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实践》求取 ⇩

马克思主义“结合”理论的新突破--推荐《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赵中天]1

绪论1

第一章 “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9

一、“结合”艺术的科学含义9

(一)“结合”是对立双方内在本质的联系9

(二)“结合”艺术是社会人的创造性劳动11

(三)“结合”艺术是现代领导的基本技能12

二、“结合”的实质14

(一)“结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要求15

(二)“结合”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要求16

(三)“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要求17

(四)“结合”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要求18

(五)“结合”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要求19

三、“结合”的特征21

(一)“结合”的贯通性21

(二)“结合”的整体性22

(三)“结合”的同向性23

(四)“结合”的求实性24

第二章 “结合”思想是毛泽东留给的宝贵精神财富26

一、“结合”思想是时代和国情的需要26

(一)“结合”思想是时代需要27

(二)“结合”思想是国情需要29

二、“结合”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和理论的结晶30

(一)“结合”思想是共产党人实践的结晶30

(二)“结合”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理论智慧结晶32

三、“结合”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34

(一)“结合”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34

(二)“结合”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6

(三)“结合”思想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方面的灵魂37

(四)“结合”是毛泽东构造自己思想理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37

(五)违背“结合”思想也是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之处38

(一)邓小平突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39

四、“结合”思想是邓小平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9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结合”的产物40

(三)邓小平在“结合”中的坚定性、独创性和彻底性42

第三章 从社会主义实际出发是邓小平结合理论的逻辑起点44

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点4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经典论述45

(二)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47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48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5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实践5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形成52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55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55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突出特点57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终归结58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关系59

(一)“结合”理论的起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60

四、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60

(二)实践的发展提出了“结合”的新问题62

(三)解决新问题需要实现新结合63

第四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结合”理论的基本前提66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66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67

(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69

二、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两大历史性贡献72

(一)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73

(二)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73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75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77

(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

(三)实事求是及时总结经验78

四、坚持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79

(一)“结合”必须有深度80

(二)“结合”必须求实80

(三)“结合”必须有创新81

(四)“结合”必须有效82

第五章 按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结合”理论的首要表现84

一、邓小平辩证思想的特色84

(一)战略设计活动的辩证法85

(二)两点论的矛盾运筹辩证法86

(三)社会系统工程的辩证法88

二、关于一般和个别、“结合”和创造91

(一)一般和个别关系的原理92

(二)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是“结合”与创造的理论基础92

(三)“结合”和创造必须注意几个问题93

三、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全面性和针对性95

(一)用两点论和重点论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95

(二)以两点论和重点论为指导,全面地、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97

(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实新内容97

(四)加强辩证思维方法训练,自觉地做好“结合”文章98

(一)抓大局就是抓矛盾统一体99

四、对立统一规律中关于矛盾统一体理论是邓小平“结合”理论的重大贡献99

(二)“结合”理论对矛盾统一体发展理论的贡献100

(三)“结合”理论对矛盾统一性质的理论贡献101

(四)矛盾统一体发展环境理论是邓小平“结合”理论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重大贡献101

第六章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结合”理论的落脚点103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背景及其实质103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背景103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实质105

(一)什么是生产力标准106

二、生产力标准是衡量邓小平“结合”理论运行效果的根本标准106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消除由其他标准替代的作法108

(三)坚持生产力标准,推动改革和开放109

三、综合国力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综合指标110

(一)邓小平综合国力论的含义110

(二)正确认识和运用综合国力理论113

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116

(一)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性116

(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结合”理论和根本出发点和归宿117

五、全面把握三条标准,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120

(一)“三个有利于”之间内在联系120

(二)坚持三条标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121

(三)坚持三条标准,发展社会主义123

第七章 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26

一、“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的辩证观点126

(一)毛泽东同志对大小问题的辩证观点126

(二)邓小平同志对“大国”与“小国”辩证统一问题的创新与发展127

二、“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依据13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130

(二)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3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35

(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35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36

四、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结合”问题139

(一)国情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40

(二)国情决定党的基本路线141

(三)国情决定经济发展方针143

第八章 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制定党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145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高度概括145

(一)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145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47

(三)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50

二、“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结合153

(一)“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154

(二)“两上基本点”离不开“一个中心”155

三、“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结合156

(一)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内容157

(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157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58

(四)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共产党领导158

(五)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58

(一)坚持“三要素”的有机结合159

四、“三要素”有机结合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整体特征159

(二)“三要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体160

(三)完整理解和把握“三要素”161

第九章 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形式163

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163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立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63

(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65

(三)“一种为主”与“多种并存”相结合是邓小平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有益探索167

