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学 上》求取 ⇩

第一节原植(动)物鉴定及其命名1

目录第一章中草药的鉴定1

1.用药对象与用量的关系 2.药物质地与用量的关系3.剂型与用量的关系(二)给药途径 302

一、植物命名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2

附录一 中文名索引 324

(一)愈伤组织的类型 307

1.命名原则2.分类单位等级3.分类单位名称4.著者人名引证5.合格发表6.废弃名称7.命名模式8.植物学文献引证9.拉丁文缩写词二、中草药原植物鉴定方法7

1.植物标本的调查采集2.标本的鉴定三、动物命名的有关问题8

第二节性状鉴定8

一、植物类药材9

三、矿物类药材10

1.黄芪2.黄连3.天麻4.大青叶5.凌霄花6.乌梅7.沙苑子8.杜仲 9.沉香10.鸡血藤二、动物类药材10

第三节显微鉴定11

一、中药材的显微鉴定11

1.石斛2.淫羊藿3.金银花4.贝母类5.牛蒡子二、中成药的显微鉴定17

第四节 中草药的理化鉴定21

(一)生物碱22

一、定性反应22

1.碱液试验2.醋酸镁反应3.薄层层析法(三)黄酮类23

1.沉淀反应2.薄层层析法3.特殊显色反应(二)蒽醌类23

1.盐酸—镁粉反应2.薄层层析法(四)皂甙类24

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2.泡沫试验3.溶血试验4.薄层层析法(五)强心甙类25

1.Keller-Kiliani(K-K)反应2.Kedde试验 3.Baljet试验 4.薄层层析法(六)香豆精与内酯类25

1.荧光反应2.异羟肟酸铁反应3.Kedde试验4.薄层层析法(七)酚类25

1.三氯化铁显色反应2.Gibb试剂(八)鞣质26

1.明胶试液的沉淀反应2.三氯化铁试液(九)氨基酸26

(十)其他类26

二、定量测定27

(一)重量法27

(二)滴定法27

1.生物碱类成分的酸碱滴定法2.两相滴定法3.非水滴定法(三)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27

1.可见分光光度法2.紫外分光光度法(四)薄层光密度法29

(五)气相色谱法31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32

二、预试验溶液的制备33

第二章 中草药化学成分的试验方法和结构鉴定第一节预试验方法33

一、预试验的目的33

1.水提取液2.酸性乙醇提取液3.乙醚、甲醇提取液三、各类成分的检查方法34

第二节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38

(一)溶剂提取法39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39

(四)压榨法40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精制40

(一)溶剂分离法40

1.水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二)水蒸气蒸馏法40

(三)升华法40

(二)两相溶剂萃取法41

1.苯取法2.逆流连续萃取法3.逆流分配法 4.液滴逆流分配法(三)沉淀法43

1.铅盐沉淀法2.试剂沉淀法(四)盐析法44

(五)透析法44

(六)结晶、重结晶和分步结晶法45

一、鉴定中草药化学成分的一般步骤47

(一)化合物纯度的判断47

1.外观2.熔点和熔距3.层析(二)物理常数的测定47

(三)分子式的测定47

1.杂质的除去2.溶剂的选择3.结晶溶液的制备4.制备结晶操作5.重结晶及分步结晶6.结晶纯度的判定第三节 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47

1.根据元素组成和分子量推算分子式2.高分辨质谱法求测分子式3.根据质谱同位素峰求测分子式4.根据13G核磁共振谱及分子量确定分子式(四)分子结构骨架的推定49

1.化学法2.光谱法(六)化合物结构式的确定50

1.根据专属性强的化学定性反应推定化合物的结构类型2.根据同一植物中已经鉴定过的其他成分进行判断3.根据植物亲缘关系推断所属类型 4.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判定其结构骨架5.部分合成法推定分子结构骨架6.化学降解法(五)功能团的判断50

1.饱和碳氢化合物2.烯类化合物3.羰基化合物 4.芳香族化合物(二)红外吸收光谱(IR)51

二、波谱法在测定天然物结构中的应用51

(一)紫外吸收光谱51

(三)质谱(MS)52

(四)核磁共振氢谱(1HNMR)53

(五)核磁共振碳谱(13CNMR)55

1.化学位移2.偶合常数3.共振峰面积(峰强)(六)旋光光谱(ORD)56

1.平坦谱线2.单纯的Cotton谱线3.复合的Cotton谱线(七)晶体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58

