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纲》求取 ⇩

第1章文明曙光1

一、文明的源头3

(一)击石、用火、射箭4

(二)神农耕而作陶8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9

(四)不尽长江滚滚来19

(五)红山上的曙光23

(六)南疆海外遗踪24

二、神话与科学的萌芽25

(一)话说神话世界25

(二)神话是科学的萌芽26

1.神话与宇宙、生命、人类起源说27

2.神话与自然现象的解释28

3.神话与生产技术的发明创造29

4.神话与科学幻想、科学理论的萌芽31

(三)神话毕竟是神话32

第2章华夏文化33

一、若隐若现的夏代文明35

(一)城堡和宫室建筑36

(二)水利底定,农业发展37

(三)《夏小正》38

(四)陆行乘车的肇始39

(五)青铜时代的先锋39

二、商代青铜冶铸技术41

(一)青铜冶铸技术的形成41

(二)鼎盛期的青铜冶铸42

(三)青铜文化的凝聚和扩播45

三、周代的农业立国47

(一)周的崛起47

(二)周初风情画——《豳风·七月》47

(三)井田制时代的农业技术48

(四)《诗经》中的农学知识49

四、首批职业科学家——畴人50

(一)天文学的萌芽50

(二)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52

(三)气象知识的积累53

(四)计数和简单的运算54

(五)同律度量衡55

五、百工的技艺58

(一)都邑和宫殿建筑58

(二)从陶器到原始瓷器61

(三)纺织和染色63

(四)殷周的车子65

六、阴阳五行与《易经》67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68

(二)超越时代的奇书——《易经》72

第3章科学之春77

一、科学社会史的思考80

(一)变革的时代80

(二)竞争的机制81

(三)奖励耕战的科技政策82

(四)手工业者的崛起83

(五)勃兴的私营工商业84

(六)“士”的双向市场85

(七)自由的学术空气87

(八)空前的文化交流88

(九)“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90

(十)馀论91

二、从青铜时代跨入铁器时代92

(一)青铜时代尾声嘹亮92

1.文献记载显示的理论总结93

2.考古实物揭示的新式工艺95

3.生产规模97

(二)铁器时代一鸣惊人98

1.生铁冶铸技术99

2.生铁柔化术100

3钢101

三、迈向小农经济101

(一)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102

(二)点点滴滴的生物学知识103

(三)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104

1.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105

2.运河107

3.堤防工程知识108

四、上下求索天文地理109

(一)天文学从垄断到普及提高110

(二)《天问》与反响111

(三)古四分历114

(四)从《山海经》到《禹贡》的地学知识115

(五)关于天地关系的争论和思辩117

五、初探人体科学119

(一)扁鹊时代的医说、医术119

(二)奠定中国医学体系的《黄帝内经》121

(三)从《山海经》到马王堆医书124

六、墨子与《墨经》125

(一)墨翟其人126

(二)《墨经》其书127

(三)光学八条中的实验科学127

(四)演绎科学的萌芽和时空观的争论132

(五)墨家的衰落和复兴134

七、最早的手工艺经典——《考工记》134

(一)手工艺的最早经典136

(二)《考工记》的内容136

(三)《考工记》的价值137

第4章确立体系145

一、秦帝国决定了中国科技体系的走向147

(一)混一车书、统一度量衡148

(二)物质、军事的统制与科学技术150

(三)焚书坑儒及其影响152

(四)秦代科技的缩影——宫室和陵墓建筑154

二、汉初的学术思想和科技发明157

(一)道家为尊,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157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改进159

