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程》求取 ⇩

目 录1

绪 论1

一、传统医学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学习目的1

二、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5

(一)中医学的主要内容5

1.基础理论5

2.中药方剂5

1.整体观念6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6

4.针灸学6

3.临床各科6

2.辨证论治9

3.望舌切脉12

三、中医学的历史发展14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4

1.《黄帝内经》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15

2.《伤寒杂病论》和临床辨证论治法则的确立15

3.《神农本草经》和药物学的成熟15

(二)预防医学16

1.未病先防16

2.既病防变17

(四)临床医学的全面发展18

(三)医学基础学科的发展18

1.内科19

2.外伤科19

3.妇产科19

4.儿科20

5.针灸学20

1.药物学21

2.方剂学21

(五)药物和方剂学的发展21

(六)学派争鸣和温病学的形成发展22

四、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概况23

五、中医学的发展展望25

上篇基础理论27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27

第一节 阴阳学说27

一、阴、阳的概念与性质27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29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29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30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30

(一)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3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32

(二)阴阳病理33

1.邪正虚实的概念33

2.阴阳偏盛34

3.阴阳偏衰36

4.阴阳亡失和阴阳离决38

(三)阴阳治则38

3.寒热温凉和燥润刚柔的药性理论39

1.泻实祛邪治则39

2.补虚扶正治则39

四、阴阳学说的学习注意点40

第二节五行学说41

一、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41

二、五行的性质和分类系统43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44

(一)相生与相克44

(二)相乘与相侮45

(一)五行系统和五脏间的关系46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46

(二)五行学说在诊断中的运用——五色诊法47

(三)五行学说在药性理论中的运用48

1.五味48

2.归经50

五、五行学说的学习注意点50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51

第一节精51

一、气的来源和生成52

第二节 气52

二、气的功能53

三、气机54

(一)七情病因55

(二)升降失常和疾病趋向56

(三)药性的升降浮沉57

四、气病辨证58

(一)气虚58

(二)气陷58

(三)气滞58

(一)气病治则59

五、气病论治59

(四)气逆59

(二)补气药60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附:大枣64

饴糖蜂蜜64

(三)升提药64

柴胡升麻葛根67

(四)理气药67

第三节 血73

(二)血的循行73

(一)血的生成73

一、血的生理73

八月札甘松73

(五)降气药73

香附木香 乌药薤白 苦楝子 附:大腹皮73

枳实枳壳 陈皮(附:橘叶橘核橘络)青皮73

(三)血的功能74

二、血病辨证74

(一)血虚74

(二)血瘀75

(四)出血76

(三)血热76

三、气血关系和气血同病77

(一)气血关系77

(二)气血同病78

四、血病论治79

(一)血病治则79

(二)补血药79

当归 熟地 阿胶 白芍 附:鸡血藤82

(三)活血化瘀药82

地鳖虫附:虎杖91

(四)止血药91

子)泽兰牛膝乳香(附:没药)桃仁莪术三棱91

丹参川芎红花延胡索郁金益母草(附:茺蔚91

1.收敛止血药92

仙鹤草 白及 棕榈炭 藕节93

2.化瘀止血药93

三七茜草蒲黄血余炭95

3.凉血止血药95

小蓟(附:大蓟)地榆 白茅根侧柏叶槐花97

4.温经止血药97

(五)清热凉血药100

艾叶100

第四节津液103

水牛角 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 紫草103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04

二、津液和气血的关系105

三、津液病证106

(一)津液不足106

(二)水肿106

(三)痰饮107

(一)津液病证治疗原则109

四、津液病证论治109

(二)养阴生津药110

北沙参(附:南沙参) 麦门冬 石斛 玉竹百合附:天门冬黄精(三)淡渗利水药113

茯苓猪苓 泽泻薏苡仁 附:赤小豆115

(四)化痰药115

1.清化热痰药116

瓜蒌 浙贝母 川贝母前胡 桔梗 竹茹119

竹沥昆布(附:海藻)119

2.温化寒痰药119

(五)逐水药124

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旋覆花 白前124

甘遂(附:大戟) 商陆牵牛子 巴豆 附:芫花第五节气血津液病方剂126

一、方剂的基本知识126

(一)组成原则127

(二)方剂剂型127

1.汤剂127

2.丸剂128

3.散剂128

(三)组成变化128

1.加减药味128

4.变更剂型129

二、补益气血津液方剂129

2.改变配伍129

3.调整药量129

四君子汤(附:异功散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附:圣愈汤桃红四物汤 胶艾汤) 归脾汤 益胃汤增液汤三、行气理血方剂133

