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求取 ⇩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

战前的中国社会2

战前的世界形势10

二、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14

中外贸易状况14

鸦片走私,白银外流16

烟毒泛滥的恶果19

三、正义的禁烟斗争22

禁烟问题的争辩22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26

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30

鸦片贩子、棉纺织集团策动战争30

英国不宣而战32

琦善与《穿鼻草约》34

奕山与《广州和约》37

五、三元里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39

三元里人民的铁拳39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历史意义41

六、英国扩大侵略战争42

英国筹划大战争42

奕经与浙东战役失败45

吴淞、镇江官兵的抵抗46

《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48

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8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50

鸦片战争的重大影响53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55

一、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57

五口开放后的鸦片走私57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58

二、各地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发展62

社学领导的广州反入城斗争62

五口、港澳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66

战后阶级矛盾的激化68

三、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矛盾的激化68

洪秀全早期的思想与活动71

冯云山创建紫荆山根据地78

四、爱国的反侵略思想和文学84

魏源与《海国图志》84

爱国的反侵略文学86

第三章 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89

一、从金田起义到奠都天京91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91

永安封王建制94

挺进武汉,建都天京96

太平军北上胜利的原因100

二、太平军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102

曾国藩的湘军与厘金的出现102

太平军北伐104

太平军主力西征109

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政策112

人间“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12

天国的政权建设115

天国保护工商业的政策118

天国解放妇女的措施120

天国的文化教育121

天国平等的对外关系124

四、各地各族人民反抗斗争126

江南天地会起义126

北方捻军起义127

西南少数民族贫苦农民赵义128

五、天京变乱和领导集团的分裂129

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129

一八五六年的天京变乱132

石达开负气率军出走133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137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39

“修约”与“助剿”139

一八五六年“亚罗号事件”142

《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44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它的危害148

二、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152

《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152

《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55

马克思、恩格斯斥责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6

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157

三、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159

奕诉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59

那拉氏与一八六一年北京宫廷政变160

中外军事勾结的局面162

一八五八年浦口战役和三河战役165

四、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165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68

太平军粉碎江南大营,进占苏福省169

陈玉成、李秀成联合西征和安庆失守171

李秀成进军浙江和上海173

江、浙根据地的逐步瓦解176

天京失守180

五、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等继续斗争182

太平军余部联合捻军坚持斗争182

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起义军的苦斗和失败186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189

六、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89

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意义192

第五章 列强对清政府的政治操纵,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4

一、外国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196

奇特的使团196

赫德开始操纵清政府内政外交198

一八六九年《中英新修条约》200

二、洋务派及其活动202

洋务派的出现202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07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211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215

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218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18

民族资本产生时期的特点219

四、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222

近代产业工人分批出现222

早期无产阶级的状况223

五、初期群众反洋教斗争225

反对外国教会斗争的发生225

贵州官绅驱逐外国传教士227

江西士民反洋教斗争228

天津教案232

六、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学技术235

第六章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239

一、沙俄武装侵入中国新疆和清政府收复新疆的斗争240

沙俄窃踞伊犁240

中俄《伊犁条约》242

二、美、日侵略中国领土台湾245

一八七四年美日侵略台湾245

日本吞并邻邦琉球与寻衅朝鲜248

三、《中英烟台条约》,英国侵入中国西南边疆253

“玛嘉理案”253

《中英烟台条约》的缔结254

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抗法活动257

四、中法战争257

清政府和战分歧262

马尾海战267

台湾军民抗法斗争270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缔结274

第七章 列强对中国经济、文化侵略的深入,群众反洋教斗争高涨278

一、资本主义列强继续侵略中国边疆279

英国占领缅甸279

葡萄牙占领澳门283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285

沙俄霸占萨雷阔勒岭以西领土287

列强争夺中国邻邦朝鲜288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90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深入290

外国在华强行投资活动295

三、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296

外国教会办学校、报纸、“慈善”事业296

“广学会”与李提摩太297

四、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的高涨300

余栋臣率众起义300

长江流域斗争风暴302

金丹道反洋教斗争304

马建忠对洋务活动的批评305

五、发展中的维新思想305

郑观应等主张君主立宪308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上书活动311

六、清朝加强边疆统治的措施,北洋海军的建立314

新疆、台湾建省314

北洋海军建成315

后起洋务派的活动317

第八章 甲午中日战争323

一、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发动战争324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324

日本军国主义阴谋发动侵华战争326

二、清政府“避战求和”的投降主义路线328

清政府“避战求和”329

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332

三、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333

平壤战役333

黄海海战334

起用奕?与李鸿章开始失势335

四、辽东人民的抵抗和北洋海军覆灭339

辽东人民英勇抗日339

北洋海军覆灭341

五、《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三国干涉还辽344

《马关条约》344

俄、德、法干涉还辽346

六、《马关条约》引起全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348

台湾人民抗日斗争348

维新派发动“公车上书”354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广州起义356

第九章 戊戌变法运动360

一、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瓜分中国361

俄、法索取还辽报酬362

沙俄插足东北与《中俄密约》364

英国取得《英德洋款合同》、《西江通商专条》367

德国强占胶州湾和《中德胶澳租借条约》368

俄占旅顺和《中俄旅大租地条约》370

一八九八年的《续借英德洋款合同》372

法租广州湾和英租威海卫——《中英威海卫租借专条》373

列强在华设立工厂、开采矿藏375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377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379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状况379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局限性382

