台,戒坛样式保留至今。律宗大昭庆寺戒坛明代已有变化,后于康熙年间(1700年)重建。泉州开元寺戒坛的形制也于明代改变,至今保留戒坛为明清之物,更有清乾隆九年(1744年)光孝律寺的千华戒坛,“高十级、周长七丈八尺,白矾三石砌成”[28]。在戒坛布局上,此时戒坛位置与寺院中心轴的关系已经多样,不再是早期单纯的东南方甚至东方,中轴上建坛之案例屡现(图14、15);在尺寸格局上,此时戒坛较之前更体大宏伟(表8、9)。戒坛直至明代已有专门建筑4),可考的戒坛大殿有一层与两层之分。明清“室内建坛”已经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