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福建省不同海拔区间贫困村数量和比重统计表》

《表3 福建省不同海拔区间贫困村数量和比重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福建省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地形起伏度越大,地形越复杂,生产发展条件越差,贫困村数量越多。总体上看,福建省的贫困村空间分布与其地形海拔有一定的相关性,由图5可知,位于福建省贫困村高密度区的福安市、寿宁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的平均海拔相对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401~1000 m之间,而东南沿海的贫困村分布稀疏区的平均海拔较低,海拔高度一般在200 m以下。利用谷歌地图提取各贫困村的海拔高程数据并对贫困村分布的高程带进行划分统计(表3)发现:在301~400 m的高程带中贫困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16.86%,这些地区的地形以丘陵为主,海拔适中,生活条件较适宜,人口密度大,但同时由于地形的限制,交通通达性差,难以发挥其宜林、宜果的农业优势,加之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易形成区域性的集中贫困;高程在1000 m以上的贫困村分布最少,只有62个,占贫困村总数的2.82%,这主要是由于该高程带的行政村基数少,贫困村分布与海拔地形的关系相对弱化。整体而言,在201~600 m的高程带中福建省的贫困村数量最多,贫困村比率达54.07%,并大致以400 m为拐点,在400 m以下随海拔的增高,贫困村的数量和比率随之增加,超过400 m,贫困村的数量和比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状式分布特征。总体而言,福建省的贫困村空间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丘陵型贫困的特征,地形海拔对福建省的贫困村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