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级中医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 医疗分册》求取 ⇩

目 录1

上篇 各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1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

一、中医学的基本观点1

(一)整体观念1

(二)辨证论治1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2

(一)精气学说2

(二)阴阳学说3

(三)五行学说3

(一)气4

三、气血津液4

(四)主要思维方法4

(二)血5

(三)津液6

四、脏腑6

(一)五脏6

(二)六腑8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9

五、病因10

(一)外感病因10

(二)内伤病因11

(三)病理产物12

七、病机13

(二)发病类型13

六、发病原理及类型13

(一)发病原理13

(一)基本病机14

(二)疾病传变17

八、治则18

九、四诊18

(一)望诊18

(二)闻诊21

(三)问诊21

(四)切诊24

十、八纲辨证25

(二)寒热辨证26

(一)表里辨证26

(三)虚实辨证27

(四)阴阳辨证28

十一、病因辨证30

(一)六淫、疫疠辨证30

(二)七情辨证31

(三)饮食劳伤辨证31

(四)气血津液辨证31

十二、脏腑辨证32

(一)心与小肠32

(二)肺与大肠34

(三)脾与胃35

(四)肝与胆37

二、门诊病案 137

(五)肾与膀胱39

(六)脏腑兼证39

十三、六经辨证40

(一)太阳病证40

(二)阳明病证40

(三)少阳病证40

(四)太阴病证40

(二)气分证候41

(四)血分证候41

(三)营分证候41

(一)卫分证候41

十四、卫气营血辨证41

(六)厥阴病证41

(五)少阴病证41

十五、三焦辨证42

(一)上焦病证42

(二)中焦病证42

(三)下焦病证42

第二章中药与方剂43

一、中药43

(一)概述43

(二)常用药物44

二、方剂59

(一)概述59

(二)常用方剂61

(一)水、电解质的正常代谢93

第三章现代医学基础知识93

一、水、电解质平衡93

(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94

(三)重要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95

二、动脉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失衡102

(一)酸碱的基本概念102

(二)酸碱平衡的维持103

(三)动脉血液气体分析诊断参数及其临床意义103

(四)酸碱失衡的类型107

(五)酸碱失衡的诊治108

三、休克111

(一)休克的现代分类111

(二)休克的诊断标准112

(三)休克的一般性紧急处理113

(四)常见休克类型及治疗要点113

四、常见脏器功能不全117

(一)心功能不全117

(二)呼吸功能不全119

(三)急性肾功能不全121

(四)急性肝功能不全122

(五)中枢神经功能衰竭123

(一)医学统计学术语124

五、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124

(二)实验设计125

第四章 中医病案的基本书写要求127

一、住院病案127

(一)住院病历127

(二)住院记录130

(三)住院记录与住院病历的主要不同点132

(四)病程记录132

(五)特别记录133

(六)医疗小结133

(八)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要求134

(七)三级医师负责制134

(一)项目137

(二)问诊内容137

(三)望、闻、切诊内容137

(四)辨证137

(五)诊断137

(六)治法137

(七)处方137

(八)医嘱138

三、急诊留观病案138

(一)病名分类原则139

一、中医病证分类139

第五章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39

(二)证候分类原则140

二、中医病证分类代码140

(一)中医病名分类及代码140

(二)中医证候分类及代码141

下篇临床各科疾病的证候、诊断与治疗144

第六章中医内科144

一、基本技能144

(一)气管插管术144

(二)呼吸机常用通气模式146

(三)基本呼吸功能监测148

(四)紧急心脏电复律151

(五)紧急人工心脏起搏155

二、基本知识158

(一)内毒素血症158

(二)应激反应159

(三)微循环障碍160

(四)血栓形成162

(五)氧自由基164

(六)缺血再灌注损害167

三、急症病证170

(一)心脏骤停170

(二)急性心肌梗塞174

(三)脓毒症179

(四)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181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88

