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研究》求取 ⇩

第一章城市土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1

第一节 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意义1

一、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2

二、建立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意义4

三、关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讨论6

第二节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实践及其改革方向8

一、中国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8

二、成就与问题10

三、问题出在哪里13

四、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改革方向15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制度18

第一节 关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必要性的再认识18

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18

二、有偿使用的效果究竟如何21

三、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吗24

第二节 非经营性用地的使用制度26

一、确定非经营性用地使用制度要从国情出发26

二、对非经营性用地要具体分析27

三、相对非经营性用地和居民住宅等非公共事业用地的使用制度29

四、公共事业用地的使用制度31

一、长期有偿使用和短期有偿使用33

第三节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形式33

二、一次性收费和逐年收费35

三、有偿使用形式的选择36

四、不同有偿使用形式的协调问题38

第四节 城市土地使用费40

一、城市土地使用费的性质和构成40

二、城市土地使用费的计算方法44

三、关于企业承受能力问题46

一、城市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含义48

第三章城市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48

第一节 城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48

二、城市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0

三、城市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53

第二节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国家垄断下的用地者竞争55

一、国家垄断是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重要特征56

二、国家垄断条件下的用地者竞争57

三、一级市场的两种形式58

四、土地使用权出让中竞争形式的选择59

五、土地出租中的竞争问题60

第三节 城市土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有控制的横向转让61

一、二级土地使用权市场存在的必然性62

二、二级市场的内在矛盾和土地投机63

三、国家对城市土地使用权二级市场的管理66

四、二级市场隐形交易的公开化68

第四节 城市土地价格69

一、地价的本质70

二、土地使用权价格与土地所有权价格的区别71

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和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72

四、土地价格的评估方法74

第一节 农地制度的原则考察79

第四章农地制度的症结79

一、产出增长原则80

二、利益驱动原则81

三、优化组合原则82

四、公平原则83

第二节 困惑:原则中的矛盾84

一、原则内部的矛盾84

二、各原则之间的矛盾87

第三节 农地制度的现状及问题89

一、我国农地利用的现状89

二、联产承包制的做法及其意义91

三、现行农地制度的主要弊端93

第五章完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的唯一选择96

第一节 十年来农地制度研究的争论96

一、农地制度研究的三个阶段97

二、关于农地制度建设的两大不同观点99

第二节 变革派所依据的反例与抽象推理100

一、土地国有化的观点、依据与问题100

二、土地私有制的观点、依据与问题102

三、变革派的抽象推理104

一、完善派的基本主张106

第三节 完善派所依据的实验实例106

二、完善派所依据的实验实例107

第四节 实行土地集体多层制113

一、土地集体多层制的含义113

二、土地集体多层制的内容116

三、对经济杠杆的利用120

第六章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122

第一节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必然性122

一、农业规模、农业规模经济与土地规模经营122

二、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要求125

一、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128

第二节 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标准128

二、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130

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132

第三节 逐步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135

一、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135

二、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137

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139

四、土地规模经营的趋势判断141

一、农村商品经济的特点143

第一节 农村商品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条件143

第七章土地制度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143

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145

三、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对土地使用的要求148

第二节 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关系152

一、建国前土地制度与农村商品经济152

二、建国初农民土地所有制与农村商品经济155

三、合作化与“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制度与农村商品经济156

四、联产承包制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58

第三节 建立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农地流转制度160

一、土地流转: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农地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60

二、现阶段实现土地合理流转的有效途径与形式162

三、实现土地合理流转的配套措施165

第八章土地金融167

第一节 土地金融概说167

一、土地金融的概念167

二、土地金融的特征168

三、土地金融的产生及发展170

四、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171

五、土地金融的分类173

六、土地金融业务174

一、中国土地金融简介175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金融及其发展的设想175

二、关于发展我国土地金融的几点认识177

三、土地金融的职能与作用179

四、开展我国土地金融基本业务的设想180

第三节 发达国家土地金融的发展概况182

一、美国的土地金融简况182

二、日本的土地金融简况183

三、联邦德国的土地金融简况184

第九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186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的历史演变186

一、土地所有权的两种类型186

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道路192

三、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实践199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和土地租赁207

一、土地使用权的兼并207

二、兼并下的土地租赁216

三、国家防止地力衰退的措施219

四、城市土地和其他非农土地的租赁221

第三节 地租和土地税223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性质、来源与形式223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国有化运动227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税233

第十章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240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的改革240

一、改革的原因和不彻底性240

二、亚洲国家的土地所有权改革243

三、非洲国家的土地所有权改革249

四、拉美国家的土地所有权改革253

五、土地所有权改革的历史作用256

六、城市土地所有权根本未触及256

第二节 几种土地所有权的消长257

一、氏族部落土地所有权的瓦解257

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今不如昔259

三、农户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262

四、国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发展265

五、私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发展267

六、城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扩大271

第三节 地租和土地税272

一、发展中国家的封建地租272

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地租276

三、发展中国家的土地税280

第一节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制度281

一、中国近代土地所有制结构281

第十一章中国近代土地制度281

二、中国近代土地关系的变化285

三、中国近代农业中的地租剥削及其对近代化的阻碍290

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价格的涨跌及其特点294

五、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298

六、国民政府的垦荒、租佃政策305

第二节 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土地制度的建立309

一、抗日战争前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309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314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318

四、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321

1993《土地制度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土地制度研究》课题组编著 1993 武汉:武汉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1999 PDF版)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
199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东北农学研究  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 PDF版)
东北农学研究 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
中国土地制度(1933 PDF版)
中国土地制度
1933 商务印书馆
欧洲土地制度(1945 PDF版)
欧洲土地制度
1945 中国文化服务社
中国土地制度(1934 PDF版)
中国土地制度
1934 商务印书馆
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 PDF版)
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
家庭土地承包制研究(1999 PDF版)
家庭土地承包制研究
1999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特区土地制度(1989 PDF版)
特区土地制度
1989 深圳:海天出版社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比较研究(1994 PDF版)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比较研究
1994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1995 PDF版)
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
1995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1997 PDF版)
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
1997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1992 PDF版)
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
199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西北土司制度研究(1999 PDF版)
西北土司制度研究
1999 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国土地制度(1932 PDF版)
中国土地制度
1932 大东图书公司
印度土地制度研究(1998 PDF版)
印度土地制度研究
199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