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1949-1999》求取 ⇩

目 录1

1

前言1

导论1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

一、哲学方面的发展15

1、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15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7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20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全面概括23

5、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24

6、“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26

7、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28

8、对“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再认识31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与社会主义主体地位论35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的深化与实践中的发展38

11、“总的量变过程中许多部分的质变”原理的运用和发展41

12、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思想方法44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7

14、“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49

15、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50

16、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52

17、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选择的能动性53

18、认识论与群众路线55

19、真理发展规律与“双百”方针57

20、真理的客观性与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9

21、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60

22、劳动创造人类世界62

23、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65

24、生产力基本理论的丰富67

25、生产力的涵义和构成要素研究的进展69

26、“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重大发展71

27、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研究的进展73

28、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研究的进展76

29、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运用和发展78

30、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问题84

31、利益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91

主要表现形式91

32、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93

3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99

34、国家学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03

35、社会发展进程理论的发展107

36、社会曲折前进理论的发展110

37、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113

38、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与丰富116

3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8

40、宇宙有限与无限问题的研究122

二、经济学方面的发展125

1、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25

2、提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政策127

3、采取多种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29

4、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131

5、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向资产阶级赎买的思想133

6、成功地运用了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相结合的方法135

7、采取多种形式渐进地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36

8、提出了“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主张,试行“新经济政策”140

9、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后在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创造性设想141

10、提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合作经济体制的设想142

11、探索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145

12、逐步制定了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的一整套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148

13、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55

14、明确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制定了对外经济技术160

援助的八项原则160

15、坚持和完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新思路162

16、提出一般生产劳动的概念必须扩大的新见解167

17、扩大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应掌握的几条原则界限170

18、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涵172

19、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新认识176

20、五六十年代对价值规律理论的新认识177

21、创立了必要价值理论179

22、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本概念的新含义180

23、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182

24、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经济体制对经济发183

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83

25、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86

26、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89

27、社会主义现代化提法的提出和发展192

28、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4

29、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195

30、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201

31、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203

32、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205

33、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基本现代化207

34、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210

35、科教兴国战略212

36、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213

向经济建设213

37、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15

38、全党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16

39、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18

4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219

依据219

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220

向和目标220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221

的性质和基本出发点221

43、所有制范畴和结构研究上的发展222

44、生产资料公有制不能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223

4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225

有制结构225

46、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涵义和在改革230

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230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233

4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23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36

4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38

50、合理调整和组合国有制的产权关系240

51、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242

52、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民创造的一种新型公有制实现245

形式245

5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的特殊性的新见解251

54、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特殊性的新见解253

55、对外商投资经济性质的新认识255

56、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257

阶段257

57、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采取商品经济形式是对马克261

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261

58、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262

59、商品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性264

60、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新认识267

61、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对马克270

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270

6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273

63、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276

64、提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的新见解278

65、提出市场经济的内涵、要求、功能、特征的新观点282

66、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283

67、创立了市场经济学286

6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91

体制291

6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93

7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296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产生的新特点298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300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00

7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制度302

的一个发展302

74、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劳动304

力价值分配以及同按劳分红的区别与联系304

7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06

76、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帮后富是走向共同307

富裕的必然过程307

77、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上的新发展308

78、社会主义收入分配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10

79、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312

则的战略抉择312

80、发展才是硬道理313

81、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315

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315

82、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319

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319

8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22

84、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国326

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326

85、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总原则328

86、三次产业划分的新见解和调整三次产业关系的新330

设想330

87、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334

经济发展差距的设想334

88、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336

89、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339

90、我国改革中创立的企业体制是对传统国营企业体342

制的突破342

9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345

9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346

9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形成了一系列方针349

94、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354

95、稽察特派员制度355

96、明确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359

97、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规定362

98、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364

99、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确立了劳动力市场365

100、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368

10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关系的再认识370

102、宏观调控是与市场机制并存的调控机制372

10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375

104、我国的宏观调控是中央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376

105、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理论的新发展377

106、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379

107、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方针381

108、我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382

109、在农村实行新的土地使用制度384

110、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385

营体制385

111、发展了农村多样化的合作制形式386

112、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387

113、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388

114、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实现农村工业化389

115、发展小城镇,使乡村城镇化390

116、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391

117、建立了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392

118、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394

119、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395

120、小农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397

397

12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99

122、我国实行的是全方位全面的开放政策402

123、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403

124、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404

125、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405

126、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创举406

127、走中国自己引进技术的道路409

128、吸引外资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411

129、我国对外贸易形成了一系列战略原则413

130、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内向发展为主、416

外向发展为辅416

131、开放地区必须实行外向发展战略418

132、创立了对外开放经济学421

133、两参一改三结合423

134、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424

135、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管理的思想427

136、三个效益统一的观点430

137、企业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432

13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监督理论434

1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调控理论437

140、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440

1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442

14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经济职能的新发展444

1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形态的新概括445

144、对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新认识447

14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机制449

146、战后金融资本发展的新特点450

147、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新认识451

148、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453

149、重新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455

150、重新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457

151、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459

152、对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新认识461

153、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辩证认识464

154、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两重性466

155、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468

156、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470

三、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发展473

1、明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473

2、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的认识476

3、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478

4、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481

的新论断481

5、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当代中国所483

处的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认识的重大成果483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社会主义485

