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史学卷 2》求取 ⇩

目录1

吕振羽25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29

(一)总论29

(二)分论32

二、史前社会拓荒探原36

(一)神话传说所暗示的野蛮时代的社会形态36

(二)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母系氏族社会38

(三)传说中的“夏代”——父系本位的氏族社会41

(四)血缘氏族组织到地域组织的转变43

(五)仰韶文化与传说时代46

(六)地下出土的远古遗存和我国原始公社制时代的历史过程48

三、创殷代奴隶社会说48

(一)问题的提出48

(二)研究论纲50

(三)殷代奴隶社会说的主要论点52

四、确立西周封建社会论55

(一)封建制成立的经济基础55

(二)西周封建论的基本论点55

(三)两周社会发展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60

五、开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史先河62

(一)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62

(二)中国政治思想流变梗概70

(三)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73

六 “亚细亚生产方式”探索77

(一)30年代的认识77

(二)40年代的回顾与批判79

(三)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特殊形态82

七、中国历史“停滞论”批判84

(一)秋泽修二的歪论84

(二)形成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根源86

八、通史编纂的新尝试89

(一)编纂思想89

(二)编纂纲目90

(三)若干论点94

九、民族史研究新篇章97

(一)中国人种来源97

(二)汉族的形成101

(三)关于《中国民族简史》103

(四)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106

十、史学研究方法论110

(一)为什么学习历史?110

(二)如何学习历史?111

(三)治史方法的个人体会113

范文澜116

(一)历史发展的动力及线索120

一、历史理论问题探讨120

(二)生产工具在历史上的作用123

(三)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124

(四)历史上战争的分类127

(五)中国民族的形成及性质128

(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31

(七)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爱国主义132

(八)历史评价的标准134

二、创建中国通史新体系134

(一)著书缘起与说明134

(二)对旧本的检讨137

(三)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139

(四)初期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145

(五)秦汉起中国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原因147

(六)《中国通史简编》目录150

三、开近代史研究基本格局156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156

(二)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157

(三)近代史分期标准与时期划分158

(四)《中国近代史》目录162

(五)太平天国的意义及评价165

(六)戊戌变法的意义166

(七)三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辛亥革命167

(一)经与经学169

四、“清算经学”的成就169

(二)经学史的分段及其规律170

(三)《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目录171

(四)经的来源172

(五)论汉代经学173

(六)论宋学174

(七)论明清经学175

五、唐代佛教研究178

(一)佛教的各宗派与研究唐代佛教的目的178

(二)佛教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180

(三)佛教的“大祸害”182

(四)统治者、道教、儒教与佛教的斗争与相容183

(五)论佛教及宗教184

六、古籍的考辨与注释187

(一)文学187

(二)论诸子188

(三)《水经注写景钞文》190

七、对于古代史学的考察191

(一)史、史官探源191

(二)论史书之变迁192

(三)论六经皆史195

(一)史学的任务和作用196

八、有关史学研究的论述196

(二)历史研究要重视理论的指导198

(三)历史研究要厚今薄古199

(四)历史研究要古今中外贯通201

(五)论史料工作204

(六)论“文史兼通”205

翦伯赞207

一、历史哲学建树211

(一)关于历史科学213

(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214

(三)历史的联系性215

(四)历史的实践性218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19

(六)人民群众与领袖人物220

(七)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222

二、颇具特色的通史研究224

(一)《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224

(二)《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229

(三)中国封建社会与农民战争234

三、瞩目末代王朝史239

(一)“足以资吾人今日之鉴戒”的明史研究239

(二)其它末代王朝研究245

四、民族史问题251

(一)民族史考察252

(二)民族平等与汉族的主导作用257

(三)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258

(四)民族战争与友好往来259

(五)民族英雄问题261

(六)和亲政策262

五、传统史学批判研究263

(一)通论中国史学与历史文献263

(二)司马迁的史学268

(三)刘知几的史学271

(四)关于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276

(一)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278

六、历史主义的史学思想278

(二)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280

(三)全面、发展地看历史282

(四)历史人物评价问题285

(五)关于打破王朝体系288

(六)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290

(七)古与今的问题292

(八)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293

七、史学方法问题294

(一)怎样研究历史295

(二)观点与材料统一298

(三)研究与教学结合302

(四)把考古发现应用到历史研究中303

八、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真实306

(一)是文学,同时也是史料306

(二)从文学作品看古代社会308

(三)以文学作品订正正史314

侯外庐317

一、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的探讨322

(一)缘起与方法322

(二)社会性质是由生产方法决定的323

(三)生产方法的意义324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327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329

(二)关于马克思遗稿《前资本母义生产形态》333

(三)氏族制的残存和家、室的意义335

(四)“城市国家”的起源与发展338

(五)关于“先王”问题342

三、追踪古代思想学说347

(一)老子研究347

(二)孔子研究353

(三)屈原思想355

(四)《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357

(五)《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359

四、近世思想学说探索364

(一)开启近代思维活动的王夫之365

(二)乾嘉时代的文化史学家章学诚368

(三)反映19世纪末社会全貌的章太炎思想371

(四)从《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到《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375

五、封建社会史论381

(一)封建制的法典化与历史分期问题381

(二)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383

(三)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388

(四)资本主义萌芽问题391

(五)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394

(一)《中国思想通史》第二、三卷397

六、中古思想史研究397

(二)《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404

(三)构成学派的体系和研究原则、方法413

七、从文艺宝库中开拓思想史研究新领域415

(一)汤显祖的思想415

(二)关于《牡丹亭》418

(三)关于《紫钗记》和《南柯记》420

(四)关于《邯郸记》421

八、学术研究的自我总结422

(一)具体研究中注重的几点422

(二)思想史的方法425

1998《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史学卷 2》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戴逸主编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史学卷  1(1998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史学卷 1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史  (下卷)(1993.09 PDF版)
二十世纪中国史 (下卷)
1993.09 西北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1(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1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1997 PDF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
1997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东史(1992 PDF版)
二十世纪中东史
199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1988 PDF版)
二十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
1988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1997 PDF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
1997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二十世纪数学史话(1984 PDF版)
二十世纪数学史话
1984 北京:知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2(1998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2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3(1999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3
1999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综合卷  1(1999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综合卷 1
1999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4(1998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哲学卷 4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文学卷  1(1998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文学卷 1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综合卷  2(1999 PDF版)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综合卷 2
1999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江苏省志  第12卷  综合经济志  上(1999 PDF版)
江苏省志 第12卷 综合经济志 上
1999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