二、建立和完善各种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170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70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按劳分配的科学论述172

(三)建立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是贯彻按劳分配的良好开端174

三、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对不平衡规律的运用和发展176

(一)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对不平衡规律的运用176

(二)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对不平衡规律的发展177

(一)必须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180

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180

第十章 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0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形成18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与特殊性188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188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性189

(三)市场经济能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容189

(四)以系统观点看待计划与市场190

三、建立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体制192

(一)继续深化企业制度改革192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培育194

(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5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196

第十一章 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198

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必须协调发展198

(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199

(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可能性201

(三)努力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202

二、坚持激发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活力204

(一)坚持和完善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204

(二)坚持和完善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206

三、充分发挥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207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08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9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10

四、大力挖掘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与文化潜力212

(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2

(二)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216

第十二章 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构想“一国两制”218

一、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218

(一)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218

(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219

(三)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220

(一)我党对祖国统一方式的探索221

二、“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2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23

三、“一国两制”构想和依据22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涵义226

(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229

四、“一国两制”的意义232

(一)“一国两制”是稳定世界局势的一个新方法232

(二)“一国两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一个新创举233

(三)“一国两制”是通向人类最高理想社会的一个新途径236

五、香港回归是重铸历史辉煌的伟大丰碑237

(二)香港稳定与繁荣的可靠保证238

(一)香港回归显示“一国两制”的威力239

(三)互惠互利、共创辉煌239

第十三章 邓小平创造性“结合”的基本要素242

一、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243

(一)三面理论旗帜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必然性和党的理论创造性243

(二)在学习上实现同“老祖宗”的结合问题245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46

(一)认清国情是认清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248

二、结合研究中国国情248

(二)邓小平求实求知认识国情的科学态度249

三、结合研究国际环境和国际格局变化254

(一)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254

(二)邓小平的全球意识与开放国策255

(三)在学习中借鉴,在吸收中创造,在合作中共进257

(四)邓小平关于中国对待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258

第十四章 邓小平创造性“结合”的思维方式260

一、思维的作用及观念的形成260

(一)思维与思维方式260

(二)观念的形成和变革263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264

(一)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及“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264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266

(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69

三、思维方式变革的途径269

(二)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271

(三)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的智慧中吸收养料273

(四)投身改革实践是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274

四、邓小平科学思维的主要特点275

(一)务实性275

(二)系统性276

(三)创新性277

(四)开放性279

第十五章 邓小平创造性“结合”的运作过程281

一、掌握客观信息281

(一)上知政策282

(二)下知实情283

(三)外知信息283

(四)远知趋势284

(二)坚持真理,不受本本约束,不迷信权威285

(一)高举旗帜,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权威285

二、学马列“要管用”285

(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286

(四)准确判断形势,抓住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87

(五)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理论288

三、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活动289

(一)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法289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结合”法291

(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结合”法292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94

(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思想的哲学基础294

(二)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运用与发展297

第十六章 邓小平创造性“结合”的艺术技巧299

一、整体性“结合”299

(一)整体性“结合”的哲学基础299

(二)全面规划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300

(三)全方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03

二、联系性“结合”304

(一)统揽全局,兼顾局部305

(二)自力更生,扩大对外开放306

(三)打击经济犯罪,为改革开放护航308

三、主体性“结合”310

(一)以经济为中心,否定“以阶段斗争为纲”310

(二)利用港、澳、台的资本主义促进大陆社会主义主体发展312

(三)利用多种所有制形式,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313

四、时空性“结合”315

(一)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一切向前看315

(二)立足现实国情,面向世界,推开关闭大门317

(三)把握百年不变的路线320

五、战略性“结合”321

(一)战略与策略相结合322

(二)站在世界大格局的高度考虑中国问题323

(三)设计总体战略,让人们明确奋斗目标326

后记329

1997《邓小平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伯民主编 1997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1998 PDF版)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1998 青岛:青岛出版社
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与实践(1999.07 PDF版)
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与实践
1999.07 广西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南开区的发展实践(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南开区的发展实践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
长沙:湖南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
长沙:湖南出版社
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1999 PDF版)
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
199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现代军事理论与实践(1993 PDF版)
邓小平现代军事理论与实践
1993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践(1994 PDF版)
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践
1994 长沙:湖南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铜陵改革实践(1998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铜陵改革实践
199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1995 PDF版)
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5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1995 PDF版)
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5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广东文艺实践(1998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广东文艺实践
199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1998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
1998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纵览  1938-1965年(1991 PDF版)
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纵览 1938-1965年
199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1998 PDF版)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1998 南京: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