(三)汉初科技成就的镜子——马王堆文物164

1.地图165

2.纺织品166

三、汉代第一次科技高潮170

(一)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170

(二)张骞鑿空,打通丝绸之路172

(三)盐铁官营,钢铁技术大发展176

(四)大办水利,推广农耕新技术180

1.中央和地方大办水利180

2.赵过推广代田法和新农具182

3.《氾胜之书》与区种法183

(五)律历体系的形成183

(六)《九章算术》式的实用数学体系186

1.依附于《周髀》的数学知识186

2.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187

3.从“九数”到“九章算术》数学体系的形成188

4.《九章算术》的内容188

5.《九章算术》的意义和中外影响190

(七)神仙方术影响下的《神农本草经》191

四、东汉科技高潮和重心的南倾193

(一)“两刃相割”,《论衡》出世194

1.一股反科学的逆流——谶纬194

2.反图谶的前哨战195

3.王充著《论衡》196

4.元气自然说和《论衡》中的科技知识197

(二)东汉科技高潮的代表——张衡200

1.张衡生平200

2.论天三家201

3.水运黄道仪203

4.候风地动仪204

5.关于指南车206

(三)地学体系的典范——《汉书·地理志》207

(四)医学和内丹的分门独立208

1.医圣张仲景209

2.妙手华陀210

3.道教、佛教与古代科学212

4.内丹奇书《周易参同契》212

(五)南洋舵踪、帆影与交通213

1.南洋交通的开辟213

2.造船业的进步215

3.橹、舵、布帆的发明215

第5章动荡交融219

一、三国相格、群英立后学之本221

(一)刘徽注《九章》创割圆术222

(二)马钧巧思擅作奇器224

(三)裴秀入相立“制图六体”227

(四)针灸、脉学双传经典228

二、北魏改革,实用名著先后问世231

(一)孝文帝改革231

(二)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水经注》233

(三)北方农业的宝典——《齐民要术》235

三、天文学的新发现和科技世家祖冲之240

(一)历法、星图和仪象240

(二)岁差和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242

(三)科技世家祖冲之243

四、炼丹、医药两大明星247

(一)继往开来的抱朴子葛洪249

(二)炼丹术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陶弘景252

五、陶瓷的新篇章——翠色类玉白类雪257

(一)青瓷发明名窑开257

(二)白瓷彩瓷放光彩259

六、新宗教的传播融和与思想界的两军对垒261

(一)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建筑261

(二)《神灭论》与思想界的两军对垒264

第6章隋唐盛世267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270

(一)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270

(二)水利和太湖圩田273

(三)“苏湖熟,天下足”274

(四)《耒耜经》和江东犁274

(五)茶和《茶经》275

二、三大发明及其相关问题277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278

(二)炼丹术黄金时代的顶峰和结束281

(三)火药的发明与西传284

(四)指南针的发明与西传286

1.司南古义286

2.磁针的发明288

3.罗盘的发明与西传290

三、算经十书和历法改革293

(一)算经十书与数学教育293

(二)隋唐的历法改革294

(三)太史李淳风的科技工作297

(四)沙门天文大师一行298

四、求大趋精的手工业技术302

(一)登峰造极的都城宫室建筑302

(二)现存最古的石拱桥305

(三)求大求精的冶金技术308

(四)五光十色的丝织印染311

五、医学的官方化和民间边域的进展314

(一)医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健全314

(二)巢元方奉勅撰《诸病源候论》315

(三)世界上第一部国颁药典——《新修本草》316

(四)孙思邈《千金方》与王寿《外台秘要》317

(五)藏医和维医319

六、面向全国、放眼域外的地理学320

(一)贾耽《海内华夷图》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321

(二)玄奘西游和《大唐西域记》322

七、全方位的中外交流323

(一)与朝鲜的交流324

(二)与日本的交流325

(三)与印度的交流327

(四)与西方的交流和造纸术等的西传329

第7章科技高峰333

一、雕版印刷的发达和活字印刷的发明336

(一)雕版印刷入宋大盛336

(二)布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36

(三)活字的发展和雕版的进步339

二、中国科学史上的骄傲——沈括341

(一)不平凡的一生341

(二)全面丰收的科学成就343

(三)进步的科学思想350

三、数学的辉煌成就和宋元四大家351

(一)古代数学的诸般高峰352

1.增乘开方法352

2.天元术和四元术355

3.大衍求一术355

4.垛积术和招差术356

(二)秦、李、杨、朱四大家英名录357

1.秦九韶和《数书九章》357

2.李冶和《测圆海镜》358

3.杨辉与数学普及359

4.朱世杰和《四元玉鉴》359

四、医学的全面发展和金元四大家360

(一)医学全面发展361

(二)起自私家的官修《证类本草》362

(三)学派的创立和四大家的特色363

1寒凉派刘完素364

2攻下派张从正364

3补土派李杲365

4养阴派朱震亨365

(四)解剖、针灸、法医知识的系统、形象化366

1.解剖学的重大进展366

2.针灸铜人366

3.法医学和宋慈的《洗冤集录》368

五、天文、仪器、历法攀登高峰之路369

(一)大规模、持久的天文观测369

(二)精密时计——莲花漏和玉壶浮漏371

(三)登峰造极的水运仪象台和简仪373

(四)四丈高表377

(五)郭守敬和最优古历——《授时历》378

六、农业、农学的高度发展和农书、谱录的湧现380

(一)水利新成就——木兰陂和捍海塘381

(二)水稻跃居首位主粮382

(三)从陈?南方《农书》到王祯全国《农书》382

(四)动植物谱录的百花园385

七、建筑、造船和制瓷385

(一)李诫和《营造法式》386

(二)辽代应县木塔387

(三)两宋名桥388

(四)百舸争流389

(五)制瓷技术纯熟391

八、衣著原料和纺织机械的革命393

(一)棉花普及、棉布风行393

