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求取 ⇩

第一章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其兴衰1

第一节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1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

二、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6

三、秦末农民大起义8

第二节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2

一、汉初国策和“文景之治”12

二、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发展巩固和专制集权的加强16

三、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21

第三节从统一走向分裂26

一、“光武中兴”与明、章之治26

二、东汉王朝的长期动荡不安30

三、黄巾大起义34

第四节政治制度的沿革与措置37

一、皇帝制度37

二、中央行政制度41

三、地方行政制度48

四、选举和考核制度51

五、监察制度53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55

一、李斯强调统一、坚持改革的政治思想56

二、汉初“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57

三、陆贾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治国思想59

四、贾谊的“取与守不同术”和民本思想61

五、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和三纲五常说64

六、晁错的削藩思想和桑弘羊的盐铁官营论66

七、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神学、“阀阅”特权、政治腐化的批判思想68

第二章全国性多民族统一的形成71

第一节 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71

第二节少数民族的发展72

一、匈奴族72

二、乌桓、鲜卑族77

三、蛮、越各族80

四、西南夷各族83

五、氐、羌及西域各族86

第三节汉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90

一、同北方各族的关系91

二、同南方各族的关系95

三、同西方各族的关系96

第三章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法律制度99

第一节秦代法制99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法律形式99

二、秦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01

三、秦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08

第二节汉代的立法109

一、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109

二、立法活动110

三、法律形式113

第三节汉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15

一、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115

二、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117

三、严惩破坏统治秩序的“贼盗”罪118

四、维护封建等级特权120

五、巩固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122

第四节汉代的刑罚制度124

一、西汉前期的刑制改革124

二、汉代的刑罚种类125

三、刑法原则的发展128

第五节司法审判制度131

一、秦汉司法机构131

二、诉讼制度132

三、儒家思想对汉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影响134

第四章封建军事文明的奠基137

第一节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军事体制137

一、军队的统御制度和基本结构137

二、郡县征兵制141

三、战时兵员补充方式与募兵制143

四、战时部队编制与军队兵种构成145

五、东汉时期军事体制的变化150

六、军功爵制153

第二节周边形势与秦汉帝国的国防155

一、游牧民族的军事文明155

二、秦汉帝国的国防战略演变157

三、徙民实边、马政与屯田160

四、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163

第三节钢铁兵器与汉军的装备168

一、统一的兵器制作与贮存制度168

二、钢铁兵器占据战争舞台170

三、汉代军队装备171

第四节战争样式与战争艺术176

一、驾驭全局的战略指导艺术177

二、战役行动中的协同作战177

三、战术思想的发展179

四、骑兵集团战术179

五、军事后勤保障的新篇章180

第五节继往开来的汉代兵学182

一、汉代的兵书整理和分类工作182

二、《黄石公三略》184

三、《淮南子·兵略训》186

四、军事地理学的成就187

第五章传统经济形态的确立190

第一节经济区与经济演变状况190

一、经济区和物产分布190

二、经济的盛衰消长193

第二节农业195

一、耕地面积和人口状况195

二、农业生产力200

三、作物种植和粮食产量201

四、其它农业部门203

五、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206

第三节手工业和商业211

一、秦汉手工业的特征211

二、主要手工业部门213

三、交通线的开辟与交通制度220

四、商业都会·商人·商品贸易223

五、市场和物价管理225

六、与周边民族的贸易226

七、货币227

八、货币购买力232

第四节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234

一、赋役与财政234

二、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235

三、本末思想240

四、抑奢政策与消费观念244

五、货币思想246

第六章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中的发明和应用249

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249

一、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249

二、具有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254

三、耕作技术及代田、区田法257

四、大田作物的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260

五、园艺和人工造林的发展263

六、蚕桑、畜牧兽医和人工养鱼265

七、粮食储藏和农产品加工技术268

八、《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270

第二节冶金技术的蓬勃发展271

一、冶炼技术272

二、铸造技术276

三、热处理技术278

四、表面加工处理技术279

第三节制陶技术的发展和瓷器的出现280

一、铅釉陶的发明280

二、原始瓷的复出281

三、瓷器的出现282

四、陶瓷窑构筑和烧造技术284

第四节纺织技术286

一、原料加工技术286

二、缫纺技术287

三、织造技术289

四、染印技术292

第五节机械技术293

一、水力机械的发明和发展293

二、风帆的发明294

三、齿轮传动的发明和发展295

四、链式传动机械295

五、几种人力的绳索,拉杆传动机械296

六、其他机械的发明和发展296

第六节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299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299