(二)氧化59

(一)水解59

三、化学法在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59

1.高锰酸钾2.铬酐3.臭氧4.过碘酸(三)Hoffmann降解61

(四)甲基化反应61

1.重氮甲烷法2.硫酸二甲酯法3.碘甲烷法(五)酰化反应62

四、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实例分析62

(一)西瑞香素62

(二)4-羟基-3-丁基苯肽63

第三章 中草药各类有效成分第一节生物碱66

一、异喹啉生物碱67

(一)苄基异啉喹生物碱67

(二)阿朴啡生物碱67

(三)原小檗碱生物碱68

(四)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68

(七)石蒜生物碱70

(五)苯并啡啶生物碱70

(六)吐根碱类生物碱70

(八)苯酞异喹啉生物碱71

二、喹啉生物碱71

三、莨菪烷生物碱72

四、吡咯生物碱72

(二)吲哚里西定生物碱73

(三)菲吲哚里西定生物碱73

五、吗啡生物碱73

(一)吗啡生物碱类73

(一)双稠吡咯啶生物碱73

六、吲哚生物碱74

(三)莲花氏碱类74

(二)青藤碱类74

(一)萝芙木生物碱75

1.育亨宾类2.四氢蛇根碱类3.萝芙木碱类4.萨杷晋碱类(二)长春花生物碱76

(三)钩吻生物碱77

(四)刺桐生物碱77

1.刺桐生物碱2.三尖杉生物碱七、萜类生物碱78

(一)单萜生物碱78

(二)倍半萜生物碱79

(三)二萜生物碱79

1.乌头属和翠雀属二萜生物碱2.红豆杉属二萜生物碱八、甾体生物碱81

(一)娠烷甾体生物碱81

1.C3-氨基娠烷生物碱 2.C20-氨基娠烷生物碱 3.C3,C20双氨基娠烷生物碱(二)胆甾烷生物碱81

(四)异甾体生物碱83

1.螺甾烷类2.茄次碱烷类3.辣茄胺类4.16-未取代22,26缩亚胺胆甾烷类5.3-氨基螺甾烷类(三)黄杨生物碱83

(一)美登木生物碱86

1.西藜芦碱类2.白藜芦碱类和藜芦胺类九、大环生物碱86

(二)大环精胺和精脒类生物碱87

第二节挥发油(精油)类88

二、性质89

一、分布和存在89

三、组成和分类90

(一)脂肪族化合物90

(三)萜类化合物90

(二)芳香族化合物90

1.单萜类2.倍半萜类3.二萜类四、提取和分离103

(一)提取103

1.水蒸汽蒸馏法2.浸取法3.吸收法4.冷压法(二)分离104

1.冷冻处理2.化学方法3.分馏法4.层析法第三节萜类化合物106

一、单萜类化合物106

1.单萜甙2.环烯醚萜衍生物 3.萜源单萜衍生物二、倍半萜类化合物109

三、二萜类化合物111

1.非环型二萜2.单环二萜3.双环二萜4.三环二萜5.四环二萜四、二倍半萜类化合物116

五、三萜类化合物116

(一)甾体皂甙121

一、皂甙的结构121

1.五环三萜类2.四环三萜类3.其它类型三萜第四节皂甙121

1.甾体皂甙的结构特征2.甾体皂甙的结构测定(二)三萜皂甙123

1.三萜皂甙的结构特征2.三萜皂甙结构的测定二、皂甙的性质124

四、皂甙的含量测定125

(六)层析法125

(二)铅盐沉淀法125

(四)氧化镁吸附法125

(五)吉拉尔腙法125

(一)醇—醚沉淀法125

(三)胆甾醇沉淀法125

三、皂甙的提取和分离125

第五节强心甙126

五、皂甙的生物活性与用途126

一、强心甙的基本结构127

1.甙元部分2.糖部分二、强心甙的分布、存在和生源129

1.科属分布2.存在部位 3.生源三、强心甙的提取和分离131

四、强心甙的化学性质和鉴定131

1.化学性质2.鉴定五、强心甙的含量测定134

六、强心甙的药理和应用135

1.心脏作用2.肾脏作用3.血管血压影响4.消化道反应5.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6.抑菌作用(二)应用135

