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人体生理学》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1

(二)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

(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

二、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2

三、人体生理学的学习方法3

四、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4

(一)新陈代谢4

(二)兴奋性4

五、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5

(一)神经调节5

(二)体液调节6

(三)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6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8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8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9

(一)脂质双分子层9

(二)细胞膜蛋白质10

(三)细胞膜糖类10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1

(一)被动转运11

(二)主动转运13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15

(四)渗透作用16

第二节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16

一、浓差电动势和平衡电位16

(一)物理化学现象16

(二)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及膜的通透性17

二、细胞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7

三、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9

(一)除极相21

(二)复极相21

(三)Na+、K+的主动转运21

第三节兴奋的引起和传播22

一、兴奋的引起22

(一)阈刺激、阈电位与动作电位22

(二)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23

(三)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25

二、兴奋的传播25

(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26

(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27

第四节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34

一、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34

(一)生理完整性34

(二)绝缘性34

(三)双向传导35

(四)不衰减性35

(五)不能融合35

(六)相对不疲劳性35

二、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的电变化与兴奋性变化35

(一)电变化35

(二)兴奋性变化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关系36

(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38

三、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38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40

五、神经纤维的分类41

(一)根据电生理特性分类41

(二)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41

六、神经纤维的支配作用42

(一)功能性作用42

(二)营养性作用42

七、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42

第五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43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43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43

(二)肌管系统46

二、骨骼肌收缩的原理46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47

四、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48

(一)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48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51

第三章血液55

第一节概述55

一、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55

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56

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56

(一)血液的组成57

(二)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58

四、血液的一般生理功能59

(一)运输功能59

(二)保持酸碱度相对稳定60

(三)调节体温的功能60

(四)防御和保护功能60

五、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60

第二节血细胞61

一、红细胞61

(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61

(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61

(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62

(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63

二、白细胞64

(一)吞噬作用64

(二)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65

三、血小板67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67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68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69

一、血液凝固69

(一)凝血因子70

(二)凝血过程71

(三)血浆中的抗凝物质73

二、纤维蛋白溶解74

(一)纤溶酶原激活75

(二)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76

第四节血量与血型77

一、血量77

二、血型78

(一)红细胞血型78

(二)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83

第四章血液循环86

第一节心脏86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87

(一)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87

(二)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89

(三)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及其跨膜电位90

(四)通道的激活与失活原理91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92

(一)心肌细胞的自律性92

(二)心肌细胞的传导性94

(三)心肌细胞的兴奋性96

(四)心肌细胞的收缩性99

(五)离子对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103

三、心动周期与心率105

(一)心率105

(二)心动周期105

四、心脏射血与心音106

(一)心脏射血过程107

(二)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109

(三)心音与心音图110

五、心输出量112

(一)正常心输出量及其生理变异112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13

(三)心力储备114

六、心电图114

(一)心脏兴奋过程中的电变化115

(二)容积导体116

(三)心电图的导联118

(四)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理119

(五)心电图与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区别和关系123

七、心脏的内分泌功能124

第二节血管125

一、各类血管的特点与功能125

(一)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125

(二)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血管126

(三)毛细血管——交换血管126

(四)微静脉和小静脉——后阻力血管126

(五)静脉——容量血管126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126

(一)血流量127

(二)血流阻力128

(三)血压129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31

(一)动脉血压131

(二)动脉脉搏135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137

(一)静脉血压137

(二)静脉脉搏137

(三)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138

(四)静脉血流138

五、微循环140

(一)微循环的组成140

(二)真毛细血管管壁的结构142

(三)毛细血管血压143

(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143

六、组织液144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44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146

七、淋巴液147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48

一、神经调节148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48

(二)心血管中枢152

(三)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155

(四)心血管反射156

二、体液调节161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161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164

三、自身调节165

(一)肌源学说165

(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166

第四节血量的调节166

一、血量的神经、体液调节166

(一)容量感受性反射在血量调节中的作用167

(二)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血量调节中的作用167

(三)化学感受性反射在血量调节中的作用167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酮固系统的作用167

二、急性失血时的生理反应167

(一)第一时期168

(二)第二时期169

(三)第三时期169

(四)第四时期169

第五节器官循环170

一、冠脉循环170

(一)冠脉血流的特点170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171

二、肺循环173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173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174

三、脑循环175

(一)脑循环的特点175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176

(三)血-脑脊液屏障与血-脑屏障178

第五章呼吸181

第一节肺的通气182

一、肺通气的结构及其功能182

(一)呼吸道182

(二)肺泡183

二、肺通气的原理187

(一)肺通气的动力187

(二)肺通气的阻力191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195

(一)肺容量195

(二)肺通气量197

第二节肺换气与组织换气198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199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199

