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第10卷 清代后期》求取 ⇩

第一章 清代后期的政治和政治思想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1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2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9

三、太平天国运动13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20

一、求强与求富的努力20

二、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25

三、洋务运动的文明遗产30

第三节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31

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31

二、戊戌变法及其失败36

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42

第四节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灭亡47

一、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立47

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53

三、辛亥革命与清朝灭亡57

第五节 政治体制的变迁65

一、涉外机构的建立65

二、政治体制的改革70

第六节 风云激荡的政治思想界76

一、主张改革向前,反对复古守旧76

二、主张向西方学习,反对闭关锁国78

三、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工商业81

四、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共主或民主85

五、主张平等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91

六、反国内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和反国外殖民主义的爱国主义93

七、“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97

八、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99

第二章 清代后期的法律制度103

第一节 社会性质的变化在司法制度上的反映103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103

二、会审公解104

第二节 西方法律文化的输入与清末变法修律106

一、会通中西的修律宗旨106

二、固有法律体系的变化与立法的主要内容108

三、司法制度改革116

一、引进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并杂有封建礼教纲常的内容117

第三节 清末法制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地位117

二、维护地主买办的利益,确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118

三、严厉镇压革命运动和各种民主活动119

四、承认民营工业的合法性,推行通商惠工的政策119

第三章 清代后期的军事变革121

第一节 清代后期军队建设的新发展122

一、湘军的兴起122

二、太平军:旧式农民武装的顶峰125

三、淮军:军事近代化的初步尝试129

四、练军和防军:新技术与旧制度的矛盾载体131

五、新军:从新制度到新形象135

第二节 新式海军的建立144

一、三洋海军计划的制订144

二、江浙、闽、粤海军的兴衰146

三、北洋舰队及其基地建设153

四、甲午战争后的海军重建162

第三节 武器设备的更新换代163

一、陆军装备迈入火器时代163

二、海军的新式舰船装备171

第四节 战争艺术和军事工程技术的演进175

一、陆军战术的变化176

二、近代海战艺术的初步确立179

三、海防要塞工程技术与海口防御战术181

第五节 兵书与清代后期军事思潮184

一、丰富多彩的兵书184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185

三、“商战”与“兵战”相结合的国防思想188

四、塞防与海防的论争189

五、清末尚武主义思潮190

第四章 自然经济的分解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193

第一节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193

一、中外经济关系的新格局193

二、自然经济的分解197

三、商品经济发展198

四、资本的原始积累201

第二节 社会经济部门的新组合204

一、近代工矿业的兴起204

二、城乡手工业的改组210

三、农村经济的演变212

四、市场交易的扩大与商业资本的发展216

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220

第三节 近代经济的布局220

二、轮船与铁路的运行222

三、新式金融业的崛起227

四、近代城市的出现231

第四节 新的生产关系与经济观念235

一、资产阶级的形式及结构235

二、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238

三、近代经济思想的萌发242

四、清末资产阶级各派经济学说246

第五章 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251

第一节 传统农学向近代农学的转变251

一、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农学251

二、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254

三、《农学报》、《农学丛书》与近代农业科学的传播257

四、“务农会”和农事试验场的建立259

五、近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农机的改良263

第二节 工业技术265

一、军用工业技术265

二、造船技术268

三、冶金及开采技术272

四、铁路建造技术275

第六章 自然科学280

第一节 清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280

一、西学东渐的必然趋势280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价值选择283

三、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量传入及其途径284

四、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变化287

一、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孕育和诞生289

第二节 天文学289

二、中国近代天文学教育的起步295

三、太平天国的历法297

四、古观象台的厄运298

五、中国近代天文台的出现298

第三节 数学299

一、幂级数的研究与应用299

二、李善兰的尖锥术与垛积术302

三、变量数学的传入304

四、中西数学的交互发展306

五、数学教育与数学期刊308

一、姗姗来迟的牛顿学说309

第四节 物理学309

二、李善兰的贡献310

三、光学知识的传入311

四、新物理知识的传入312