(一)药理135

第六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甙136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分类136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生源关系138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和显色反应139

1.晶形、溶解度2.颜色3.酸碱性 4.络合作用5.还原反应6.黄酮类化合物的其他显色反应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43

(一)紫外吸收光谱145

1.溶剂提取法2.铅盐沉淀法3.碱性溶剂提取法 4.柱层析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五、黄酮类化合物的光谱分析145

1.黄酮、黄酮醇2.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3.查耳酮(二)红外吸收光谱146

(三)质谱147

1.逆狄耳斯——阿德耳反应2.Ⅱ式裂解3.脱CO裂解(四)核磁共振氢谱148

(五)核磁共振碳谱149

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150

1.抗毛细血管?性作用 2.抗炎作用3.利尿及增强生物膜的通透作用4.止咳、平喘、祛痰作用5.扩张冠状血管及降压作用 6.抑菌作用7.雌性激素样作用 8.抗癌作用9.保肝作用 10.其他方面的作用第七节醌类化合物153

一、蒽醌类及其衍生物153

(一)蒽醌化合物的类型153

(二)性质155

(三)提取。分离156

(四)含量测定158

二、苯醌类159

三、萘醌类160

四、菲醌类161

第八节香豆素162

一、香豆素的分类和中草药中常见的香豆素类成分162

1.简单香豆素 2.呋喃香豆素3.吡喃香豆素4.双香豆素5.异香豆素6.其他类型的香豆素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65

1.内酯的性质2.荧光三、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165

1.紫外光谱 2.红外吸收光谱3.质谱4.核磁共振谱四、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167

(一)简单木脂素170

1.抗凝血作用2.光敏作用3.抑菌作用 4.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5.平喘、镇咳作用 6.抗炎和止痛作用7.雌性激素样作用 8.止血作用9.其他作用第九节木脂素170

