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水分管理方案》

《表1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水分管理方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为占土壤饱和含水率百分比的单位;mm为田间水层深度的单位;θs为根层土壤饱和含水率。

试验设计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全面淹灌3种水分管理模式(表1)。控制灌溉即在返青期田面保持0~30 mm薄水层和黄熟期自然落干以外,其他各生育阶段灌水后均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率为控制指标,灌水上限为饱和含水率。用TPIME-PICO64/32型土壤水分测定仪每天(07:00和18:00各测1次)测取土壤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低于或接近灌水下限时,人工灌水至灌水上限,维持土壤含水率处于相应生育阶段的灌水上限和灌水下限之间。在分蘖后期进行晒田不进行灌水,分蘖前期、中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以及乳熟期土壤含水率下限分别取饱和含水率的百分比。淹灌小区和浅湿灌溉小区在每天08:00前后通过预埋在田面的砖块和竖尺读取水层深度,确定是否需要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