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作者 | 乐黛云等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73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1038232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92449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序 季羡林1
第一章 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1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与文化转型时期1
第二节 世纪转折时期的文化危机5
序 李赋宁9
第三节 文化危机呼唤新的人文精神12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18
一、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和互补19
二、比较文学研究将更加深入文化内层23
三、比较文学向总体文学发展25
四、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被提到非常重要27
的地位27
五、文学的跨学科研究32
第二章 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35
一、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37
第一节 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学理依据37
二、学科产生的学理依据44
第二节 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49
一、学科发展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0
二、当代历史文化语境对学科定位与发展的要求65
三、发展与定位的原则:动态平衡70
第一节 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78
一、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78
第三章 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78
二、文学对话与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83
三、文学对话的当代语境与问题意识87
第二节 文学对话中的历史联系92
一、文化过滤与文学关系研究92
二、事实联系与实证研究方法98
三、建立历史联系的一般模式103
第三节 文学对话中的逻辑关联106
一、文学性的优先地位106
二、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互动113
三、跨文化逻辑关联的价值与困扰116
第四节 文学对话的理论维度119
一、双向阐发: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119
二、交流理性与文学对话的理论意义123
第四章 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125
第一节 方法与范式的互动125
第二节 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132
第三节 类型化研究的功能模式及其价值取向142
第四节 中国比较文学实践与阐发研究类型150
第五节 文化语境的转变与研究范式的重组171
一、理论进展与比较文学的回应171
二、理论冲击下的研究类型更新与发展176
三、新的文化语境与类型化研究的前景186
第五章 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190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必然性190
一、“诗学”概念梳理190
二、理论对比较文学的重要性193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必然发展195
第二节 同异关系与二元互动:比较诗学的认识论203
前提203
一、共同的诗学问题203
二、不同的理论表述207
三、二元互动213
四、二元动态关系的扩展与演变222
第三节 跨文化阐释: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基础226
一、阐释: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特征227
二、跨文化阐释:比较诗学方法论的特异性234
第四节 实例分析:中国诗学文本阐释模式的特征239
一、内外互动互制240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247
三、本文与互文249
结语254
附录261
附录二264
后记271
1998《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乐黛云等著 1998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现代新闻理论
- 1999 北京:民族出版社
-
- 比较文学
- 1983
-
- 比较管理学
- 1992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 比较管理学
- 199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比较伦理学
- 1962 国立编译馆
-
- 比较管理学
- 1994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 比较文学简编
- 1988 上海: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比较生理学
- 198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比较伦理学
- 199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比较新闻学
- 1994 北京:文津出版社
-
- 比较管理学
- 1991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 比较文学原理
- 1988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
- 比较文学原理
- 198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比较文学
- 198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 1987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