五、近代物理学知识传入后的影响312

第五节 化学313

一、近代化学知识的零星传入313

二、徐寿与近代化学的系统传入314

三、近代化学教育315

四、最早的化学团体315

第六节 地理学和地质学316

一、外国地理广为编著316

二、边疆地理倍受重视318

三、外国地质地理学者纷至沓来319

四、中国地质科学的先驱322

五、中国地学会及其创办的《地学杂志》326

六、传统地理学及其发展变化330

第七节 在西医大量涌入背景下的中国医学331

一、西洋医学继续传入及其在华传播332

二、中医药学的继续发展334

三、中西医汇通思想及其学派338

四、清代宫廷医药339

五、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345

第八节 生物学346

一、生物学的教学346

二、生物学书刊的出版347

三、外人在华的生物调查349

第一节 教育危机的产生与加剧352

第七章 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近代教育的萌生352

一、清末教育固有的利弊及其影响353

二、清除旧学弊症的努力与措施357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变革观念360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教育危机的加剧361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创办及其影响362

一、在华传教士的早期办学活动362

二、教会学校的扩展与流动364

三、教会学校的宗旨与教学内容367

四、教会学校的类型及办学特色369

第三节 洋务教育的兴起及其衰败374

一、同文馆的创建与早期洋务教育374

二、洋务教育同旧学观念的冲突376

三、洋务教育的鼎盛及其内容378

四、洋务教育的衰落与终结381

第四节 改良派的教育主张及其措施383

一、改良派对旧教育的剖析与批判383

二、改良派与洋务派的教育观点的分歧386

三、改良主义教育的实施及其后果389

第五节 留学教育的开拓与发展397

一、容闳与中国早期的留学教育397

二、留日教育热潮的出现及其根源401

三、庚子赔款与留学教育体制的形成404

第六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制的创建415

一、科举制度由改良到废除的步骤415

二、壬寅、癸卯学制的制订与颁定416

三、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确立420

四、新学制下的学校教育状况421

第八章 近代思潮中的学术思想427

第一节 近代维新思想的前驱--魏源427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428

二、朴素辩证的变易观和矛盾观429

三、“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知行观429

四、“知耻振邦”和“利国利民”说430

第二节 早期的维新思想学派431

一、冯桂芬、薛福成、马建忠的维新思想432

二、郑观应、何启的维新思想434

第三节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维新学派435

一、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436

二、谭嗣同的《仁学》442

三、严复传播的西学及其近代启蒙思想446

四、梁启超的哲学观和《新民说》的进步伦理观451

第四节 章太炎的早期学术思想454

一、以近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自然观和无神论454

二、“受”“想”“思”的反映论456

三、独特的宗教哲学458

四、“革命道德”论与“俱分进化”论459

五、进步的学术史观460

第五节 孙中山的早期学术思想461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462

二、“知难行易”论464

三、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改造466

第九章 语言文字学469

第一节 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新成就469

第二节 章太炎对传统“小学”的总结和中国语言文字学学科的确立471

第三节 古文字学的发展473

第四节 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475

第十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477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477

一、传统史学的延续477

二、近代史学的萌生481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484

一、张穆的《蒙古游牧记》484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488

三、姚莹的《康輶纪行》490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492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492

二、王韬的多种撰述496

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501

第四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505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的提出505

二、章太炎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510

第十一章 新闻、出版与图书馆事业517

第一节 近代出版事业的勃兴517

一、地方官书局的兴起517

二、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译书业521

三、夺路而出的私营印书馆524

四、萌芽状态中的出版法规526

五、近代印刷术革命及书籍形式的变革527

第二节 近代报刊的出现与发展529

一、西方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529

二、改良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报刊533

三、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派报刊537

四、清代后期报刊技术和业务的发展541

第三节 传统藏书楼的衰落与近代图书的建立542

一、晚清藏书家的兴衰542

二、古越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的兴起545

三、近代目录学的特点547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552

第一节 满族和东北各民族文明的发展553

一、清代后期的关内满族553

二、民族迁徙与东北的开发554

三、抗击侵略,捍卫边疆557

四、民族融合与发展559

五、东北各族文明的进步561

一、蒙古族564

第二节 蒙古和西藏564

二、藏族569

第三节 清代后期西北地区的各民族577

一、西北回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577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贸易580

