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系中国古代史 先秦卷》求取 ⇩

第一编 史前史4

从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古代城市国家雏形的具备(1、古人类化石史2、氏族制及王政史)第一章 中国境内古人类化石的演进过程及各期文化成就4

一、中国境内正在形成中的人:开远腊玛猿人和禄丰腊玛猿人4

目 录4

中国历史的开端6

蒙昧低级阶段的人类进化特征6

二、直立人化石及蒙昧中级阶段的6

文化成就6

北京人及其文化成就10

三、智人化石及蒙昧高级阶段的文化成就10

中国境内的直立人化石10

蒙昧中级阶段的文化特征10

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化石17

中国境内的晚期智人化石17

山顶洞人及其生活遗址17

蒙昧高级阶段的文化成就17

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7

第二章中国境内的氏族生活遗址及王政前期17

的社会形态17

第一节 母系氏族及野蛮低级阶段的18

文化成就18

一、氏族社会的综合经济形态19

采集24

家畜饲养24

制陶术24

二、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24

工具制作及其用途24

渔猎24

氏族综合经济形态的成因及其特点24

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24

园圃种植24

家庭组织形式28

古代共产制经济28

氏族村落和公共墓地28

三、黄河流域的主要新石器文化28

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31

仰韵文化31

大汶口文化31

典型龙山文化31

马家窑文化31

四、长江流域的主要新石器文化31

五、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并存的35

屈家岭文化35

其他地区的主要新石器文化35

河姆渡文化35

大溪文化35

良渚文化35

马家浜文化35

红山文化37

富河文化37

石峡文化37

昙石山文化37

大坌坑文化37

六、青铜文化产生前后社会形态的变化37

中级阶段及其向高级阶段的过渡41

第二节 夏商军事民主制的形成:野蛮时代41

艺术的萌芽41

野蛮人的个性发展41

部落结成联盟组织的新倾向41

对偶婚的产生41

氏族宗教祭祀制度的盛行41

一、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及禹夏的传说42

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的关系48

齐家文化48

二里头文化48

夏家店下层文化48

古代军事民主制及禹夏传说48

二、大邑商的强盛及其军事民主制和48

母权遗制的体现形式48

军事民主制的特点56

三、王政前期的物质文化成就56

以人俘为牺牲的野蛮习俗56

对偶婚家庭组织形式及其特点56

氏族祭典及母权遗制的体现形式56

大邑商的空前强盛56

氏族组织的牢固联系56

盘庚迁殷56

汤伐夏56

商的兴起56

畜牧业与园圃种植63

青铜器与石器63

城堡与战车63

其他物质生产成就63

甲骨文字及卜辞63

天文历法63

四、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63

青铜文化遗址66

五、中国境内与殷墟并存的其他主要66

滥杀人俘及战俘转化为奴隶66

族众与贵族66

第三章 王政的全盛时期及中国城邦68

雏形的完备:西周68

第一节 周的兴起与强盛69

一、从史诗传说到王权的确立70

姜嫄与后稷73

公刘徙豳73

古公亶父的事迹73

母系氏族向父系制的转变73

文王的业绩73

二、武王伐商和周的强盛73

第二节 周的氏族制度及其结构特点76

周的势力范围76

周的强盛及新氏族的派生76

宗周镐邑76

武王伐商76

一、氏族77

二、胞族80

三、部落及部落联盟83

第三节 中国史诗时代的物质文化成就87

一、物质生产成就87

王政时代物质生产力进步的典型特征90

农艺90

青铜器90

建筑90

二、文化成就90

婚姻家庭制度94

第四节 西周生产方式的变化及94

甲骨卜辞94

英雄史诗与农事诗94

金文94

艺术94

一、西周前期的氏族共耕制度95

土地公有98

耕作形式与规模98

分配形式与收获量98

二、由氏族向家长制家庭公社的演化98

氏族酋长权力的演化102

氏族共耕制的变化102

社祭活动的特点102

两性关系的变化102

三、人牲、人殉习俗及奴隶制度的变化102

一、中国城邦雏形的完备104

第五节 中国城邦雏形的完备与104

宗周的灭亡104

大邑周及其邑落联盟113

邑落内部的社会分化113

贵族家庭的成长113

平民113

王的权限113

共和执政的萌芽113

二、文明社会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的萌生113

分工、交换及财产观念的发展117

权利、义务与道德观念的萌发117

三、周的衰落和宗周的灭亡117

西周社会矛盾简析129

宗周灭亡129

第二编 古代文明史129

从城市国家联盟组织的形成到古代商品经济制约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兴而复衰(1、城邦制及霸政史2、古代商品经济史3、自由民政治史4、古典奴隶制度史5、古代帝政史6、中华民族融合史7、隶农制度史)第四章 中国城邦及城邦联盟的全盛时期:春秋129

共和执政129

宣王政绩129

厉王图谋专制权及被逐129

周的衰落129

第一节 中国文明初曙时代的经济形态和130

文化成就130

一、文明时代生产力的物质标志:131

铁器及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131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春秋城邦内个体手工业者的普遍存在132