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485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86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87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90

10、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491

1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492

1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494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495

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495

14、对社会主义民主基本特征的新认识496

15、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指导原则498

16、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500

17、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504

18、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是最广泛最切实的社会主义民508

主的实践新形式508

19、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511

511

20、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的新举措512

2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理论概括514

2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516

保证516

2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科学概括517

24、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519

产阶级专政理论519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了无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522

新形式。522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525

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25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528

治制度。528

28、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530

问题的基本原则530

29、“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532

30、“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伟大实践535

31、转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538

3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540

33、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途径543

3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545

35、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549

3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553

37、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界定556

3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557

3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558

4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560

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561

4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562

43、造就“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564

要求564

4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566

4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569

4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吸取中国历史文化571

和外国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571

47、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74

的根本方向574

4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575

49、弘扬时代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577

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577

舞人577

50、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580

5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战略策583

略理论583

5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585

53、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一个新的科学论断587

54、新时期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590

55、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93

56、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594

57、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596

58、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599

59、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602

6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606

基本准则606

6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是社会609

主义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想609

62、提出我国永远不称霸思想611

63、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613

64、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615

65、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616

6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620

67、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重要形式623

68、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625

69、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是一种新发展628

70、创立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理论630

71、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城市化道路632

72、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发展动力理论634

7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35

74、对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新认识636

7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638

76、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639

四、法学方面的发展642

1、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札根和发展642

2、法的概念和法的本质理论的发展643

3、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646

4、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648

5、法律价值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652

6、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转变法的功能的认识656

7、法律行为是法学的基本范畴657

8、培养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660

9、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663

方针663

10、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665

11、法制与民主的关系在理论上的发展665

12、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丰富内容669

1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70

14、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672

15、依法治国是维护和实现共产党执政地位,加强党的672

领导的客观需要672

16、实现依法治国的必备条件673

17、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法律文化基础675

18、给宪法制定科学的完整的概念677

19、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678

20、建国以来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680

发展变化680

21、宪法要以社会为基础,使宪法规范与客观现实相682

统一682

22、实事求是地在宪法上规定我国的国体684

23、加强宪法的实施监督制度685

24、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法理论基础687

25、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行政法制689

26、确立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690

27、明确规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692

28、制定科学的犯罪概念693

29、建立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695

30、处理违法犯罪问题要区分两类矛盾696

31、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与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相结合697

32、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等刑事政策699

33、我国刑罚理论的发展700

34、我国《民法通则》的制定颁行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的确立702

35、民法通则对原民法理论的突破704

36、中国社会主义民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的产物和体现706

37、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708

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708

39、中国经济法学的成就和发展710

40、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710

4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711

42、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制度712

43、我国劳动改造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伟大理论的具体体现714

44、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法716

45、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的产物,又是民主、法治的构成要素718

五、党的建设方面的发展721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721

2、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仍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723

3、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724

4、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26

5、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728

6、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论断729

7、明确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732

8、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733

9、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736

10、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738

11、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740

12、党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744

13、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武745

装全党745

14、坚持党性,增强党性修养747

15、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750

线750

16、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753

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753

17、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755

民主相结合的制度755

18、“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756

19、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758

758

20、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759

21、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完善党内监督制度761

22、党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763

期性763

23、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765

24、提出于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766

25、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769

26、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771

27、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773

28、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新老干部交替776

29、提出新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778

30、提出对干部队伍实行科学管理780

31、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782

32、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发展785

33、党员的先进性应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786

34、提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787

35、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788

36、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793

37、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795

38、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797

39、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799

40、提出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以及其他政党关系的四项原则803

41、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友好往来805

六、中共党史方面的新突破和新认识809

1、中共党史研究指导思想的转变809

2、五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812

3、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条件的再认识815

4、大革命时期的“左”的倾向818

5、重新评价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功过是非820

6、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新认识824

7、对李德的来历与身份的“复查”826

8、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新评价828

9、还《延安日记》以历史真面目832

10、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方针的再研究834

11、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研究的新成果838

12、中共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842

842

1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重大突破845

14、建国前中共对美国政策的研究847

15、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的新成果851

16、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重新评价855

17、对邓子恢右倾机会主义的平反858

18、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几次重大批判的再思考861

19、中共八大及其重大决策的再研究864

20、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再评析866

21、三面红旗的被否定868

22、庐 山会议和彭德怀冤案的昭雪870

23、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的再评说873

24、四清运动的反思876

25、五十、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878

26、“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和反思881

27、所谓“二月逆流”是抗争的正流884

28、“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纠“左”的重新肯定887

29、一九七五年全面整顿的重新认识和评价891

30、“两个凡是”的禁锢及其被突破893

31、伟大的历史转折896

32、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900

33、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否定902

34、毛泽东功过及历史地位的评价906

35、刘少奇冤案的平反909

36、张闻天的思想理论贡献913

199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1949-1999》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振坤主编 199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991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 PDF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第一( PDF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第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第一(1991年09月第1版 PDF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第一
1991年09月第1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988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PDF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蒙古文(197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蒙古文
1977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1987 PDF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1987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1988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990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988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992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习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1958 PDF版)
学习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195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