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高涨383

甲午战后的社会危机383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385

梁启超主办《时务报》389

谭嗣同创立南学会390

严复与《天演论》393

康有溥与澳门《知新报》395

维新派对守旧派的论战396

四、百日维新及其失败404

维新变法的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404

戊戌保国会406

百日维新408

那拉氏发动政变412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416

维新变法的失败原因416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418

第十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421

北方社会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422

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422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425

二、义和团在直隶及全国各地的发展432

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432

义和团进入京、津434

义和团的组织与纪律438

反帝风暴席卷全国440

三、清政府的“宣战”与“东南互保”442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442

大沽失守与清政府的“宣战”446

可耻的“东南互保”448

天津保卫战451

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斗争451

北京义和团的反帝斗争454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及其野蛮暴行457

五、沙俄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和各地义军的抗俄斗争460

沙俄东正教在东北的罪行461

义和团由南而北的发展461

沙俄出兵侵占东北463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464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466

东北各地义军的抗俄斗争468

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与矛盾470

六、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70

《辛丑条约》的签订474

七、义和团运动时期的资产阶级各派活动475

唐才常自立军的武装“勤王”475

兴中会的惠州起义478

八、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481

国际无产阶级对义和团运动的声援481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482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485

一、帝国主义加紧掠夺通商、路、矿等利权486

加紧掠夺通商、工矿利权486

加紧掠夺路权和扩大银行的活动范围489

文化侵略的加剧491

二、日俄战争与英国侵略西藏492

日俄战争492

英国侵略西藏495

三、“洋人的朝廷”496

清朝统治的买办化加深496

清政府的假维新498

袁世凯势力的崛起502

四、城乡群众的反抗斗争504

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504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506

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和留学生运动509

五、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爱国运动的兴起509

国内学潮与《苏报》案512

“拒俄”、“拒法”运动514

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运动516

六、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518

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518

邹容与《革命军》521

陈天华与《猛回头》、《警世钟》523

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526

黄兴与华兴会526

科学补习所527

光复会528

第十二章 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党人的活动530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531

孙中山的组党活动531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534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537

二、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541

大论战的由来541

三个主要问题的论战543

三、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552

萍、济、醴起义552

潮惠、钦廉、河口及皖浙起义553

新军起义与黄花岗之役557

四、初步发展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和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561

初步发展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及其特点561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565

立宪派的立宪活动和“预备立宪”彻底破产568

五、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571

抗捐抗税斗争与抢米风潮571

保路运动与同志军起义576

六、资产队级革命时期的史学、文艺与科学技术580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584

文学社与共进会586

一、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成立586

武昌首义的胜利589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591

湖北军政府的夺权与反夺权斗争593

二、各省响应革命和立宪派旧官僚在各省夺取权力594

革命浪潮席卷全国594

立宪派旧官僚抢夺革命果实598

三、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和袁世凯东山再起600

帝国主义宣布所谓“中立”600

袁世凯东山再起602

停战与议和603

成立临时政府的复杂斗争605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605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607

临时政府的宣言和法令609

外交与财政的困窘611

同盟会的公开与分化613

五、在“议和谈判”中袁世凯窃取政权615

公开的和秘密的谈判615

南北妥协与清王覆灭617

临时总统孙中山辞职与颁布《临时约法》619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622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622

列宁对辛亥革命的祝贺和评价623

失败的原因和深刻的教训624

第十四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628

一、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幻想和袁世凯反动集团的假共和630

南北“统一”后的政治形势630

孙中山致力于“社会革命”633

宋教仁与“政党政治”635

第一届国会选举与宋教仁被刺637

二、“二次革命”与白朗赵义641

非法的“善后大借款”641

“二次革命”及其失败644

白朗起义649

袁世凯破坏国会与约法652

三、袁世凯封建军事专政的建立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652

孙中山与中华革命党656

四、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袁世凯复辟帝制65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658

“五·九”国耻与反日浪潮660

袁世凯复辟帝制662

五、反袁联合阵线的形成和护国战争664

全国人民的愤怒讨袁664

中华革命党的坚决斗争与进步党人乘机夺取反袁领导权666

蔡锷和护国战争667

短命的洪宪帝制669

军阀割据的局面672

六、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672

“参战”问题与“府院之争”674

张勋复辟丑剧676

段祺瑞的“再造共和”678

七、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和段祺瑞卖国政权的武力统一政策680

段祺瑞“毁法”与孙中山“护法”的斗争680

段祺瑞的卖国与武力统一政策681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683

南北对峙与南北议和685

八、辛亥革命前后西藏与内外蒙古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686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686

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与西姆拉会议687

沙俄操纵下的外蒙独立689

乌泰叛乱与内蒙人民、王公的反分裂斗争691

沙俄入侵新疆与日本控制东蒙697

第十五章 新时期的曙光699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700

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状况700

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的特点704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705

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特出的优点705

工人运动的高涨706

工团与工会组织的成立708

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710

尊孔复古的逆流710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端711

提倡“民主”与“科学”712

“打倒孔家店”715

“文学革命”的口号718

巨大的思想启蒙意义及严重的缺点720

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721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重大影响721

李大钊的俄国革命观722

后记726

1982《中国近代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徐凤晨,赵矢元主编 1982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  近代史及现代史(1981 PDF版)
中国近代史 近代史及现代史
1981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近代史(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960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60 沈阳:辽宁大学
中国近代史(194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49 华东新华书店
近代中国史(1941 PDF版)
近代中国史
1941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9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99 长沙:岳麓书社
中国近代史(198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4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1995 PDF版)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995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9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94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近百年简史(1984 PDF版)
中国近百年简史
198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7 长沙:岳麓书社
中国近代史(197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7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史(197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4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90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