(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91

(七)高热中暑193

(八)中风194

(九)厥证196

(十)脱证197

(十一)高热199

(十二)急诊血证201

(十三)急诊胃脘痛203

(十四)心痛胸痹204

(一)感冒206

四、常见病证206

(二)咳嗽207

(三)风温肺热病208

(四)肺痈210

(五)肺痨211

(六)咯血212

(七)悬饮213

(八)喘病214

(九)哮病216

(十)胃脘痛217

(十一)呕吐219

(十二)吐血220

(十三)便血221

(十四)痢疾222

(十五)泄泻224

(十六)胁痛225

(十七)腹痛226

(十八)黄疸227

(十九)水臌228

(二十)便秘230

(二十一)紫癜231

(二十二)霍乱232

(二十三)疟疾233

(二十四)湿温235

(二十五)中暑236

(二十六)胸痹237

(二十七)心悸239

(二十八)不寐240

(二十九)自汗、盗汗241

(三十)郁病242

(三十一)癫病244

(三十二)狂病245

(三十三)痫病246

(三十四)头风247

(三十五)眩晕249

(三十六)痿病250

(三十七)中风病251

(三十八)厥病253

(三十九)痉病255

(四十)水肿257

(四十一)消渴258

(四十二)瘿病259

(四十三)热淋261

(四十四)石淋262

(四十五)乳糜尿263

(四十六)癃闭264

(四十七)关格265

(四十八)阳痿267

(四十九)遗精268

(五十)风湿痹269

(五十一)?痹271

(五十二)骨痹272

(五十三)肌痹273

(五十四)痛风275

(五十五)老年呆病276

(五十六)骨质疏松症280

一、病因病机282

(一)病因282

第七章中医外科282

(二)发病机理284

二、临床辨证284

(一)四诊在外科临床的应用284

(二)辨阴证阳证287

(三)辨肿痛痒脓288

(四)辨溃疡形色291

(五)辨经络部位291

(六)辨善恶顺逆291

三、治疗方法292

(一)内治法292

(二)外治法296

四、急症诊疗概要300

(一)创伤的处理原则301

(二)急腹症的诊断与处理原则301

五、常见病证302

(一)疖302

(二)痈304

(三)有头疽305

(四)颜面疔疮306

(五)手足疔疮307

(六)红丝疔308

(七)发颐309

(八)丹毒310

(九)流注312

(十)瘰疬313

(十一)瘿314

(十二)乳痈315

(十三)乳痨317

(十四)乳疬318

(十五)乳岩318

(十六)乳癖320

(十七)乳腺增生症320

(十八)粉刺样乳痈321

(十九)乳衄322

(二十)水疝323

(二十一)子痈324

(二十二)子痰325

(二十三)精癃326

(二十四)精浊328

(二十五)褥疮329

(二十六)水火烫伤330

(二十七)冻疮331

(二十八)肠痈333

(二十九)臁疮334

(三十)脱疽335

(三十二)股肿337

(三十一)青蛇毒337

第八章中医妇科340

一、女性生殖器官解剖340

(一)外生殖器340

(二)内生殖器340

二、女性生理341

(一)月经生理341

(二)带下生理342

(三)妊娠生理343

(四)产育生理343

(一)致病因素344

三、病因病机344

(二)发病机理345

四、四诊要点346

(一)问诊346

(二)望诊348

(三)闻诊349

(四)切诊349

五、治法概要350

(一)温肾滋肾350

(二)疏肝养肝351

(三)健脾和胃351

(四)补益气血351

(八)温经散寒352

(七)清热凉血352

(九)利湿除痰352

(六)理气行滞352

(五)活血化瘀352

(十)解毒杀虫(含外治法)353

六、常见急症353

(一)流产353

(二)异位妊娠355

(三)葡萄胎356

(四)卵巢肿瘤蒂扭转357

(五)盆腔炎357

(一)月经先期358

七、常见病证358

(二)月经后期359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360

(四)月经过多360

(五)月经过少361

(六)经期延长362

(七)痛经363

(八)闭经365

(九)崩漏366

(十)经行乳房胀痛367

(十一)经行发热368

(十二)经行头痛369

(十四)经行泄泻370

(十三)经行身痛370

(十五)经行吐衄371

(十六)经行口糜372

(十七)绝经前后诸症373

(十八)带下病374

(十九)妊娠恶阻375

(二十)胎漏、胎动不安376

(二十一)滑胎377

(二十二)子肿378

(二十三)子淋379

(二十四)转胞380

(二十六)产后恶露不绝381

(二十五)产后血崩381

(二十七)产后大便难382

(二十八)产后感染发热383

(二十九)产后自汗、盗汗384

(三十)产后缺乳385

(三十一)产后乳汁自出386

(三十二)阴挺387

(三十三)不孕症388

第九章中医儿科390

一、基础知识390

(一)小儿生长发育特点390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391

(三)小儿致病因素392

(四)小儿疾病诊断要点394

(五)儿科治疗概要396

二、常见急症抢救397

(一)高热惊厥397

(二)急性心力衰竭398

(三)感染性休克39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400

(五)婴幼儿腹泻的液体疗法402

三、临床常用操作技术404

(一)腰椎穿刺404

(二)骨髓穿刺404

(一)感冒405

四、常见病证405

(二)咳嗽406

(三)哮喘407

(四)肺炎喘嗽409

(五)鹅口疮410

(六)泄泻411

(七)厌食413

(八)疳症413

(九)水肿415

(十)麻疹417

(十一)风痧418

(十二)丹痧419

(十三)水痘420

(十四)痄腮421

(十五)顿咳422

(十六)暑瘟424

(十七)夏季热426

(十八)疰夏426

(十九)遗尿427

(二十)胎黄428

(二十一)疫毒痢429

(二十二)积滞430

(二十三)佝偻病431

(二十四)营养性贫血432

(二十五)多动症433

(二十六)解颅434

(二十七)夜啼435

(二十八)奶麻436

第十章 中医眼科438

一、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438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438

