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KLSK37冰川表面沿剖面线PP′3个海拔区间不同时期平均坡度/(o)》

《表2 KLSK37冰川表面沿剖面线PP′3个海拔区间不同时期平均坡度/(o)》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40 a昆仑山口37号冰川冰舌滑塌多源遥感监测与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直观比较4组DEM之间的差异,本文沿KLSK?37冰川中轴线PP′(见图4)绘制了不同时期高程剖面图(见图5)。对比1979―2018年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可以看出在海拔5 250 m以上的粒雪盆区域,4组DEM高程差异并不明显;在海拔4 750~5 250 m区间,冰川表面呈整体减薄趋势,在冰川减薄区域中,以5 100~5 250 m和4 880~4 950 m两个海拔区间的减薄最为明显,2018年相对于1979年冰面高程最大减少了约40 m;在海拔4 750 m以下区域冰面高度呈升高趋势,40 a间最大抬升值约为25 m,并且该抬升区相邻上游即为减薄区(4 750~4 800 m),暗示了冰舌区的减薄是滑塌所致。分别以海拔5 250 m和4 750 m为界,可将冰川沿剖面线PP′划分为山顶粒雪盆区、冰川中部转换区和冰舌堆积区(见图5中A、B、C区间),表2列出了上述4组DEM在这3个区间沿冰川中轴线的平均坡度。可以看出,冰川粒雪盆区的平均坡度近40 a几乎没有改变;中部转换区的平均坡度相对于1979年有所变小,但进入2000年后处于稳定状态;冰川末端堆积区的坡度在2011年后变小,这可能与冰川末端堆积体发生滑塌有关。此外,可以看出冰川中部转换区的平均坡度要小于末端冰舌堆积区,在两者交接处(海拔4 750~4 880 m)形成一个典型的阶坎状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