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作者 | 郭学洁主编 编者 |
---|---|
出版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78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020155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7103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导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考察1
第一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3
一 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23
(一)解放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24
(二)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25
(三)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获得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保证26
二 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28
(一)马克思、恩格斯树立了榜样28
(二)列宁、斯大林的继承和发场30
(三)毛泽东的新贡献31
三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的艰难历程33
(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33
(二)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35
(三)克服“左”和右的思潮的干扰37
四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9
(一)理论上的突破39
(二)实践上的成功42
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4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44
第二讲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44
(二)反复遭受挫折的根源47
二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49
(一)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49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52
(三)确立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战略55
三 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57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57
(二)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61
第三讲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61
一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1
(二)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63
(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65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路线6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6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6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7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3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4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74
(二)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的界限7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78
(四)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79
第四讲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82
一 对传统观念的理论反思82
(一)有关根本任务的“左”的观点剖析82
(二)确认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意义85
(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88
二 社会主义必须迅速发展生产力88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90
(三)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实践意义94
三 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97
(一)现代化的含义及其标志97
(二)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意义99
(三)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100
第五讲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03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历史回顾10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103
(二)列宁、斯大林的实践105
(三)我党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108
二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109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科学论断的提出及其涵义109
(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10
(三)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征115
三 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19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119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121
(三)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124
第六讲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28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28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在改革中发展的社会128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32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35
(四)改革是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137
二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40
(一)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40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143
(三)摆脱思想束缚,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开放格局145
三 改革和开放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148
(一)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148
(二)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149
第七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51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51
(一)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152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性和渐进过程155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15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61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6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65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168
第八讲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相互结合、缺一不可174
一 坚持两个基本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基本经验174
(一)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宝174
(二)坚持两个基本点是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176
二 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177
(一)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77
(二)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有机结合180
(三)两个基本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182
(一)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坚持两个基本点的重要内容之一、185
三 坚持两个基本点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185
(二)克服僵化思想是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又一重要内容186
(三)克服僵化思想倾向是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187
第九讲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190
一 “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途径19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90
(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193
(三)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证明“一国两制”是行得通的195
(一)“一国两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97
二 “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97
(二)“一国两制”发展了“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199
(三)“一国两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201
(四)“一国两制”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203
三 “一国两制”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5
(一)“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5
(二)“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206
(三)“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8
(一)“一国两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经验210
四 “一国两制”的世界意义210
(二)“一国两制”对促进世界人民反霸斗争具有重要意义212
第十讲 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13
一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213
(一)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14
(二)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全党思想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217
(三)加强党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218
二 执政党的特点及党风建设中的新问题220
(一)执政党是掌权的党,容易沾染官僚主义习气220
(二)执政党是胜利的党,容易滋长骄傲自满情绪222
(三)执政党是肩负新任务的党,容易产生主观主义223
三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224
(一)党风是关系改革开放成败的大问题225
(二)要把反腐蚀斗争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226
(三)从严治党是实现党风好转的根本途径228
第十一讲 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发展同外国党关系的原则230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本原则230
(一)独立自主是国际联合的基础231
(二)平等协商是国际联合的必要条件232
(三)自由联合、自愿联系是国际联合的重要形式234
(一)共产国际的组织体制及其对党际关系的影响235
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党与党关系的历史回顾235
(二)苏南两党冲突及党际关系原则的初步形成237
(三)大党主义的破产和各国党对发展党际关系原则的新认识239
三 中国共产党发展同外国政党关系的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241
(一)原则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41
(二)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44
(三)原则的提出是推进入类进步事业的保证246
(一)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249
第十二讲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49
一 和平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一249
(二)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256
二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另一主题263
(一)发展经济的世界潮流势不可挡263
(二)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265
三 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275
(一)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276
(二)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重要途径277
198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学洁主编 1988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1991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第一
- 1991年09月第1版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1988
-
- 马克思主义在中的传播
- 1984
-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蒙古文
- 1977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1998 北京:西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 1990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1988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1992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1949-1999
- 199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学习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 195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