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学发展史》求取 ⇩

目 录1

前言1

第一章新中国文学总论1

第一节对新中国文学的总体把握1

●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所处的地位1

●新中国文学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不5

断地更新与发展5

● 新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9

第二节新国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14

●新中国文学的开端与发展期15

●新中国文学的挫折与低潮期19

●新中国文学的复苏与转折期22

第三节新中国作家队伍的结构28

●老一辈“跨代”作家的桥梁作用29

●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创作道路32

● “归来”的作家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35

●新时期崛起的青年作家的探索与追求37

第四节新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与教训41

●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学发展42

的根本保证42

●“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45

坚定不移的政策45

●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文学遗产是社会47

主义文学发展的根基47

●尊重艺术规律是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49

第二章新中国文学思潮52

第一节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52

●新中国文学思潮的认识价值52

● 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53

● 新中国文学思潮的辨析60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兴起及其意义64

第二节工农兵文学思潮64

的偏差67

● 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理解67

●新时期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72

的正确理解72

●对工农兵文学思潮的评价73

第三节理想主义文学思潮74

●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端及其意义74

●建国后17年中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发78

展和体现78

● “文化大革命”中对理想主义文学思81

潮的篡改与利用81

●新时期文学对理想主义的再认识和理82

想色彩的追求82

●“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产生及其理85

论主张85

第四节“干预生活”的文学思潮85

●对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评价85

●“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经受的磨难89

●新时期“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复兴93

及发展93

●对“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评价96

第五节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98

● 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由来98

●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受到的责难100

●新时期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复103

兴与表现103

●对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评价108

第六节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110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110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创作中的表现112

●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探讨118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功过及意义121

第七节民族文化寻根思潮123

●民族文化寻根思潮的兴起123

● 民族文化寻根文学的特色128

●对民族文化寻根思潮的评价131

第三章新中国的诗歌创作135

第一节新中国诗歌发展概况135

●诗歌主题、题材的转移136

●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的变异140

●诗歌的形式由单一到多样142

●诗歌的现状和未来144

第二节 “高歌”派诗人及其创作147

● “高歌”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征147

●郭小川的诗歌149

●贺敬之的诗歌158

●闻捷的诗歌165

●李瑛的诗歌172

第三节民歌派诗人及其创作178

● 民歌派的形成178

● 民歌派诗歌的共同特点180

●田间的诗歌181

●李季的诗歌183

● 张志民的诗歌186

第四节 “归来”的诗人及其创作188

● “归来”的诗人及其共同点188

●艾青的诗歌189

●公刘的诗歌194

●白桦的诗歌197

●流沙河的诗歌200

●邵燕祥的诗歌202

●朦胧诗出现的历史背景205

第五节朦胧诗派及其创作205

●朦胧诗的特色207

●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争218

第六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222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概况222

●毛泽东的诗词223

●陈毅的诗词227

●周恩来的诗词228

●朱德的诗词228

●董必武的诗词229

●叶剑英的诗词230

第七节人民群众的两次诗歌创作运动231

●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风——大跃进新231

民歌运动231

歌运动235

●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天安门诗235

● 两次诗歌运动的异同239

第四章新中国的小说创作241

第一节新中国小说创作发展概况241

●新中国小说题材的拓展与扩大242

● 新中国小说体裁的兴衰与变化250

●新中国小说表现方法的丰富多样与流256

派的消长256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261

●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形成及突破261

●建国后17年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269

●反映农业合作化的3部长篇——《三里276

湾》、《山乡巨变》、《创业史)276

●新中国农村曲折历史的艺术展现——284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284

● 李准及其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292

●刘绍棠、高晓声、汪曾祺与乡土文学295

●贾平凹与商州系列小说304

第三节城市题材小说创作307

● 新中国工业与城市题材小说的嬗变307

● 蒋子龙笔下的“开拓者家族”314

● 张洁及其《沉重的翅膀》319

●刘心武及其《钟鼓楼》322

● 陆文夫与小巷文学324

●邓友梅与民俗小说327

第四节历史题材小说创作329

● 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历程329

● 民主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红旗336

谱》、《青春之歌》、《红岩》336

●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创作344

●姚雪垠及其《李自成》347

● 新时期历史长篇小说创作鸟瞰350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新与突破355

第五节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360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崛起360

