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灌溉模式水分控制标准》

《表1 不同灌溉模式水分控制标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ORYZA_V3模型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80%-30-50表示灌前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率的80%,灌后田间蓄水上限为30 mm,雨后田间蓄水上限为50 mm。其他类推。

为了探索既能满足水稻基本生理生态需水要求,又能有效节约用水的稻田合理灌溉模式,根据灌前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占饱和含水率(约为0.497 m3/m3)的100%、80%~85%、70%~75%、60%~65%、50%~55%设置了5种不同灌溉模式。其中,灌前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率的100%的模式对应传统淹灌模式(W0)。其余4种模式按灌前含水率从大到小分别为轻旱(W1)、中旱(W2)、重旱(W3)、极旱(W4)节水灌溉模式。根据文献[17]研究结果,晚稻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对缺水较为敏感。故4种干旱程度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灌前土壤水分下限较其余受旱时期提高5%。由于雨后田间蓄水上限的不同会影响灌溉定额及腾发量,为了比较不同灌溉模式因灌前水分下限的不同而引起的灌溉定额及腾发量的差异,故将5种灌溉模式的雨后田间蓄水上限均设置为50 mm。不同灌溉模式的水分控制标准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