(二)五轮学说概要439

(三)眼与经络的关系440

二、眼科病病因病机441

(一)病因441

(二)病机442

三、眼科诊法443

(一)问诊443

(二)视功能检查444

(三)眼前部检查446

(四)内眼检查447

(五)眼压检查448

四、眼科常用辨证法449

(一)辨外障与内障449

(二)辨翳与膜449

(三)辨常见症450

五、眼科病治疗概要451

(一)内治法451

(二)外治法453

(一)绿风内障456

六、眼科急症及处理456

(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457

(三)化学性眼外伤459

七、常见病证460

(一)针眼460

(二)胞生痰核461

(三)睑弦赤烂462

(四)沙眼463

(五)目箚464

(六)上胞下垂465

(七)冷泪症466

(八)漏睛疮467

(九)暴风客热468

(十)天行赤眼469

(十一)时复症469

(十二)金疳470

(十三)火疳471

(十四)聚星障472

(十五)凝脂翳473

(十六)花翳白陷474

(十七)混睛障475

(十八)风轮赤豆476

(十九)疳积上目477

(二十)宿翳478

(二十一)瞳神紧小479

(二十二)圆翳内障481

(二十三)云雾移睛482

(二十四)暴盲483

(二十五)视瞻昏渺486

(二十六)青盲487

(二十七)高风雀目488

(二十八)目偏视489

第十一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491

一、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491

(一)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491

(二)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491

(四)气滞血瘀492

(三)脾胃热盛492

(五)脏腑虚损492

二、耳鼻咽喉病病因病机492

(二)肝胆火热492

(一)邪毒侵袭492

三、耳鼻咽喉科四诊概要493

(一)望诊493

(二)闻诊493

(三)切诊494

(四)问诊494

四、耳鼻咽喉病辨证494

(一)脏腑辨证494

(二)症状辨证495

(三)内窥辨证496

五、耳鼻咽喉的检查497

(一)耳部检查497

(二)鼻部检查497

(三)咽喉部检查498

六、耳鼻咽喉病常用治疗方法498

(一)内治法498

(二)外治法499

(三)其他治疗499

(四)常用治疗操作500

(二)外耳道异物503

(一)耳廓外伤503

七、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及处理503

(三)鼻外伤504

(四)鼻出血504

八、常见病证505

(一)耳胀、耳闭505

(二)脓耳507

(三)暴聋508

(四)久聋509

(五)耳眩晕510

(六)鼻窒511

(七)鼻鼽512

(八)鼻渊513

(九)急喉痹515

(十)慢喉痹516

(十一)乳蛾517

(十二)喉关痈518

(十三)急喉喑519

(十四)慢喉喑520

(十五)梅核气521

第十二章中医肛肠科523

一、肛管直肠的解剖与生理523

(一)肛管直肠的解剖523

二、肛肠病病因病机526

(一)风527

(二)湿527

(三)燥527

(四)热(火)527

(五)食527

(六)虚528

(七)气滞528

(八)血瘀528

三、肛肠病常见症状528

(一)便血528

(二)肿痛529

(三)坠胀529

(四)脱垂529

(六)大便不调530

(七)湿痒530

(五)流脓液530

四、肛肠病常用检查方法531

(一)病人体位531

(二)检查步骤532

五、肛肠病常用治疗方法534

(一)内治法534

(二)外治法535

(三)手术疗法536

六、常见病证542

(一)内痔542

(四)其他疗法542

(二)外痔544

(三)混合痔546

(四)肛裂546

(五)肛痈547

(六)肛瘘549

(七)脱肛550

(八)悬珠痔551

(九)息肉痔552

(十)骶尾部畸胎瘤553

(十一)肛门湿疡554

(十二)锁肛痔555

(十三)直肠前突556

(十四)盆底肌痉挛综合征557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559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559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559