(二)单环氧木脂素171

(三)木脂内酯172

(四)双环氧木脂素172

(六)环木脂内酯173

(五)环木脂素173

(七)联苯环辛烯型175

(九)倍半木脂素176

(八)新木脂素176

一、氨基酸类177

(一)分类和性质177

第十节氨基酸、蛋白质与酶类177

(二)提取、分离和测定182

1.提取2.分离3.测定(三)分布和药效184

二、蛋白质与酶类185

(一)存在和性质185

(二)提取、分离和测定186

1.提取2.分离3.含量测定(三)类别和药效189

第十一节鞣质类190

(一)可水解鞣质类190

一、组成和分类190

1.没食子酸鞣质2.鞣花酸鞣质(二)缩合鞣质也叫儿茶素鞣质191

二、性质和药效192

三、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193

1.皮粉法2.高锰酸钾法3.络合滴定法第十二节其它类成分194

一、有机酸类194

(一)单糖类198

(三)多糖类198

(二)低聚糖类198

1.各类有机酸2.有机酸的提取分离3.含量测定4.有机酸的应用二、糖类化合物198

1.淀粉2.果聚糖3.树胶和粘液质液质4.果胶5.纤维素三、树脂类200

(一)油脂类202

1.树脂酸类2.树脂醇类3.树脂脂类4.树脂烃类四、油脂、甾醇及蜡类202

(二)甾醇类203

(三)蜡类204

第四章 中草药的制剂第一节概述205

(一)粉碎206

一、散剂的制备206

第二节散剂206

1.筛与粉末的分等2.过筛器械(三)混合209

1.粉碎度2.粉碎方法3.粉碎器械4.粉碎规则5.其它方法(二)过筛209

1.外观2.均匀度3.细度4.水分三、包装与贮存210

1.混合方法和混合机理2.混合的一般原则3.混合器械(四)分剂量210

二、散剂质量要求与检查210

第三节胶囊剂211

一、种类与制法211

(一)硬胶囊剂211

(二)软胶囊剂211

二、质量评价及贮存212

第四节浸出制剂212

1.浸润2.溶解3.扩散和置换(二)影响浸出的因素213

(一)浸出原理213

一、浸出过程213

1.药材的粉碎度2.溶媒3.温度4.浓度差5.时间6.压力7.药材与溶媒相对运动速度8.新技术的应用二、常用的浸出方法及设备215

(一)浸出方法215

1.煎煮法2.浸渍法3.渗漉法(二)蒸馏及浓缩器械217

1.蒸馏器2.减压蒸发器3.薄膜蒸发器(三)干燥器械217

(一)汤剂219

1.常压干燥与器械2.减压干燥3.喷雾干燥4.红外线干燥5.微波干燥三、常用浸出药剂219

(三)酒剂220

(二)糖浆剂220

(四)酊剂221

(五)流浸膏剂、浸膏剂221

(六)煎膏剂(膏滋)222

(七)冲剂222

第五节注射剂223

一、溶解度问题224

二、稳定性问题225

三、澄明度问题226

四、止痛剂问题226

五、质量指标与检查227

第六节片剂228

(一)稀释剂和吸收剂228

(二)湿润剂和粘合剂228

一、赋形剂228

(四)润滑剂229

二、片剂的制备229

(一)药材处理一般原则229

(三)崩解剂229

(二)制颗粒230

1.制粒方法2.制粒机3.湿粒干燥4.干颗粒质量要求5.干颗粒在压片前的处理(三)压片231

1.片重计算2.压片机及压片3.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四)包衣232

1.混浆的制备2.混浆包衣方法3.混浆包衣的问题讨论4.包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五)片剂的质量检查233

1.重量差异限度2.硬度检查3.崩解时限检查4.主药含量测定5.溶出速率(六)片剂的包装与贮存233

第七节丸剂234

(一)粘合剂234

一、赋形剂234

1.蜂蜜2.米糊或面糊3.药汁(二)吸收剂235

(三)湿润剂235

1.水2.酒3.醋二、丸剂的制备235

(一)塑制法235

(二)泛制法235

(三)滴制法236

1.基质与冷却剂2.制备方法三、丸剂的筛选236

四、丸剂的包衣236

(一)外观237

(四)溶散时限237

(三)丸重差异限度237

(二)水分237

五、丸剂的质量检查及分装237

1.药物衣2.保护衣3.肠溶衣(二)包衣方法237

(一)包衣种类237

(五)细菌学检验238

第八节胶剂238

一、原辅料的选择238

(二)煎取胶液(熬胶)239

(四)浓缩收胶239

二、胶剂的制备239

(一)原料的处理239

(三)去渣澄清239

(五)凝胶切块240

(六)干燥与包装240

(七)贮藏240

三、胶剂的质量检查240

第九节软膏剂、硬膏剂241

一、软膏剂241

(一)基质241

1.油脂类2.乳剂基质3.水溶性基质(二)软膏剂的一般制法241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242

1.植物油2.樟丹(二)制法242

二、硬膏剂(黑膏药、膏药)242

1.研合法2.熔合法3.乳化法(三)软膏的包装与贮藏242

第十节 栓剂243

1.提取2.炼油3.下丹4.去火毒5.摊涂(三)质量要求243

一、栓剂的基质244

(一)脂肪性基质244

(二)水溶性基质244

二、栓剂的制法244

二、气雾剂的制法245

(一)气雾剂的处方设计245

第十一节气雾剂245

一、气雾剂的分类245

1.溶液系统2.混悬系统3.泡沫系统(二)气雾剂的制备246

1.安全、漏气试验2.照瓶3.试喷4.雾粒大小测定5.内压检查四、其它气溶剂247

1.溶液系统2.混悬系统3.泡沫系统三、气雾剂的质量检查247

一、发扬传统剂型的特点和发展其新应用248

二、方剂的实验研究与剂型改进248

(一)验证疗效,阐明原理248

第十二节 中草药剂型的应用和发展248

(二)研究方剂组成和配伍协同249

三、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剂型的发展249

(一)新辅料应用249

(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249

1.固体分散法2.微粉化及超声波粉碎新工艺 3.喷雾干燥法的应用4.冷冻干燥法的应用 5.微型胶囊6.口服液7.喷鼻剂8.皮肤给药新系统9.药物定向分布的剂型新工艺四、中西药组方制剂的应用251

五、开展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251

(一)中药制剂药物释放度的研究251

(二)中药制剂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251

六、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252

(一)建立合理的质控指标和检测方法252

1.制剂的常规检查2.定性鉴定3.含量测定(二)中药制剂的卫生学标准和杂菌数控制252

一、扶正培本254

第五章中草药的药理第一节中药药理254

二、活血化瘀255

1.对血液的影响 2.对心血管作用3.免疫抑制及抗炎、抗变态反应4.抗肿瘤作用5.其它三、清热解毒257

1.抗病原物2.抗炎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解热5.其它第二节中草药某些成分的药理及构效258