(一)肺换气过程199

(二)组织换气过程200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201

(一)气体扩散的速度201

(二)呼吸膜201

(三)通气/血流比值202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03

一、O2的运输203

(一)物理溶解203

(二)化学结合203

二、CO2的运输207

(一)物理溶解207

(二)HCO- 3的形式207

(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208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208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209

(一)延髓呼吸中枢209

(二)脑桥呼吸中枢210

(三)节律性呼吸的形成机制211

(四)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212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213

(一)肺牵张反射213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214

(三)其它内外感受性和防御性呼吸反射215

三、动脉血液中化学成分对呼吸运动的调节216

(一)CO2对呼吸的影响216

(二)〔H+〕对呼吸的影响218

(三)缺O2对呼吸的影响219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222

第一节概述222

一、消化的方式222

(一)化学性消化222

(二)机械性消化223

二、消化腺分泌223

(一)消化腺分泌的机制223

(二)盐酸分泌的机制223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25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225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226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28

五、胃肠激素230

(一)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231

(二)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231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233

一、唾液233

(一)唾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233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233

二、咀嚼与吞咽235

(一)咀嚼235

(二)吞咽235

(三)食管胃括约肌236

第三节胃内消化236

一、胃的分泌功能237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37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238

二、胃的运动功能244

(一)胃运动的形式244

(二)胃运动的调节244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245

(四)呕吐247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48

一、胰液的分泌248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48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249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251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51

(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252

三、小肠液的分泌252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52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253

四、小肠的运动253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253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255

(三)回盲括约肌255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256

一、大肠液的分泌256

二、大肠的运动功能257

(一)大肠的运动257

(二)排便反射257

(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258

第六节吸收258

一、吸收的部位258

二、吸收的机制261

(一)被动性转运261

(二)主动性转运261

(三)胞饮作用261

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262

(一)糖类262

(二)蛋白质262

(三)脂肪262

第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整体性263

一、消化器官各个部分的功能联系263

二、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联系263

三、消化和吸收的联系264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266

第一节能量代谢266

一、热价与呼吸商266

(一)食物的热价266

(二)氧的热价266

(三)呼吸商267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和原理267

(一)直接测热法的原理267

(二)间接测热法的原理267

(三)测定氧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方法268

(四)能量代谢的测算方法268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70

(一)神经因素的作用270

(二)激素的作用270

(三)肌肉活动的影响270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271

(五)环境温度的影响272

四、基础代谢272

(一)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的关系272

(二)基础代谢率测定的基本原理273

(三)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变异274

(四)基础代谢率计算方法275

第二节体温276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277

(一)体温的昼夜变动277

(二)体温的性别变动278

(三)体温的年龄变动278

(四)肌肉活动的影响279

(五)其它因素的影响279

二、产热和散热280

(一)产热280

(二)散热282

三、体温调节286

(一)温度感受器287

(二)体温调节中枢287

(三)体温调节的作用机制288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292

第一节肾脏的功能与特点292

一、肾脏的功能292

(一)生成尿液,排泄代谢终产物和异物292

(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93

(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293

二、肾的结构特点293

(一)肾单位的组成293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295

(三)近球小体296

三、肾的血液循环特点297

(一)肾的血液供应特点297

(二)肾血流量调节的特点298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300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300

(一)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的实验证据300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结构基础301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303

(四)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304

(五)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因素30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307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08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314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317

第三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320

一、肾髓质的渗透压梯度现象320

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321

(一)尿液浓缩的部位321

(二)集合管浓缩尿液的机制322

三、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322

(一)逆流交换与逆流倍增现象322

(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逆流假说324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326

四、尿液稀释的机制327

五、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及尿液浓缩和稀释的临床意义327

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328

一、交感神经的作用328

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释放调节329

(一)抗利尿激素的来源329

(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330

(三)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调节330

三、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32

(一)醛固酮的来源与作用332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333

四、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作用335

(一)甲状旁腺素的作用335

(二)降钙素的作用335

第五节血浆清除率335

一、血浆清除率的概念335

二、血浆清除率的计算方法336

三、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337

(一)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337

(二)肾血流量的测定337

第六节排尿反射338

第九章感觉器官340

第一节概述340

一、感觉器官和感受器340

(一)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340

(二)感受器的分类341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341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341

(二)感受器的阈值342

(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342

(四)感受器的适应343

第二节视觉344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345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像的形成345