●王蒙及其《活动变人形》367

●谌容及其《人到中年》370

●从维熙与“大墙文学”374

● 《天云山传奇》与《绿化树》376

●梁晓声、史铁生、孔捷生与知青小说381

●《北方的河》与《棋王》389

第六节军事题材小说394

●新中国军旅小说的不断拓展394

●五十年代别开生面的两篇军事小说——399

《洼地上的“战役”》、《百合花》399

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402

●表现解放战争的3部长篇小说——《保402

轶事》、《高山下的花环》409

●新时期军事文学的新收获——《西线409

●异常活跃的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作415

第七节爱情伦理题材小说创作420

●新中国爱情伦理题材小说的发展趋向420

● 爱情伦理小说的最初尝试——《我们428

夫妇之间》、《红豆》和《在悬崖上》428

●爱情伦理小说突破禁区后的新拓展432

——《爱,是不能忘记的》、《被爱432

情遗忘的角落》和《东方女性》432

●爱情伦理小说的道德困惑438

第一节新中国戏剧、电影、电视创作的发展444

概况444

第五章新中国的戏剧、电影、电视创作444

●戏剧、电影、电视在现实主义道路上445

的并行发展445

●戏剧、电影、电视的复苏与龃龉448

●戏剧在“危机”中的探索与创新451

第二节话剧创作的丰硕成果456

●话剧创作的三次高潮456

● 郭沫若、田汉的历史剧新作460

●老舍、曹禺建国后的话剧创作465

● 陈其通、胡可、沈西蒙等的话剧创作471

●新时期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作474

●新时期话剧的探索与创新478

第三节歌剧创作的艺术花朵480

● 《洪湖赤卫队》——革命英雄主义的482

颂歌482

● 《江姐》——壮烈的革命悲剧485

● 《刘三姐》——智慧与美的抒情曲487

第四节戏曲改革的初步尝试489

●戏曲改革在艰难中前进489

●新歌剧创作的繁荣与停滞489

●戏曲现代戏的兴起及评价493

● 《十五贯》改编的成就496

●新时期戏曲改革的成就与探索500

第五节新中国的电影文学创作504

● 新中国电影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504

●《祝福》、《骆驼祥子》、《高山下509

的花环》等电影改编的成功509

● 《林则徐》、《红色娘子军》、《喜迎515

门》等优秀电影创作515

●《城南旧事》的创新和新时期的探索电影520

第六节 电视艺术的新崛起522

●新时期电视剧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522

● 电视连续剧优秀剧作评介529

● 电视单本剧评介533

● 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与未来536

第六章新中国的散文创作538

第一节新中国散文创作概况538

●建国后17年散文创作的成就538

●新时期散文的复苏与突进546

第二节新中国的抒情、叙事散文555

●杨朔的诗意性散文555

●秦牧的知识性散文558

● 刘白羽的议论性散文562

● 吴伯箫的记事性散文566

●冰心的抒情性散文568

● 曹靖华的追忆性散文571

第三节新中国的报告文学572

●魏巍的报告文学572

●穆青的报告文学576

●刘宾雁的报告文学580

●徐迟的报告文学585

●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89

●理由的报告文学593

●柯岩的报告文学596

● 陈祖芬的报告文学598

第四节新中国的杂文602

●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602

● 巴金的《随想录》及其他604

●孙犁在新时期的杂感609

第七章新中国的文学评论612

第一节新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概况612

●文学评论独立地位的确立612

●文学评论队伍的构成617

● 文学评论方法的更新622

第二节老一辈文学评论家627

●周扬的文学评论627

●茅盾的文学评论631

●何其芳的文学评论635

●邵荃麟的文学评论639

●冯雪峰的文艺思想642

● 胡风的文艺思想646

第三节解放后出现的评论家652

● 冯牧的文学评论652

●李希凡的文学评论655

● 阎纲的“评论诗”658

●谢冕的诗评论662

● 刘再复的文艺思想666

第四节新时期的青年评论群体671

●青年评论群体的崛起671

● 青年评论群体的批评特点674

● 青年评论群体的局限和不足687

后记689

1988《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丛中主编 1988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学发展史(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
1982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1982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卷(民国30.01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卷
民国30.01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997 PDF版)
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1997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电气设备(1982 PDF版)
电气设备
1982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1990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1990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简史(1961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简史
1961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俗文学发展史(1997 PDF版)
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1997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1958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
1958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1958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1958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1957 PDF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57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