三、农业生产趋向个体家庭经济形式134

四、青铜制造业的新变化135

五、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135

商人阶级崭露头角135

六、铸币的产生:商品的一般价值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137

七、城市的形成:文明时代的商品经济存在及发展的重要环境139

八、《诗》的编定成书及《国风》的成就140

九、文明人类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141

编年史:《春秋》141

十、文明人类的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143

《孙子兵法》143

十一、春秋贵族联盟(共和)政权组合形式的历史见证:侯马盟书145

第二节 文明进程中的城邦改革运动、147

民主政治与共和政体147

一、齐邦的管仲改革:文明时代最早而148

有成效的变法运动148

二、晋邦军事民主制政权的形成和壮大153

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153

选官制度153

刑罚制度153

军队与内政制度153

建立文明国家的地域组织153

以职业集团划分国民153

相地而衰征153

军事民主政体的发展159

三、鲁邦的贵族共和制政权159

晋邦的军事民主政权简析159

和郑邦的子产改革159

晋厉公图谋专制权的失败159

赵盾立法159

军事民主政权的确立159

氏族贵族政权危机的发生159

鲁三桓势力的发展及其贵族共和制政体164

郑的贵族共和制政体及子产改革164

四、东周城邦的贵族共和制政权164

第三节 王权的衰落与霸政的崛起168

一、王权衰落与桓公首霸169

王权衰落与郑邦崛起173

齐桓公始霸173

北伐山戎与迁邢救卫173

召陵之盟与葵丘之会173

桓公霸业简评173

二、晋的扩张与文公霸业173

城濮之战177

晋文公安定周邦177

践土之盟与温之盟177

三、秦霸西戎与楚图霸中原177

韩原之战177

晋的兴起及扩张177

宋襄公图霸与泓之战177

秦的兴起181

东进图霸与崤之战181

王官之役与秦霸西戎181

楚邦的发展181

楚庄王称霸与邲之战181

四、宋倡弭兵之会与吴越争霸181

弭兵之会186

第二次弭兵大会186

吴的崛起与吴楚之战186

吴越争霸与勾践灭吴186

大邦争霸的性质、作用及影响186

第四节 春秋城邦联盟、家长制家庭公社及186

婚姻习俗的特点186

一、春秋城邦联盟的主要特点187

城邦联盟形成的历史背景191

城邦联盟的主要特点191

二、贵族共和城邦的权力基础:191

家长制家庭公社191

三、春秋前期的个体婚习俗及春秋贵族婚制的特点195

春秋前期的个体婚习俗201

贵族婚制的特点201

第五节 春秋贵族共和制城邦的201

组织结构特点201

一、春秋城邦贵族家庭首长议事会及202

盟会制度的特点202

贵族家庭首长盟会制206

执政贵族议事会制度206

家长制家庭公社内的盟会与议事会制度206

二、春秋城邦执政权的分配206

三、地域组织与臣属关系的变化210

贵族联盟执政权的分配形式210

官制的特点210

邦君权力的演变210

民事执政权力的增强210

从耦国制到县邑制216

臣属关系与观念的特点216

第六节 春秋城邦的公民民主权力和216

议政参政形式216

一、春秋城邦的阶级结构217

贵族与平民222

国民的各种称谓222

奴隶及其来源222

二、春秋时代国民的政治地位222

及其反对贵族专制的斗争222

城邦命运的最后决定权227

三、国民议政参政的形式227

国民的政治地位227

反对邦君、执政图谋独裁权的斗争227

国民大会及盟会制度233

国民谤议制233

徇呼与响应233

第七节 春秋时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233

及其历史发展总趋势评析233

一、经济形态234

二、上层建筑236

三、阶级矛盾239

氏族遗制239

法制与吏禄239

军队239

赋税制度239

四、意识形态242

民主思想的新开端246

政治伦理观念246

家庭伦理观念246

礼秩思想及其他246

第五章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初步繁荣与246

自由民政治昌盛的时期:战国24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初步繁荣的247

社会条件及其特征247

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全新景象248

工场奴隶主的崛起258

二、农村公社与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258

城市的繁荣258

高利贷的流行258

货币的经济职能258

商人资本的勃兴258

中国境内统一市场的萌发和成长258

商业贸易的活跃258

商品的交换价值进入货币形式的阶段258

农村公社兴而复衰268

小农经济与大土地占有制268

社会风习的变化268

三、手工业的发展及其他重要268

物质生产成就268

纺织与漆器277