(二)眼的调节347

(三)眼折光与调节能力的异常350

(四)房水和眼内压352

二、眼感光系统的功能353

(一)视网膜的感光功能353

(二)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356

(三)视网膜的生物电变化358

三、视觉功能360

(一)视力360

(二)视野361

(三)后作用与融合现象362

(四)暗适应与明适应363

(五)色觉365

(六)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366

第三节听觉367

一、传音系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368

(一)外耳的功能368

(二)中耳的功能368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370

二、感音系统——内耳耳蜗的功能371

(一)耳蜗中的三个管道371

(二)声音感受器——螺旋器(柯蒂氏器)372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373

(四)耳蜗的生物电现象373

三、听觉功能376

(一)听觉器官对声源的空间定位376

(二)听觉器官对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分析376

(三)听力障碍381

第四节皮肤感觉382

一、触觉和压觉382

二、温度觉383

三、痛觉383

第五节嗅觉与味觉384

一、嗅觉384

二、味觉385

第六节前庭迷路感觉、内脏感觉和深部感觉386

一、前庭迷路感觉386

(一)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387

(二)前庭器官反射389

二、内脏感觉391

(一)内脏感觉391

(二)内脏痛觉392

三、深部感觉394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396

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396

一、神经元和突触396

(一)神经元396

(二)突触397

二、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401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401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403

(三)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相互作用及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发生405

三、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406

(一)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407

(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408

(三)递质与调制质411

(四)递质共存411

(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412

(六)受体学说414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417

(一)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417

(二)转运物质的功能418

(三)对神经细胞外的离子浓度和局部的递质活动起调节作用419

(四)形成中枢神经纤维的髓鞘419

(五)修复和再生作用419

(六)吞噬作用419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419

一、反射的概念419

二、反射弧420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421

(一)单线式联系422

(二)辐散式联系422

(三)聚合式联系422

(四)环路式(环状)联系422

四、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423

(一)单向传布424

(二)中枢延搁424

(三)总和424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424

(五)后放(后放电)425

(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426

五、中枢抑制426

(一)突触后抑制426

(二)突触前抑制428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功能的概述430

一、脊髓430

(一)传导感觉与运动性冲动430

(二)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430

二、低位脑干431

(一)延髓与脑桥431

(二)中脑431

(三)脑干网状结构431

三、小脑432

四、丘脑432

五、下丘脑432

六、纹状体433

七、大脑半球433

(一)新皮层433

(二)边缘叶433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433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433

(一)浅感觉传导路径434

(二)深感觉传导路径434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435

(一)丘脑核团的分类435

(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436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440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440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442

(三)两侧大脑皮层的功能相关445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4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46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446

(二)脊休克447

(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449

(四)牵张反射449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452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452

(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455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56

(一)原始小脑(绒球小结叶)457

(二)旧小脑457

(三)新小脑458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60

(一)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461

(二)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462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62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62

(二)锥体系与锥体外系464

第六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67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467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468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469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74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74

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75

(一)体温调节476

(二)摄食行为调节476

(三)水平衡调节477

(四)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477

(五)对情绪反应的影响477

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78

(一)新皮层478

(二)边缘叶478

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482

一、条件反射482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482

(二)条件反射的消退与消退性抑制483

(三)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与分化抑制483

(四)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484

(五)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484

(六)人类的条件反射485

(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486

二、学习和记忆487

(一)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487

(二)学习和记忆的机制487

(三)记忆障碍489

三、人类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489

(一)人类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其功能障碍489

(二)人类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490

四、脑电图492

(一)脑电图的波形492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494

五、觉醒和睡眠496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496

(二)睡眠的时相497

(三)睡眠发生的机制498

第十一章内分泌与生殖502

第一节内分泌概述502

一、内分泌系统的概念502

二、激素及其分类503

三、激素的释放(分泌)与调节503

(一)激素释放的周期性与阶段性503

(二)激素释放的调节504

四、激素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505

(一)激素的作用505

(二)激素作用的原理506

第二节脑垂体507

一、腺垂体509

(一)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作用510

(二)腺垂体分泌的调节512

二、神经垂体513

(一)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513

(二)催产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514

第三节甲状腺515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515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515

(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与释放517

(三)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与清除518

二、甲状腺激素(T3,T4)的生理作用519

(一)对组织代谢的作用519

(二)对生长与发育的作用519

(三)其它作用519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520

(一)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520

(二)下丘脑的调节作用521

(三)自身调节521

第四节甲状旁腺与甲状腺C细胞521

一、甲状旁腺521

(一)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521

(二)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调节522

二、甲状腺C细胞522

(一)降钙素的生理作用522

(二)降钙素的分泌调节522

第五节胰岛523

一、胰岛素523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523

(二)胰岛素的分泌调节524

二、胰高血糖素524

(一)胰高血糖素的作用524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524

第六节肾上腺525

一、肾上腺皮质525

(一)糖皮质激素526

(二)盐皮质激素528

二、肾上腺髓质529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529

(二)肾上腺髓质机能的调节530

第七节生殖531

一、男性生殖器官531

(一)睾丸的功能531

(二)睾丸活动的调节532

二、女性生殖器官532

(一)卵巢的功能532

(二)月经周期533

(三)胎盘的内分泌功能534

1989《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人体生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 1989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