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医学专业教材 环境医学概论》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一、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1

环境1

环境问题1

环境科学2

二、环境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3

三、环境医学的地位和作用4

四、环境医学的发展简史5

五、环境医学的研究内容7

六、环境医学的研究方法7

(一)宏观研究9

(二)微观研究9

七、环境医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10

第二章自然环境11

第一节 概述11

第二节大气圈13

一、大气圈的结构13

(一)对流层13

(二)平流层14

(三)中间层15

(四)热层15

二、大气圈的组成15

三、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的关系16

(一)风16

(二)湍流17

(三)温度层结18

1、气温垂直递减率18

2、逆温层19

(1)辐射性逆温19

(2)沉降性逆温19

(3)湍流性逆温19

(4)峰面逆温19

(5)地形逆温19

3.干绝热减温率19

4、大气的稳定度19

5、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20

第三节水圈21

一、水的分布和水分循环21

(一)水的分布21

(二)自然界的水分循环21

二、天然水源分类及其卫生学特征23

(一)天然水源分类概述23

(二)天然水源的卫生学特征24

1.降水24

2.地面水25

3.地下水25

三、水体的自净作用25

(一)河流的自净作用26

1.物理过程26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27

3.生物净化过程27

4.其它生物学各过程29

(二)各种水体的自净特点29

1.湖泊和水库水的自净29

2.受潮汐运动影响的河流29

3.海洋水的自净30

4.地下水的自净30

第四节岩石圈(包括土壤圈)30

一、地球的结构30

二、地壳化学元素的分布31

(一)地壳(岩石圈)化学元素31

(二)地壳中组成各类岩石的化学元素31

(三)地壳化学元素的分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1

三、土壤的来源与组成33

(一)矿物质34

1.矿物质的来源和分类34

2.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35

(二)有机质35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35

2.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性质37

(三)空气和水37

1.土壤水37

2.土壤空气38

四、土壤的基本理化生物学性状38

(一)物理性质39

1.土壤的机械组成39

2.土壤胶体39

(二)离子交换作用40

(三)土壤的pH及其与营养质可利用性的关系40

1.土壤pH对土壤有机态养分有效化学的影响40

2.土壤pH对土壤矿物质养分有效性的影响40

(四)土壤的自净作用与去毒能力41

第五节生物圈41

一、生物圈42

二.生态系统42

(一)生产者42

(二)消费者42

(三)分解者42

三、人与生物圈43

第三章环境因素的卫生学意义44

第一节 概述44

第二节物理因素44

一、气象条件44

(一)传导对流45

(二)辐射45

(三)蒸发45

二、噪声46

(一)声波和噪声的基本概念47

1.振动与声波47

2.噪声47

3.噪声的量度47

(二)噪声对机体的危害50

1.对听觉分析器的影响50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51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1