瓜蒌薤白半夏汤(附:瓜蒌薤白白酒汤 四逆散) 金铃子散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犀角地黄汤 十灰散四、祛痰利水方剂136

二陈汤(附:导痰汤 涤痰汤 温胆汤)五苓散五皮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十枣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第三章脏腑经络139

第一节 心141

一、心的生理功能141

二、心病辨证142

2.神明症状143

(一)心病症状143

1.血脉症状143

3.舌症144

(二)心病证候144

1.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144

2.心血虚、心阴虚144

3.心火亢盛145

4.心血瘀阻145

三、心病论治146

(一)心病治则146

6.痰火扰心146

5.痰迷心窍146

(二)心病用药147

1.清心泻火药147

黄连栀子苦参附:竹叶木通149

2.温阳祛寒药149

附子 肉桂桂枝 附:干姜152

3.安神药152

朱砂龙骨酸枣仁 远志 附:柏子仁 五味子(三)心病用方154

1.补心方154

五味子汤 保元汤 四逆汤(附:参附汤) 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2.清心泻火方156

3.豁痰开窍方157

导赤散朱砂安神丸157

第二节 肺158

一、肺的生理功能158

礞石滚痰丸苏合香丸158

二、肺病辨证160

(一)肺病症状160

1.呼吸症状160

2.皮毛症状161

(二)肺病证候161

1.肺气虚161

三、肺病论治162

(一)肺病治则162

2.肺阴虚162

4.痰热壅肺162

3.痰浊阻肺162

(二)肺病用药163

1.清肺泻火药163

石膏 知母 黄芩 附:地骨皮芦根165

2.止咳平喘药165

3.敛肺止咳药168

杏仁百部葶苈子桑白皮附:紫苏子168

枇杷叶紫菀款冬花168

白果诃子罂粟壳乌梅169

4.收敛止汗药169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倍子170

(三)肺病用方170

1.补肺方剂170

百合固金汤170

2.化痰止咳剂170

3.敛汗固表剂172

三子养亲汤 苏子降气汤 清气化痰丸172

玉屏风散 当归六黄汤173

第三节 脾173

一、脾的生理功能173

二、脾病辨证174

(一)脾病病因174

1.饮食失宜174

2.劳逸失度175

(三)脾病证候176

3.水湿症状176

2.肌肉四肢症状176

(二)脾病症状176

1.消化症状176

1.脾失健运177

2.中气下陷177

3.脾不统血177

4.脾阳虚177

(二)脾病用药178

1.温中暖脾药178

(一)脾病治则178

三、脾病论治178

砂仁荜澄茄吴茱萸附:高良姜 花椒181

小茴香丁香181

2.收敛止泻药181

肉豆蔻 附:赤石脂 禹余粮 石榴皮 椿根皮182

(三)脾病用方182

1.补脾益气方剂182

参苓白术散183

2.温中祛寒方剂183

一、肝的生理功能184

第四节 肝184

理中汤(附:附子理中汤 附桂理中汤)184

二、肝病辨证186

(一)肝病症状186

1.肝失疏泄症状186

2.情志症状186

(二)肝病证候187

2.肝血瘀积187

1.肝气郁结187

5.目症187

4.筋症187

3.月经症状187

3.肝火上炎188

4.肝血虚188

5.肝阴虚188

6.寒凝肝脉189

三、肝病论治189

(一)肝病治则189

(二)肝病用药189

清肝泻火药190

1.疏肝理气方191

(三)肝病用方191

龙胆草 夏枯草 附:决明子谷精草菊花191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附: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192