二、西汉时期的造纸技术300

三、东汉造纸技术的发展和蔡伦的杰出贡献302

第七节髹漆技术303

一、汉代漆器出土的一般情况304

二、汉代漆器制作技术305

三、装饰技术306

第七章自然科学、医学和建筑术的进步309

第一节自然科学309

一、天文学309

二、数学323

三、地学334

四、其他自然科学知识342

第二节临证医学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346

一、《难经》对医学理论的阐发346

二、现存最早的病案——淳于意“诊籍”349

三、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350

四、出土医书的临证医学成就354

五、《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357

六、华佗与医疗技术的进步361

七、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363

第三节秦汉建筑365

一、都城建设366

二、宫殿苑囿368

三、住宅和寺衙372

四、礼制建筑376

五、陵墓377

六、栈道和桥梁384

七、秦汉长城385

八、建筑技术和材料386

第八章强化一统的文教政策及其体制391

第一节 强化一统的秦代文教政策391

第二节教育政策与观念的儒学化393

一、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393

二、汉代教育思想的儒学化394

第三节汉代的官方教育和察举制度397

一、中央政府的教育活动397

二、地方政府的教育活动399

三、宫廷贵族教育401

四、汉代的察举制度与教育403

第四节汉代的民间教育405

一、私家学术传授405

二、蒙学与蒙养教材407

三、家庭教育408

第九章文字语言的深入研究与图书分类学的出现412

第一节文字的演变与研究412

一、文字的发展演变412

二、文字研究的逐步深入416

第二节语言研究与词语纂集423

一、以注释为主要形式的训诂工作424

二、以《尔雅》为代表的词义分类与比较研究425

三、以《方言》为代表的方言词汇研究427

四、以《释名》为代表的词源研究429

第三节秦汉图书文化432

一、简书与帛书432

二、《别录》、《七略》与《汉书·艺文志》435

三、传注与石经438

第十章“正史”的创建441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441

第二节《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444

一、司马迁撰《史记》444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446

三、“其言秦汉,详矣!”449

四、历史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451

第三节《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455

一、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455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457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460

