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各系列模型承载力/k N》

《表4 各系列模型承载力/k N》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高强钢框筒结构滞回性能数值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各系列模型的骨架曲线如图13所示。由图可知,各系列中相应模型的骨架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大,各模型的承载力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各模型屈服后均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表4为各模型的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由表可知,A系列模型中,模型承载力随着耗能梁段长度的增大逐渐下降,其中模型A5的极限承载力比模型A1的极限承载力下降了30%,说明改变耗能梁段长度对结构承载力影响效果显著;在B系列模型中,各模型间的屈服承载力以及极限承载力相差不大,屈服承载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而极限承载力为6%,说明改变耗能梁段腹板加劲肋间距对结构承载力影响不显著;在C系列模型中,模型承载力随耗能梁段翼缘外伸宽厚比的减小而增大,其中模型C5比模型C1的极限承载力增大了17%,说明耗能梁段外伸翼缘宽厚比越小,结构承载力越高;在D系列模型中,各模型的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均随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的减小呈增大趋势,其中模型D5的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比模型D1的分别提高1.8倍和1.6倍,说明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越小,结构承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