煮盐277

建筑与制陶277

军事器械277

第二节 旧贵族联盟政局的全面衰落及277

战国的变法运动277

水陆交通277

农业277

水利灌溉277

冶铜277

冶铁277

车船制造277

一、旧贵族联盟政权的全面衰落278

宋亡与鲁衰283

二、六国新政与变法运动283

旧贵族势力的衰落283

城邦联盟的衰落283

三家分晋283

田氏代齐283

魏文侯新政292

李悝与《法经》292

楚国的吴起变法292

齐国的威、宣新政292

燕王哙禅让与昭王新政292

韩、赵的变革趋势292

三、秦国的商鞅变法:旧城邦292

确立国家新制度的典范292

商鞅变法简评300

后期法令300

第三节 古代自由民政治及战国政体的300

基本特点300

前期法令300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300

秦的贵族政治危机300

确立法律制度的神圣统治地位300

一、古代自由民政治的存在条件、301

特点、作用及影响301

自由民民主政治的存在条件309

自由民民主政治的特色309

自由民民主政治的作用及影响309

二、自由民政治习尚309

游学游说蔚然成风317

礼贤下士317

养士风气317

处士横议317

三、战国政体的特点317

战国政权体制的特点325

郡县制度325

四、战国实力的扩大与文明体制的发展325

国政议事会325

国相与将军325

国君325

人口331

军队331

官制331

法律制度331

租税和赋役331

第四节 秦统一前的社会发展状况331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332

二、古典奴隶制的典型发展形态342

市场活而有序342

苟容市井财货可众342

币制趋于规范化342

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342

受田制与田亩制342

铁器的初步普及342

市利尽归于农342

奴隶数目无限扩展353

秦国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353

官营工农商牧业的繁荣353

秦国奴隶制度的特点353

三、秦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353

秦的吏治364

中国疆域概念的形成364

一、中国居民同源共祖观念与364

第五节 中国古代社会观念形态的辉煌成就:战国文化364

秦的政体364

秦的国体364

二十级军功爵秩制364

秦的法律制度364

华夏所包含的民族共同体的新意向369

中国疆域观念的形成369

二、历史学369

《左传》373

《战国策》373

《国语》373

三、秦简与先秦文献373

《书》378

四、自然科学378

云梦秦简378

《易》378

宇宙学383

天文与历法383

地理学383

医学383

物理学383

五、文学及艺术383

文学389

《庄子》的文学艺术成就389

屈原与其辞赋389

美术与音乐389

第六节 战国局势的演进及秦的统一战争389

一、从魏国称雄到战国君主相王390

战国君主相王394

马陵之战394

二、从连横合纵到帝制的出现394

魏国称雄394

襄陵之战与逢泽之会394

齐围魏救赵394

赵、韩、魏徙都中原394

连横与合纵398

公孙衍伐秦398

秦灭蜀398

齐攻燕与秦楚之战398

齐助魏韩攻楚秦398

秦、齐称帝398

三、从六国劣势的显现到二周灭亡398

秦灭二周402

长平之战402

四、从秦王政即位到秦统一六国402

楚衰秦强局面的形成402

齐由盛转衰402

秦的远交近政策略402

秦王政即位406

秦灭六国前的准备406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406

五、秦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简析406

第六章先秦思想家学术要旨及其历史地位411

一、文明时代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及413

第一部哲学专著《道德经》413

首次提出最高哲学范畴:道423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23

与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关的基本哲学原理德论与无为之治社会学说中的进步观与小国寡民主张二、家长制政权的思想理论家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423

三、中国古代自由民民主政治理论的433

《论语》的时代背景433

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成分433

奠基人:墨子433

政治目的论:礼433

中庸之道与为政以德433

以天命论为中心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433

家长制政治及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仁433