第四节史学的多方面成就和《汉纪》的继出462

一、史学的多方面成就462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465

第十一章儒学的独尊与经今古文之争468

第一节 秦代法家思想与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结合468

第二节西汉的黄老思想与儒学统治地位的确定470

一、汉初的学术趋向与黄老之学470

二、《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473

三、《淮南子》的学术思想476

四、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480

五、司马迁的学术思想487

第三节经今古文之争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489

一、经学的神学化和汉代经今古文之争489

二、对谶纬神学的抨击和王充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495

三、东汉末的社会批判思潮500

第十二章宗法宗教的法典化与佛、道的初兴507

第一节 概述507

第二节秦王朝的宗教信仰508

一、秦的宗教祭祀508

二、秦朝的官方宗教信仰508

三、秦始皇的方仙崇拜509

第三节汉代的国家宗教510

一、五帝和太一神崇拜510

二、国家宗教典制的修建与《三礼》中的宗教理论511

三、阴阳灾异说与谶纬的流行514

四、《白虎通》与宗法性宗教的法典化516

第四节道教的孕育与产生517

一、道教的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517

二、《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520

三、太平道与五斗米道522

第五节佛教的传入与初兴526

一、佛教的始传与流行526

二、佛经的传译528

三、《理惑论》与三教争论的肇始529

第十三章乐府民歌、散文的艺术成就与汉赋、文人五言诗的形成533

第一节 秦汉文学演变的概况533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论说散文536

一、西汉前期的论说散文536

二、西汉中期的论说散文538

三、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540

四、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541

五、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542

第三节雄视百代的历史散文543

一、《史记》的文学成就543

二、《汉书》的写作特点547

三、其它史传散文548

第四节一代文学的代表——汉赋549

一、汉赋的形成549

二、散体大赋的兴盛550

三、抒情小赋551

第五节别开生面的乐府民歌553

一、乐府和乐府诗553

二、乐府民歌的内容553

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554

四、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556

第六节新兴的文人五言诗557

一、文人五言诗的出现557

二、汉末文人五言诗557

第十四章恢宏拓展的音乐艺术561

第一节 乐府机构的发展和俗乐的兴盛561

第二节 相和歌和鼓吹乐566

第三节 琴的艺术和琴家桓谭、蔡邕571

第四节 《史记》中的《乐书》、《律书》及其创始意义574

第五节 汉代乐律学成就和律学家京房576

第十五章舞蹈艺术的新阶段580

第一节丰富多采的秦汉舞蹈580

一、俗乐舞的兴盛580

二、雅乐舞的创新591

三、西域及四方乐舞的内传593

第二节女乐——舞伎的艺术活动600

一、宫廷豪门重女乐600

二、著名舞人的身世与技艺602

第三节表演性舞蹈的新成就605

一、技艺情意相得益彰606

二、折腰长袖风采纷呈607

三、多种手段众星托月609

第四节 百戏演出的盛况与戏剧的雏型611

第十六章雄宏而洒脱的美术风格615

第一节秦汉美术的时代风貌615

一、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615

二、受丧仪制约的艺术品617

三、实用与美的结合618

四、百川归海621

第二节雕塑艺术622

一、纪念碑性巨石群雕622

二、统一与暴政的见证625

三、军阵森严到庄园情趣627

第三节绘画艺术630

一、咸阳宫遗珍630

二、恶以诫世,善以示后631

三、升仙幻想曲632

四、卤簿威仪636

五、漆画新貌638

第四节画像石和画像砖640

一、雕刻出来的“画”640

二、画像砖的轨迹642

三、生活的画卷645

第五节工艺美术647

一、镜鉴之光647

二、玉洁冰清648

三、举案齐眉649

第十七章养生健体活动内容的丰富与深化651

第一节 秦代体育与养生导引术的发展651

第二节 汉代的蹴鞠活动653

第三节养生思想及导引术的发展656

一、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656

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却谷食气篇》与《导引图》659

三、华佗的养生思想与五禽戏的产生662

第四节汉代武术的发展变化662

一、汉匈战争与武术的发展变化662

二、匈奴、鸟桓、鲜卑人的尚武活动663

三、汉军中的射艺与剑术、刀术664

四、手搏与角力668

五、武术的表演活动669

第五节 汉代“角抵戏”中的体育活动669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博戏674

第七节 投壶、弹棋和围棋活动676

第十八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678

第一节 秦汉风俗文化概述678

第二节节日习俗679

一、除夕与元旦679

二、元宵节681

三、上巳节682

四、寒食节、清明节682

五、端午节683

六、七夕685

七、重阳节686

八、秦汉节俗的特点687

第三节祭祀、丧葬、冠礼、祝寿礼俗689

一、祭祀礼俗689

二、丧葬礼俗692

三、冠礼、祝寿礼俗695

第四节婚姻礼俗的法典化及观念696

一、婚姻制度696

二、婚姻习俗699

三、婚姻法规701

四、婚姻观与生育观704

第五节丰富精美的器具文化706

一、炊具的种类及功能707

二、饮食器具的种类及用途707

三、梳妆器具的种类及功能710

四、家具的用途及礼俗714

五、文具的种类及用途717

六、灯具的种类及形制719

第六节多元化饮食模式的定型721

一、饮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722

二、饮食结构的确立723

三、饮食习俗与宴饮风情726

四、饮食心态和价值取向728

第七节服饰礼俗的演变与风情730

一、常服制式的演变及其种类731

二、冠服制度的演变及其完备733

三、军服制式及其功能735

四、周边民族的服饰文化738

五、杂佩饰与梳妆发式739

六、服饰心态和价值取向741

第十九章开放的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744

第一节丝绸之路的畅通744

一、最早出国考察的张骞744

二、陆上丝绸之路746

三、海上丝绸之路748

第二节中国和大宛、康居750

一、汉代的西域750

二、文化的链环751

第三节中国和伊朗753

一、汉代的安息753

二、各显其长的中伊技艺755

第四节中国和罗马757

一、汉代的大秦757

二、罗马世界和中国文化759

第五节中国和印度760

一、汉代的月氏、天竺760

二、中印工艺交流和佛教东传762

第六节秦汉和朝鲜、越南的文化关系764

一、秦汉与朝鲜的文化联系764

二、秦汉与越南的文化联系766

第七节秦汉和日本的文化关系767

一、徐福东渡767

二、弥生文化与中国移民768

1992《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唐赞功等撰 1992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史画卷  秦汉卷(1996 PDF版)
中华史画卷 秦汉卷
1996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文明史  第八卷  明代(199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八卷 明代
1994年06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1989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989年10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史画卷——秦汉卷(1996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史画卷——秦汉卷
1996年06月第1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文明史  第七卷  元代(199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七卷 元代
1994年06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野史  明朝卷  3( PDF版)
中华野史 明朝卷 3
济南:泰山出版社
中华文学史  上  先秦、两汉部分( PDF版)
中华文学史 上 先秦、两汉部分
中国全史  第6卷  中国秦汉文学史(1994 PDF版)
中国全史 第6卷 中国秦汉文学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纲  第2卷  秦汉史(1947 PDF版)
中国史纲 第2卷 秦汉史
1947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画说中国历史  第3册  秦  汉(1992 PDF版)
画说中国历史 第3册 秦 汉
1992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陕西通史  3  秦汉卷(1997 PDF版)
陕西通史 3 秦汉卷
1997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指南(1991 PDF版)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指南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7卷  元代(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7卷 元代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2卷  先秦(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2卷 先秦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