2.活血消积方192

旋覆花汤失笑散鳖甲煎丸193

3.清肝泻火方193

龙胆泻肝汤194

4.补肝柔肝方194

一、肾的生理功能195

第五节 肾195

暖肝煎195

5.暖肝散寒方195

补肝汤一贯煎195

二、肾病辨证197

(一)肾病症状198

1.生长、发育障碍198

2.早衰198

3.生殖障碍198

4.脑、骨、髓症状198

5.水病症状198

4.肾气不固199

3.肾精不足证199

(二)肾病证候199

1.肾阳虚证199

2.肾阴虚证199

5.肾虚水泛200

6.肾不纳气200

(一)肾病治则201

(二)肾病用药201

1.补肾药201

三、肾病论治201

7.精不生血201

(1)补肾阳药202

鹿茸(附:鹿角 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206

杜仲淫羊藿补骨脂 附:肉苁蓉续断206

狗脊紫河车附子 肉桂206

(2)补肾阴药206

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 女贞子龟甲209

附:鳖甲 桑椹黄柏209

2.固精缩尿止带药209

1.补肾温阳方210

(三)肾病用方210

山茱萸金樱子芡实桑螵蛸 海螵蛸210

金匮肾气丸(附:济生肾气丸) 右归丸人参胡212

桃汤黑锡丹212

2.补肾滋阴方212

六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七味都气丸麦味213

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213

3.填精益髓方213

河车大造丸 大菟丝子饮214

4.固精缩尿方214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215

(一)胆215

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215

第六节六腑215

(二)胃216

(三)小肠217

(四)大肠217

(五)膀胱218

(六)三焦218

(三)食滞胃脘219

(二)大肠津亏219

(四)寒凝胃脘219

二、腑病辨证219

(一)胃阴虚219

(五)胃火炽盛220

1.胃火经证220

2.胃火腑证220

(六)小肠实热220

(七)虫居肠道220

(二)腑病用药221

(1)攻下药221

1.泻下药221

三、腑病论治221

(一)腑病治则221

(八)胆郁痰扰221

大黄芒硝附:番泻叶223

(2)润下药223

火麻仁附:郁李仁224

2.消导药224

3.驱虫药227

山楂 麦芽神曲 鸡内金 附:谷芽 莱菔子227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228

鹤虱 贯众228

(三)腑病用方228

麻子仁丸保和丸 良附丸(附:三合汤) 清胃散玉女煎(附:加减玉女煎)化虫丸第七节脏腑关系和同病、同治231

(一)脾肺关系和脾肺气虚231

(二)心脾关系和心脾两虚232

(三)心肺关系和心肺气虚232

(五)肺肝关系和肝火犯肺233

(四)肝脾关系和肝脾不调、肝胃不和233

(六)心肾关系和心肾不交、心肾阳虚234

(七)脾肾关系和脾肾阳虚234

(八)肺肾关系和肺肾阴虚235

(九)肝肾关系和肝肾阴虚236

(十)方剂236

真武汤 四神丸黛蛤散泻白散(附:苇茎汤)240

痛泻要方(附:葛根芩连汤)左金丸(附:四逆散)第四章六淫病因240

(1)风性开泄,易伤肺241

1.风邪致表证的特点241

(2)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241

(3)风性善行而数变241

一、风241

第一节 阳邪——风、火、暑、燥241

(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41

2.内风的特性242

(二)风病辨证242

1.表证242

风寒表证风热表证243

2.风水243

3.肝风内动243

(1)肝阳化风243

4.风痰辨证244

(1)风痰阻络244

(2)热极生风244

(4)阴虚动风244

(3)血虚生风244

(2)风痰蒙窍245

(3)破伤风245

(三)风病治则245

1.表证治则245

2.内风治则245

1.辛温解表药246

(四)解表药246

3.风痰治则246

麻黄荆芥紫苏 防风羌活香藿 白芷250

细辛 生姜250

2.辛凉解表药250

桑叶菊花薄荷蝉蜕牛蒡子254

(五)平肝熄风药254

羚羊角 全蝎(附:蜈蚣)天麻钩藤僵蚕地龙259

代赭石牡蛎259

(六)治风方剂259

1.解表方259

麻黄汤(附: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桂枝汤(附: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九味羌活汤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附: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2.平肝熄风方264