自由民民主政治主张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尚贤说中国天下一统论及建立民选中央政府的伟大构思:尚同说古代自由民政治思想制约下的伦理道德观:兼爱说经济思想及固本说非攻、节用、非命、节葬说四、现存文明时代最早的法学理论著作:《商君书》442

商君学派历史观中的唯物论倾向451

农战思想的重要意义451

法治学说的重要贡献451

伦理道德观中的进步因素451

其他方面的成就451

五、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451

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459

唯心史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说459

六、首次系统论述文明人类个性自由发展的459

思想家:庄子459

实行世卿世禄制的政治纲领:分封制459

为重行王政而设想的井地制度459

是古非今态度459

世卿世禄说及对王政和霸政所持的459

政治经济学说的自相矛盾因素459

对道、物、精、形、气等重要哲学471

范畴所作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阐释471

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471

对认识论的贡献471

文明人类个性自由发展说471

无为之治及进步的历史观471

庄子学派的政治立场471

七、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471

哲学思想中的二重因素482

代表人物:韩非子482

八、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主要482

经济思想与厚葬久丧说482

尚礼与崇儒482

社会学说的基点:性恶论482

尊君主义与君主专制主张482

复兴王政及世家贵族政治的说教482

社会观中的历史唯物论倾向及对492

政治形势概念的论述492

对法制原则的论述492

对自由民国家政权的论述492

倡行明君政治及治术492

经济思想要点492

九、结语492

附:纪元以后中西历史对照年表499

主要参考书目522

1993《新体系中国古代史 先秦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倪云龙著 1993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逻辑史  先秦(1987 PDF版)
中国逻辑史 先秦
198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1987 PDF版)
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
1987
中国古代体育史(1990 PDF版)
中国古代体育史
1990
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部分)(1978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部分)
1978年06月第1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常识 先秦部分(1978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古代史常识 先秦部分
1978年06月第1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文学概论参考资料  第2编( PDF版)
文学概论参考资料 第2编
中国古代史  第1册  先秦( PDF版)
中国古代史 第1册 先秦
中国上古中古史  先秦、两汉部分( PDF版)
中国上古中古史 先秦、两汉部分
新编中国通史故事  先秦(1997 PDF版)
新编中国通史故事 先秦
1997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1册  古代  先秦(1948 PDF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1册 古代 先秦
1948 中华印刷出版公司
中国古代林业史·先秦篇(1995 PDF版)
中国古代林业史·先秦篇
1995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先秦史新探(1988 PDF版)
先秦史新探
1988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通史  先秦卷(1996 PDF版)
中国社会通史 先秦卷
1996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体育史(1990 PDF版)
中国古代体育史
1990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常识  先秦部分(1978 PDF版)
中国古代史常识 先秦部分
197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