三、西北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582

四、边疆危机中的新疆各族人民583

五、新疆建省586

六、新疆各族人民在文学上的成就588

第四节 南方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589

一、南方各族多种社会形态的共存589

二、浴血奋战保卫疆土592

三、清后期的腐朽统治和南方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597

四、独特的民族文化600

第十三章 社会生活与风俗文化610

第一节 服饰文化与衣著风尚610

一、帝后文武官员的服饰仪礼与变革611

二、民人服饰与衣著的多元化614

三、太平天国的服饰及其特点618

四、中西服饰文明的撞击与交织619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620

一、帝后与王公贵族的饮食习尚621

二、地方及民间年节饮食风仪623

三、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汇626

第三节 行止与舟车文化627

一、帝后车舆与行止规制的交通628

二、王公贵胄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特点629

三、民人行旅习尚与时代特色631

第四节 婚姻丧葬制度与仪礼规范632

一、帝王贵族的婚丧仪礼制度633

二、民间的婚丧风仪与趋变倾向635

第五节 娱乐文化生活638

一、官中帝后与贵族娱乐活动的流变638

二、民间的各种游艺娱乐641

第十四章 宗教649

第一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晚景649

一、国家宗教祀典的若干变动649

二、祭孔的升格和孔府的祭事650

三、民间祭天祭祖及其他宗教风俗652

四、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终结与流延654

一、清代后期佛教发展大势655

第二节 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655

二、佛教宗派的苟延656

三、居士成为佛学的主流660

四、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662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延续664

一、道光以后正一道天师状况664

二、晚清之全真道665

三、道教文化继续向社会扩散668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厄运和搏进670

一、穆斯林起义与清廷的高压政策671

二、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的流变672

三、伊斯兰经学与汉文译著的成就673

一、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作用675

第五节 近代社会矛盾漩涡中的基督教675

二、基督教各派在华传布676

三、基督教与太平天国678

四、风起云涌的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680

五、教会对西方文化的传播682

第六节 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683

一、八卦教的后期演变及其与农民运动的关系683

二、天地会、哥老会与太平军、辛亥革命684

三、义和团运动与民间宗教信仰685

四、真空教、斋教、一贯道687

第十五章 古典文学的末流和近代文学的兴起690

第一节 诗文词的蜕变690

一、伟大的先行者龚自珍691

二、传统诗歌的演变和“诗界革命”693

三、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和“新文体”697

四、常州词派及其他698

第二节 小说的革新700

一、古典小说的遗响700

二、近代小说的崛起702

三、李宝嘉和吴沃尧704

四、刘鹗和曾朴705

五、陈天华和黄小配707

第三节 戏剧文学的纷杂707

一、传奇和杂剧的余波708

二、戏曲改良运动708

三、京剧和其他地方戏剧本709

四、话剧的萌芽710

第十六章 音乐712

第一节 传统音乐概况713

一、反映人民生活和民主革命的新民歌713

二、说唱音乐简况719

三、民族器乐艺术的成就720

第二节 西乐东渐722

一、西洋音乐的初步输入722

二、早期的中国军乐队723

第三节 学堂乐歌活动725

一、学堂乐歌活动的兴起725

二、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形式727

三、著名的学堂乐歌音乐家732

一、对封建主义音乐的批判737

第四节 新的音乐思想737

二、向西方音乐学习的思想738

三、关于新音乐的理论739

四、关于中西音乐比较的理论740

第十七章 舞蹈741

第一节 西洋舞蹈的传入及中国近代舞蹈的萌芽741

一、最早见识和最早学习西洋舞蹈的中国人741

二、西洋舞蹈的传入及交际舞的兴起743

三、学校舞蹈教育的开展及西洋舞蹈在中国学生中的传播746

四、西洋舞蹈传入对中国近代舞蹈的影响747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中的民间舞蹈749