(三)噪声的防治51

1.噪声的容许标准51

2.防治措施51

三、非电离辐射54

(一)概述54

(二)微波和激光的生物学效应55

1.微波55

2.激光55

(三)紫外线55

1.日光紫外线55

2.紫外线的一般作用56

(四)紫外线照射的卫生标准56

四、电离辐射57

(一)概述57

(二)生物医学效应58

1.诱发肿瘤59

2.影响生长发育59

3.对遗传的影响59

(三)环境中的放射性59

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59

2.核工业排出的“三废”59

3.放射治疗带来的污染60

(四)电离辐射的标准60

(五)我国放射防护规定60

第三节化学因素63

一、概述63

二、氧65

三、氮65

四、二氧化碳65

五.一氧化碳65

六、二氧化硫66

七、氮氧化物66

八、碳氢化合物(烃类)67

九、氧化剂67

十、恶臭68

十一、颗粒物质68

第四节水质的卫生学意义与要求69

一、水的物理学指标69

(一)水温69

(二)色度69

(三)嗅70

(四)味70

(五)浑浊度70

二、水的化学指标71

(一)水的一般化学指标71

1.pH值71

2.总固体71

3.硬度71

(二)水的化学污染指标72

1.含氮化合物72

2.氯化物73

3.硫酸盐73

4.耗氧量73

5.溶解氧73

6.生化需氧量74

(三)水的毒物学指标74

三.水的微生物学指标74

(一)细菌总数74

(二)大肠菌群75

第五节食物75

一、合理营养的概念76

二、人体所需的热能和营养素76

(一)热能76

1、热能的概念76

2.热能的单位76

3.三磷酸腺苷(ATP)与能量代谢77

4.决定热能需要量的因素77

5.人体热能消耗量的计算78

6.膳食中热能供给量79

7.膳食中热能来源80

(二)蛋白质80

1.蛋白质的生理意义80

2.必需氨基酸80

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81

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评定指标81

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82

6.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与人体必需氨基酸需要量82

(三)脂肪83

1.脂肪的生理意义83

2.必需脂肪酸84

3.脂肪的消化吸收84

4.食物来源与供给量85

(四)碳水化物85

1.碳水化物的生理意义86

2.碳水化物的消化与吸收86

3.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和供给量87

(五)无机盐87

1.钙87

2.磷88

3.铁89

4.碘89

5.氟90

6.镁90

7.其它微量元素91

(六)维生素92

1.维生素A和葫罗卜素92

2.维生维B194

3.维生素B296

4.维生素C97

5.维生素D99

三、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100

(一)粮谷类100

(二)豆类及坚果类100

(三)蔬菜、水果与蕈藻类100

(四)蛋、肉、禽、鱼类101

四、食品污染101

(一)概述101

1.食品污染的途径101

2.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03

3.预防食品污染的措施103

(二)食品添加剂103

1.概念103

2.对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要求104

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104

(三)霉菌污染与健康109

(四)农药对食品的污染111

1.有机氯农药的污染111

2.有机汞农药的污染112

3.有机磷农药的污染112

(五)金属毒物和其它化学物质的污染112

1.汞112

2.镉113

3.铅114

4.砷114

5.多环芳烃类115

6.亚硝胺类115

(六)容具和包装材料对食品的污染116

1.塑料116

2.陶釉器与彩釉瓷器116

3.橡胶117

4.涂料117

第六节城乡规划与住宅卫生117

一、、城乡规划卫生117

(一)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卫生意义117

(二)自然因素对城乡居民区规划卫生的影响118

(三)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卫生学要求119

1.生活居住区119

2.工业区119

3.交通运输和仓库区119

4.文化教育区119

5.郊区120

(四)居民区的绿化120

1.绿化的卫生意义120

2.绿化的基本要求120

(五)农村居民点规划卫生121

1.居民点的选择121

2.居民点的功能分区121

二、住宅卫生122

(一)住宅的卫生意义122

(二)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122

1.地段选择122

2.平面配置123

3.居室规模123

4.微小气候124

5.采光照明124

6.住宅的采暧126

7.住宅的防暑127

8.住宅的防潮128

9.住宅的隔声129

三、农村住宅卫生129

(一)北方农村住宅的改造130

(二)南方农村住宅的改造130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归131

第一节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131

一、生产性污染物131

二、生活性污染物133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133

一、迁移134

二、生物富集134

(一)捕食性食物链135

(二)碎食性食物链135

(三)腐生性食物链135

三、降解与转化137

(一)物理过程137

1.沉降137

2.稀释与混匀137

3.吸附137

4.蒸发与挥发137

(二)化学过程137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137

2.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转化140

3.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转化141

(三)生物过程143

1.微生物的降解143

2.生物体内的代谢作用143

第三节环境污染物转归的实例144

第五章环境与健康147

第一节 环境与机体的关系147

第二节环境的健康效应149

一、环境的致病因素149

(一)天然来源150

(二)人为来源150

二、环境健康效应的毒理学基础151

(一)吸收151

(二)分布与储存152

(三)生物转化152

(四)排泄153

三、环境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154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发生源154

1.能源的生产154

2.工业生产154

3.交通运输154

4.市政工程155

5.农业生产155

6.家庭生活155

7.放射性污染155

(二)致病因素在环境中的分布155

1.排放155

2.分布155

3.侵入门户156

(三)高危险人群157

(四)环境健康效应的流行过程157

1.特征性的效应158

2.综合性的效应158

四、环境健康效应的若干特点160

(一)致病因素方面160

(二)分布途径方面160

(三)人群方面160

(四)作用时间的长期性及研究目标的长远性160

第三节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60

一、急性危害160

二、慢性危害162

(一)对居民总患病率及个别器官患病率的影响162

(二)引起慢性中毒163

三、致癌作用166

(一)多环芳烃化合物167

(二)芳香胺类化合物167

(三)亚硝基化合物167

(四)无机物168

(五)霉菌毒素类致癌物168

四、致畸作用168

五、致突变作用168

第四节环境与寿命170

一、人类的正常寿命170

二、影响人类寿命的环境因素171

(一)地理因素与健康长寿171

(二)物理因素与健康长寿172

(三)化学因素与健康长寿173

(四)饮食与健康长寿173

三、保护环境,绿化环境促进人类健康长寿174

第五节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174

一、环境监测学方法175

二、环境毒理学方法175

三、环境流行病学方法176

第六章环境质量控制177

第一节环境卫生标准177

一、概念177

二.特点178

三.原则178

四.分类178

(一)环境控制标准179

(二)环境质量标准179

五、依据181

六、方法182

(一)环境毒理学方法183

(二)遗传毒理学方法183

(三)环境流行病学方法183

(四)生态毒理学方法184

(五)数学计算方法184

(六)每日容许摄入量186

(七)混合物质的容许水平189

(八)人体负荷量的测定189

七、内容190

(一)居住区大气卫生标准及其应用190

(二)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及其应用190

(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2

(四)土壤卫生标准202

(五)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204

第二节环境质量评价204

一、基本概念204

(一)环境与环境质量204

(二)环境质量评价205

二、环境质量指数205

(一)单一指数和综合指数206

(二)分类指数206

(三)全环境质量指数207

(四)指数的加权系数207

三、大气质量指数207

(一)评价大气质量逐日变化的指数207

(二)兼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长期变化和逐日变化的指数209

(三)评价大气质量长期变化的指数211

(四)我国大气质量指数的研究工作212

四、水质质量数213

五、环境总质量217

六、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219

(一)污染源调查220

(二)评价参数选择220

(三)环境的监测220

(四)确定环境单元的质量评价值220

(五)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编制220

第三节环境管理的原则221

一、重视环境监测,加强科学管理221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21

三、综合利用,化害为利222

四、依靠群众,大家动手222

五、环境立法,强制执行223

六、以经济方法,管理环境223

七、开展环境教育,遵守社会公德223

附录:25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255

环境卫生监测站暂行工作条例229

实习指导232

实习一、工作环境中采光和照明的测定233

实习二、气象条件的测定235

实习三、土壤样品采集及物理性状检查249

实习四、噪声的测量251

实习五、环境放射性的测量255

1981《环境医学专业教材 环境医学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环境卫生学教研室,环境毒理教研室主编 1981 武汉医学院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