第十三章中医皮肤科559

(三)热560

(二)湿560

(四)虫560

(五)毒560

(一)风560

二、皮肤病病因病机560

三、皮肤病常见症状及其辨证561

(八)肝肾不足561

(一)自觉症状561

(二)他觉症状561

(七)血虚风燥561

(六)血瘀561

四、皮肤病常用治疗方法563

(一)内治法563

(二)外治法564

(三)皮肤活检术565

(二)匙刮术565

六、常见病证565

(一)黄水疮565

(一)真菌直接检查565

五、其他565

(二)肥疮566

(三)白秃疮568

(四)圆癣568

(五)鹅掌风569

(六)脚湿气570

(七)疥疮570

(八)蛇串疮571

(九)热疮572

(十)扁瘊573

(十一)疣目574

(十二)鼠乳575

(十三)鸡眼575

(十四)湿疮576

(十五)四弯风578

(十六)瘾疹578

(十七)土风疮580

(十八)药毒580

(十九)天疱疮582

(二十)红蝴蝶疮584

(二十一)皮痹586

(二十二)猫眼疮588

(二十三)瓜藤缠589

(二十四)风热疮590

(二十五)白?591

(二十六)摄领疮593

(二十七)紫癜风594

(二十八)白驳风595

(二十九)黧黑斑596

(三十)酒渣鼻597

(三十一)粉刺598

(三十二)淋病599

(一)病因病机601

(二)骨折的移位601

一、骨折601

第十四章 中医骨伤科601

(三)骨折的分类602

(四)骨折的诊断604

(五)骨折并发症605

(六)骨折的治疗原则607

(七)骨折的整复607

(八)骨折的固定608

(十一)骨折的愈合、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与不愈合609

(九)骨折的辨证用药609

(十)骨折的功能锻炼609

(十二)开放骨折610

二、脱位611

(一)病因病机611

(二)脱位的分类612

(三)脱位的诊断614

(四)脱位的并发症616

(五)脱位的治疗618

三、筋伤623

(一)病因病机623

(二)伤筋的分类623

(三)筋伤的检查方法624

(二)肛管直肠的生理626

(四)筋伤的治疗627

(一)锁骨骨折628

四、常见病证628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630

(三)肱骨干骨折632

(四)肱骨髁上骨折635

(五)肱骨内上髁骨折637

(六)尺骨鹰嘴骨折639

(七)尺骨上1/3骨折并桡骨头脱位641

(八)尺桡骨干双骨折643

(九)桡骨下端骨折645

(十)腕舟骨骨折647

(十一)股骨颈骨折649

(十二)股骨干骨折651

(十三)髌骨骨折653

(十四)胫腓骨干骨折655

(十五)踝部骨折657

(十六)胸、腰椎骨折658

(十七)肩锁关节脱位660

(十八)肩关节脱位661

(十九)肘关节脱位663

(二十)髋关节后脱位666

(二十一)髋关节前脱位667

(二十二)髋关节中心性脱位668

(二十三)颈椎病669

(二十四)肩周炎672

(二十五)肩部扭挫伤673

(二十六)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674

(二十七)肘部软组织扭挫伤675

(二十八)桡骨小头半脱位676

(二十九)肱骨外上髁炎676

(三十)腕关节扭挫伤677

(三十一)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678

(三十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679

(三十三)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680

(三十四)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681

(三十五)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682

(三十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83

(三十七)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684

(三十八)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686

(三十九)膝关节半月板损伤687

(四十)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688

(四十一)髌骨软化症689

(四十二)胫骨结节骨骺炎690

(四十三)踝关节扭伤691

(四十四)急性腰扭伤692

(四十五)腰肌劳损693

