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化肥施用强度区和粮食产量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表4 不同化肥施用强度区和粮食产量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4可知,不同化肥施用强度下土壤SOC、TN含量及C/P、N/P由大到小均表现为低强度区、中强度区、高强度区,土壤TP含量和C/N则表现为低强度区、高强度区、中强度区。不同粮食产量区土壤SOC、TN、TP含量及C/N、C/P均表现为低产区、中产区、高产区,土壤N/P则表现为低产区、高产区、中产区,但无显著差异(表4)。已有研究表明,长期“高氮高产”的种植模式虽然提高了产量,但高产区土地利用强度大,养分流失严重且地表作物大多被人为收取,归还量较小;而化肥施用多以速效养分作为补充,因忽视培肥而导致基础地力下降,造成高化肥施用强度区和高产区土壤SOC、TN、TP含量及C/N、C/P、N/P相对较低[33]。化肥施用的低强度区和粮食低产区土壤SOC、TN、TP含量及C/N、C/P、N/P相对较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其位于东北旱作区北部,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所需的氮素减少,导致多余部分释放到土壤中[34]。另外,在N素累积的情况下,即便低强度的化肥及有机肥施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田土壤的氮储量;而磷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质的风化,其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加之磷肥本身施用量有限,导致N/P相对较高[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