镇肝熄风汤 羚羊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3.祛风化痰方266

半夏白术天麻汤牵正散玉真散268

二、火、热、温268

(一)火热致病的特性268

1.火性炎上268

2.火易致毒、易生痈疡268

3.火易生风、动血、扰神269

4.火易伤津耗气269

(二)外感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269

1.卫分证269

(3)热结肠道270

(2)热炽胃经270

2.气分证270

(1)热壅于肺270

3.营分证271

(1)热伤营阴271

(2)热人心包271

4.血分证271

(1)血热妄行271

(2)肝热动风271

(三)外感热病的治则治法272

(3)血热伤阴 虚风内动272

(四)清热解毒药273

金银花 连翘蒲公英 败酱草 白头翁 附:射干鱼腥草 白花蛇舌草(五)清热方剂276

白虎汤(附:人参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白虎桂枝汤苍术白虎汤)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清营汤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三、暑279

(一)暑邪致病的特性279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79

2.暑易入里279

3.暑多夹湿,易伤脾279

3.暑湿280

1.伤暑280

2.中暑280

4.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280

(二)暑病辨证280

4.暑兼寒湿281

(三)暑病治则治法281

(四)清热解暑药281

荷叶青蒿 附:绿豆西瓜翠衣冬瓜皮 附:滑石283

(五)清热解暑方剂283

清暑益气汤 六一散 (附:鸡苏散益元散碧玉散生脉散香薷饮(附:加味香薷饮新加香薷饮)四、燥285

(一)燥邪致病的特性285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85

1.温燥初起286

3.内燥286

2.燥热伤肺286

2.燥易伤肺286

(二)燥病辨证286

3.燥多兼温286

(三)燥病治则287

(四)清润肺燥方剂287

2.寒性凝滞、收引、主痛288

1.阴寒之邪,易伤阳气288

(一)寒邪致病特性288

一、寒288

桑杏汤清燥救肺汤288

第二节 阴邪——寒、湿288

3.寒性清澈,易生湿夹湿289

(二)伤寒的六经辨证论治289

(2)太阳伤寒证290

2.阳明病证290

(1)阳明经证290

(1)太阳中风证290

1.太阳病证290

(2)阳明腑证291

3.少阳病证291

小柴胡汤(附:大柴胡汤)292

4.太阴病证292

5.少阴病证292

(1)少阴寒化证292

(2)少阴热化证292

乌梅丸293

二、湿293

6.厥阴病证293

黄连阿胶汤293

(一)湿邪致病特性294

1.湿易伤脾,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94

2.湿性重浊294

3.湿性粘滞294

4.湿性趋下294

(二)湿病辨证论治294

1.湿困脾胃294

(2)痛痹(寒痹)295

(1)行痹(风痹)295

2.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295

(3)着痹(湿痹)296

(4)热痹296

3.湿温296

(1)湿温在表297

(2)湿温中阻297

4.湿热297

(1)肝胆湿热297

(2)肝经湿热297

1.芳香化湿药298

(三)祛湿药298

(4)大肠湿热298

(3)膀胱湿热298

藿香佩兰 苍术 石菖蒲 白豆蔻 白遍豆301

2.祛风湿药301

独活秦艽威灵仙 木瓜五加皮 桑寄生305

附:防己305

3.清利湿热药305

茵陈木通 车前子金钱草 萹蓄海金沙308

(四)祛湿方308

1.芳香化湿方309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附:胃苓汤不换金正气散)310

2.祛风胜湿方310

蠲痹汤311

3.清利湿热方311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茵陈蒿汤 八正散 芍药汤中篇常见病诊治感冒 流行性感冒314