(四十六)腰椎间盘突出症694

(四十七)腰椎管狭窄症696

(一)十二经脉698

第十五章中医针灸科698

一、经络系统概况及特点698

(二)奇经八脉699

(三)十二经别701

(四)十二经筋702

(五)十二皮部702

(六)十五络脉703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704

(三)感应传导704

(四)调节机能平衡704

(一)沟通脏腑,联系肢体704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704

三、经络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705

(一)诊察病证705

(二)治疗疾病705

四、常用腧穴定位方法706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706

(二)自然标志定位法707

(三)指寸定位法708

五、常用十四经腧穴708

六、针刺得气709

(一)得气表现709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710

(四)促使得气的方法710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710

七、常用针刺补泻手法711

(一)单式补泻手法711

(二)复式补泻手法713

八、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714

(一)晕针714

(二)滞针715

(三)弯针715

(四)断针716

(五)针后异常感716

(六)针刺性气胸717

(一)针灸治疗原则718

九、针灸治疗原则与配穴处方718

(二)配穴处方719

十、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及临床应用722

(一)五输穴722

(二)原、络穴723

(三)俞、募穴725

(四)八脉交会穴725

(五)八会穴726

(六)郄穴727

(七)下合穴727

十一、常见病证728

(一)剧痛证728

(八)交会穴728

(二)晕厥730

(三)中风730

(四)眩晕732

(五)头风733

(六)面瘫734

(七)风湿痹734

(八)骨痹736

(九)痿证737

(十)腰痛738

(十一)呕吐739

(十二)胃脘痛740

(十三)泄泻741

(十四)便秘743

(十五)胁痛744

(十六)漏肩风745

(十七)胸痹心痛745

(十八)心悸747

(十九)不寐748

(二十)郁病749

(二十一)癃闭750

(二十二)痛经751

(二十三)遗尿751

(二十四)暴聋752

(二十六)牙痛753

(二十五)急喉痹753

(二十七)近视754

第十六章中医推拿科755

一、成人推拿755

(一)成人推拿注意事项755

(二)成人推拿手法要求755

(三)成人常用推拿手法756

二、小儿推拿765

(一)小儿推拿注意事项765

(二)小儿推拿手法要求766

(三)小儿推拿手法补泻766

(四)小儿常用推拿手法767

(六)复合手法769

(五)小儿常用推拿穴位769

三、常见病证770

(一)肱骨外上髁炎770

(二)肩关节周围炎770

(三)颈椎病771

(四)落枕773

(五)急性腰肌扭伤773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774

(七)慢性腰肌劳损775

(八)肥大性腰椎炎776

(九)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776

(十)胃脘痛777

(十一)头痛778

(十二)高血压病779

(十三)半身不遂780

(十四)失眠782

(十五)痛经783

(十六)乳痈784

(十七)婴儿腹泻785

(十八)呕吐786

(十九)腹痛787

(二十)便秘788

(二十一)脱肛789

(二十二)疳积790

(二十三)发热791

(二十四)感冒792

(二十五)咳嗽793

(二十六)遗尿794

(二十七)尿潴留795

(二十八)小儿肌性斜颈796

(二十九)夜啼796

(三十)惊风798

(三十一)佝偻病799

(三十二)小儿桡骨头半脱位800

(三十三)小儿麻痹后遗症801

(三十四)近视803

1998《山东省各级中医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 医疗分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山东省卫生厅编 199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