一、烃胺衍生物类259

(一)苯乙胺类259

(二)季铵烃类260

(三)秋水仙碱类262

(四)其他烃胺类263

1.酰胺辣碱类2.胍类二、吡啶衍生物类264

三、吡咯衍生物类265

四、托哌衍生物类267

(一)金鸡纳皮生物碱类269

五、喹啉衍生物类269

(二)喜树生物碱类269

(三)酮基喹啉生物碱类270

(四)呋喃喹啉生物碱类270

(二)苄基异喹啉及苄基四氢异喹啉类271

(一)简单异喹啉及四氢异喹啉类271

六、异喹啉衍生物类271

(五)氢化喹啉生物碱类271

(三)吗啡烷类272

(四)双骈异喹啉及双骈异喹啉类273

(五)原阿片碱类274

(六)苯骈菲啶类275

(七)酞基异喹啉类275

(八)阿朴啡类及前阿朴啡类275

(九)双苄基异喹啉及阿朴啡-苄基异喹啉类277

(十)吐根碱类280

(十二)刺桐碱类281

(十一)苯骈茂稠异喹啉类281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283

第六章中药的炮制及应用第一节中药的炮制283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285

(二)转变药物的性能285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85

(三)增强疗效285

(四)引药入经286

(五)便于粉碎286

(六)保证药物净度286

(七)利于贮藏286

(八)矫臭286

三、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常用辅料286

(一)炮制的分类方法286

1.炮制十七法2.三类分类法3.药用部位分类法4.五类分类法5.工艺程序和辅料根结合的分类法(二)常用辅料287

1.液体辅料2.固体辅料四、中药炮制的方法288

(一)净选、切片288

1.净选2.切片(二)水制289

1.洗2.泡3.润4.漂(三)火制290

1.炒2.烫3.炙4.煅5.煨(四)水火共制294

1.蒸2.煮3.?(五)其它制法295

1.制霜2.提净3.发酵4.发芽5.复制五、中药炮制的研究和展望296

(一)炮制原理的研究296

(二)炮制工艺的研究296

(三)炮制品质量标准的研究296

第二节中药的应用296

一、药物性能297

(二)四气五味297

(一)阴阳学说在药物性能上的指导意义297

1.四气2.五味3.气味的关系(三)补泻298

(五)毒性299

(四)升降浮沉299

二、药物配伍与方剂300

(一)药物配伍300

1.单行2.相须3.相使4.相畏5.相恶6.相杀7.相反(二)方剂301

1.主药2.辅佐药3.使药三、用药的基本知识301

(一)药物的用量301

1.内服法2.外用法(三)禁忌303

1.饮食禁忌2.妊娠禁忌第七章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一、引言305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种类和方法305

三、植物组织培养307

(二)提高愈伤组织中药用成分含量的措施307

1.添加前体2.代谢调节3.突变体4.养分调节四、组织培养的生物转化309

1.孕甾烷的转化2.洋地黄毒甙的转化3.网状番荔枝碱的转化五、组织培养育种312

1.花药培养2.细胞融合〔附〕高等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药用成分简表313

附.我国历代主要本草简介320

附录二英汉名词对照索引333

1987《中草药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编 1987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草药学讲义(1977 PDF版)
中草药学讲义
1977 湖南中医学院
中草药学(1979 PDF版)
中草药学
1979
中草药化学( PDF版)
中草药化学
中草药学(1976年08月第2版 PDF版)
中草药学
1976年08月第2版
中草药( PDF版)
中草药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草药学(1977 PDF版)
中草药学
1977
科海先驱-美国著名科学家成功之路  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 PDF版)
科海先驱-美国著名科学家成功之路 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草药学(1980 PDF版)
中草药学
1980
中草药化学( PDF版)
中草药化学
中草药学讲义  上(1978 PDF版)
中草药学讲义 上
1978
中草药(1978 PDF版)
中草药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草药(1978 PDF版)
中草药
197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草药学  中、下(1976 PDF版)
中草药学 中、下
1976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海常用中草药(1970 PDF版)
上海常用中草药
1970 上海市出版革命组
中草药作物学(1992 PDF版)
中草药作物学
1992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