(二)水力大纺车395

(三)纺织机械专著——《梓人遗制》395

九、火器和冷兵器并行的新阶段397

(一)火药武器接连发明397

(二)良弓强弩继续改进399

十、方志、地图的独立和大发展400

(一)方志名著垂范后世401

(二)《守令图》和宋代石刻地图401

(三)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403

十一、哲学界两军对垒、内丹家独辟蹊径404

(一)“气”本体论的代表——张载404

(二)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405

(三)张伯瑞和内丹经典《悟真篇》407

十二、中外交流的又一次高潮408

(一)海外贸易与医药、植物的交流408

(二)陶瓷之路409

(三)西辽的特殊作用410

(四)大元帝国的开放与交流410

第8章全面总结415

一、惯性作用的收获417

(一)商用数学和珠算的盛行418

(二)继续领先的冶金术419

(三)治理黄河的科学化421

(四)温病学说和人痘接种法422

1.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423

2.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和传播424

(五)宫殿建筑和明修万里长城426

1.故宫和天坛426

2.布拉达宫427

3.万里长城和大小名园428

(六)瓷器的黄金时代430

二、首尾呼应的明代旅行家——郑和、徐霞客433

(一)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433

(二)地理学家徐霞客遨游中华437

(三)王士性和《广志绎》442

三、从“三分损益法”到“十二平均律”442

(一)先秦三分损益法443

(二)律制改革的尝试447

(三)朱载堉创立十二平均律448

四、炼丹式微、本草独上高峰451

(一)《普济方》和《救荒本草》451

(二)丹书殿军——《庚辛玉册》452

(三)《本草纲目》及其作者李时珍454

(四)《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458

五、宋应星与十七世纪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461

(一)宋应星的生平与著述461

(二)十七世纪农艺、手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462

(三)宋应星的自然哲学思想467

六、治历明农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469

(一)徐光启之路469

(二)《几何原本》与度数旁通十事470

(三)《崇祯历书》的编译472

(四)《农改全书》的编撰472

七、明遗民的质测之学和启蒙思想474

(一)方以智与他的同志们474

(二)十七世纪方氏百科全书——《物理小识》476

(三)启蒙思想的出现与传统科学思想的深化481

八、总结易、奋进难484

(一)资本主义萌芽受封建专制束缚484

(二)科举八股弊多利少485

(三)引进西学阻力重重486

(四)政局变幻和社会动乱的干扰488

第9章西学东渐491

一、西学东渐第一波494

(一)西学东渐第一师——利玛窦495

(二)“聪明了达”李之藻499

(三)徐光启的历局和《崇祯历书》500

(四)奇器热结晶《远西奇器图说》503

二、不可避免的中西冲突506

(一)钦天监正汤若望506

(二)分歧与冲突510

三、康熙时代511

(一)最后的盛世511

(二)康熙皇帝与西洋科学512

(三)《几暇格物编》——绝无仅有皇帝科技书518

四、《皇舆全览图》和《律历渊源》519

(一)从《皇舆全览图》到《乾隆内府舆图》519

(二)御定《律历渊源》523

五、明清间在华西方传教士科技译著表524

六、精赅王锡阐、博大梅文鼎529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529

(二)清初天算宗师梅文鼎531

七、从中西“会通”到“西学中源”说532

(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532

(二)“西学中源”说的发明和影响533

八、闭关期的乾嘉学派535

(一)清中期的闭关锁国535

(二)乾嘉学派对科技古籍的大整理536

(三)乾嘉人物戴震、程瑶田的科技史研究539

第10章中体西用541

一、师夷制夷543

(一)鸦片战争和改良主义的反思543

(二)金三角的数理学派544

(三)项名达和戴煦的交谊与成就545

(四)数学大师和翻译家李善兰546

二、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551

(一)洋务运动552

(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554

(三)蒸汽机、轮船和铁路554

(四)工程师的楷模——詹天佑558

三、近代科学知识引进的高潮561

(一)科技书籍的翻译562

(二)日心说在中国的胜利564

(三)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傅兰雅565

(四)徐寿和近代化学知识的引进567

(五)华蘅芳的数学地学译述570

(六)进化论的传入和影响571

(七)光学等物理知识的传入和研究574

四、科技别动队578

(一)近代西医的传入578

(二)殖民色彩的地质地理考察579

五、变法和变革580

(一)百日维新581

(二)负笈海外583

(三)新式学校取代科举585

(四)科技学会的兴起587

第11章近代科技591

一、近代化之路593

(一)科学和民主593

(二)十年建设594

(三)八年抗战595

二、教育和科研组织596

(一)科技教育596

(二)中国工程师学会和中国科学社598

(三)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600

三、民国时期的科学603

(一)地质学和生物学603

(二)天文学和气象学606

(三)数理化的成就608

四、重工业和交通事业614

(一)矿冶工业614

(二)机械工业617

(三)陆海空交通618

五、建筑、水利和纺织621

(一)建筑风格多样化622

(二)李仪祉和水利建设623

(三)近代纺织业的曲折发展624

六、电力、电讯和计量626

(一)电力事业和电工技术626

(二)电讯技术629

(三)度量衡国际化630

1999《中国科学技术史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汪建平,闻人军著 1999 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