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男性和女性公益主题量化分析表》

《表1 男性和女性公益主题量化分析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公益微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以上海公益微电影节获奖作品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男性视角构成的社会主流观点认为,女性的社会角色集中于家庭,主要从事持家、照顾孩子和老人的工作,其价值体现在“私领域”;而男性的社会角色集中在公共空间,主要从事政治事务、资源分配等管理性、权威性强的职业,其价值体现在“公共领域”,换句话说,即“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在我们分析的公益微电影样本中,男性施助者参与公益活动的场景大多是设置在“办公室”“野外”等公共场所,他们扮演的角色常常是游离于“家庭”之外的,抛开了“家务事”等因素的“羁绊”,仅仅孤立地从事与受助者相关的事务。受众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往往集中在个人的“基本素质”上面,比如“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个人美德”等。换言之,媒体在传播导向上隐藏着将男性施助者的“工作”抬高到更尊崇的地位的意识形态。反观样本中的女性施助者,她们的形象多被设定为“照顾型”角色,比如《滇梦》《远行》等以支教为主题的微电影,颂扬了女性施助者对受助者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声心》《天使钢琴梦》等作品赞誉了女性施助者对残障人士的照料与关爱;在这些作品中,施助者助人的场景多被设置在“厨房”“宿舍”“家庭”等本属于“私领域”的特定场域中,她们的活动和行为多是为受助者准备饮食、谈心、照顾起居等为受助者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和排除个人烦恼的事情,是家务工作的延伸。即便是在选题上有所突破的作品《紫色玻璃》,女性施助者从事的是被传统性别分工意识认为“男性更加适合”的科研工作,但角色仍然被放置于“牺牲亲子关系”这一特定情境下,需要其不断去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责任,媒体肯定的是女性“舍小家,顾全局”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这种角色的设定满足了传统社会对“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期待,从表象上看女性施助者从事的是公共领域的工作,但对其形象的设置仍然不自觉地延续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家庭性别角色到社会的溢出,本质上凸显了媒体对“男女有别”分工模式固有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