一、对民间舞的重视及利用749

二、促进民间舞的发展和传播750

第三节 早期无声电影对戏曲舞蹈的弘扬及促进751

第十八章 京剧及晚清戏曲改良753

第一节 京剧的形成与兴盛754

一、京剧的形成754

二、京剧的兴盛758

第二节 戏曲改良活动763

第十九章 美术769

第一节 嘉道画坛的复杂格局与潜变770

二、“黄奚汤藏”的山水画770

二、京江画派772

三、仕女画与“改派”、“费派”772

一、口岸的开放与海上画派的兴起774

第二节 海上画派774

二、前期“海上画派”775

三、后期“海上画派”巨擘吴昌硕779

第三节 岭南画派的发端781

一、“二苏”的艺术782

二、“二居”的花鸟画783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美术783

一、太平天国的壁画与年画783

二、主要画家784

第五节 石印版画技术的传入与石印画报的出现784

一、《点石斋画报》及其它画报785

二、吴友如786

第六节 年画的发展与兴盛788

一、杨柳青年画788

三、杨家埠年画790

二、苏州桃花坞年画790

第七节 新兴的美术教育791

一、清末的美术系科与美术院校的设立791

二、中国早期的美术留学生和西画家792

第八节 书法篆刻793

一、碑学大兴793

二、篆刻的发展795

第九节 书画史论的著述和资料编纂797

一、书画论著797

二、资料编纂797

第二十章 传统体育的延续发展与西方体育的传入799

第一节 传统体育的发展变化799

一、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农民战争中的武术活动799

二、民间武术社团活动、著名武术家和武术门派的发展807

三、棋类活动的发展变化811

四、民间传统健身活动的延续发展813

第二节 西方体育的传入与发展817

一、洋务运动与西方兵操等的传入817

二、维新运动与西方体育思想的传播821

三、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开展的体育活动823

四、清末学校体育的初步实施825

五、体育师资的培训826

第三节 体育组织的建立与运动竞赛的开展829

一、清代后期的体育组织829

二、学校运动会与省市运动会830

三、清末举行的一届全运会831

二、足球运动833

第四节 各种运动项目的初步发展833

一、游泳运动833

三、篮球与排球运动834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体育834

一、创办训练革命武装力量的体育学校834

二、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有关的体育团体835

第二十一章 海外华人和中华文明的传播837

第一节 清代后期东南亚华侨社会838

一、西方殖民统治下的海外华人838

二、兰芳公司和西加里曼丹华侨社会840

三、19世纪东南亚契约华工841

第二节 在美洲的中国侨民843

一、拉丁美洲契约华工843

二、华人和美国西部的开发845

第三节 在非洲的中国侨民847

一、西印度洋诸岛的华人社会847

二、华工和南非的经济开发848

第四节 海外华人对马来亚的贡献850

一、锡矿的开采850

二、橡胶的种植851

三、华人文化的影响852

第五节 中华文明和东南亚各国853

一、印度支那三国的华人社会853

二、水乳交融的中泰文化855

三、缅甸的华裔和华工857

四、菲律宾华人文化859

五、印度尼西亚的中华文化860

1994《中华文明史 第10卷 清代后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祖武,齐吉祥,巩俊侠,吕涛,乔卫平,李文珊,李自修;李建渝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明史  第7卷  元代(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7卷 元代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清代前期(第九卷)(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清代前期(第九卷)
1994
中华文明史——清代后期(第十卷)(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清代后期(第十卷)
1994
中华文明史  第八卷  明代(199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八卷 明代
1994年06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明清近代(1996.05 PDF版)
中国文学史 明清近代
1996.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1989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989年10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史画卷——明代卷(1996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史画卷——明代卷
1996年06月第1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史画卷——清代卷(1996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史画卷——清代卷
1996年06月第1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文明史  第七卷  元代(199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七卷 元代
1994年06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军事通史  第17卷  清代后期军事史  下(1998 PDF版)
中国军事通史 第17卷 清代后期军事史 下
1998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华夏之路  第4卷  元代、明代、清代(1997 PDF版)
华夏之路 第4卷 元代、明代、清代
1997 朝华出版社
新中华  第14卷  第10期(1951 PDF版)
新中华 第14卷 第10期
1951
明清文学史  明代卷(1991 PDF版)
明清文学史 明代卷
1991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5卷  隋唐五代(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5卷 隋唐五代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指南(1991 PDF版)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指南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