支气管炎317

高血压324

低血压病329

糖尿病331

脑动脉硬化症335

冠心病339

慢性胃炎344

消化性溃疡349

上消化道出血352

细菌性痢疾356

肠梗阻359

胆囊炎363

胆石症366

胰腺炎369

病毒性肝炎372

肝硬化378

再生障碍性贫血383

肾小球肾炎388

肾盂肾炎393

尿路结石395

尿毒症398

肿瘤(肝癌、胃癌、大肠癌、肺癌)400

麻疹410

流行性腮腺炎414

百日咳416

疳积418

紫癜420

骨质疏松症422

神经根型颈椎病425

腰椎间盘突出症429

骨性关节炎432

痛风性关节炎434

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436

痛经444

闭经447

崩漏450

带下453

恶阻457

胎漏、胎动不安458

缺乳461

阴挺462

不孕症464

慢性前列腺炎467

男性不育症471

下篇针 灸476

第一章刺灸方法476

第一节 针法476

一、针具与刺法477

二、针刺前的准备478

三、毫针刺法479

四、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483

五、针刺注意事项485

第二节 灸法486

一、常用灸法486

二、灸法的适应范围488

三、施灸注意事项488

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489

一、经络的组成489

第一节概述489

第二章经络与腧穴489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491

四、腧穴的分类491

第二节腧穴定位491

一、体表标志492

二、指量法492

三、骨度分寸法494

第三节 十四经穴494

一、手太阴肺经495

二、手阳明大肠经497

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497

商阳合谷 曲池肩髃迎香500

三、足阳明胃经500

承泣 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四、足太阴脾经505

隐白 公孙 三阴交 阴陵泉 血海507

五、手少阴心经507

极泉少海 通里神门 少冲509

六、手太阳小肠经509

少泽后溪养老听宫511

七、足太阳膀胱经511

八、足少阴肾经517

大肠俞次髎委中 承山 昆仑至阴517

睛明 攒竹肺俞心俞肝俞 胃俞 肾俞517

涌泉太溪复溜519

九、手厥阴心包经519

曲泽 内关劳宫521

十、手少阳三焦经521

中渚外关肩髎翳风耳门523

十一、足少阳胆经523

听会 阳白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悬钟527

十二、足厥阴肝经527

十三、督脉529

大敦太冲期门529

十四、任脉532

命门 大椎 哑门 风府 百会水沟532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膻中 天突 廉泉535

第四节 经外穴535

一、头颈部535

印堂太阳 鱼腰球后536

二、胸背部536

定喘夹脊腰眼 十七椎下537

三、上肢部537

四、下肢部538

十宣 四缝八邪落枕538

八风阑尾穴胆囊穴540

第三章其他疗法540

第一节头针疗法540

一、常用刺激区540

二、头针操作方法542

第二节 耳针疗法542

一、耳廓解剖标志542

二、常用耳穴543

三、耳穴的应用548

一、操作方法549

第三节拔罐疗法549

二、适应范围550

三、注意事项550

第四节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550

一、三棱针550

二、皮肤针551

三、皮内针552

一、治疗原则554

二、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554

第一节概述554

第四章针灸治疗554

第二节特定穴的应用556

一、背俞穴和募穴556

二、原穴和络穴557

三、郄穴557

四、五输穴558

五、下合穴559

第三节常见病治疗559

头痛559

咳嗽、哮喘560

失眠561

胃脘痛、呕吐561

胆道疾患562

泄泻、痢疾562

中暑563

癃闭(附:遗尿、尿失禁)563

遗精、阳痿564

腰痛565

颈椎病、落枕565

痹证566

痿证(附:中风后遗症、震颤麻痹、外伤性截瘫)568

面瘫(附: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568

痛经569

乳痈(附:乳少)570

目疾570

耳聋耳鸣571

鼻疾571

牙痛572

戒烟572

内脏下垂573

1999《中医学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时觉主编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核医学教程(1987 PDF版)
核医学教程
1987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史教程(1987 PDF版)
医学史教程
198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化学简明教程(1994 PDF版)
医学化学简明教程
199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教程(1997 PDF版)
医学伦理学教程
1997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心理学教程(1998 PDF版)
医学心理学教程
1998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医学中专选修课教程(1998 PDF版)
医学中专选修课教程
1998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生学习方法教程(1996 PDF版)
医学生学习方法教程
1996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教程(1997 PDF版)
医学伦理学教程
1997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医学教程(1997 PDF版)
社会医学教程
1997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医学心理学教程(1993 PDF版)
医学心理学教程
1993 厦门:鹭江出版社
现代医学伦理学教程(1992 PDF版)
现代医学伦理学教程
1992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医学道德教程(1992 PDF版)
医学道德教程
1992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简明中医教程(1992 PDF版)
简明中医教程
1992 上海:文汇出版社
生物医学工程教程(1987 PDF版)
生物医学工程教程
1987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教程(1993 PDF版)
医学伦理学教程
1993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