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其兴衰1

第一节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1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

二、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6

三、秦末农民大起义8

第二节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1

一、汉初国策和“文景之治”11

二、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发展巩固和专制集权的加强15

三、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20

一、“光武中兴”与明、章之治24

第三节从统一走向分裂24

二、东汉王朝的长期动荡不安28

三、黄巾大起义32

第四节政治制度的沿革与措置34

一、皇帝制度35

二、中央行政制度39

三、地方行政制度45

四、选举和考核制度48

五、监察制度50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52

一、李斯强调统一、坚持改革的政治思想53

二、汉初“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54

三、陆贾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治国思想55

四、贾谊的“取与守不同术”和民本思想57

五、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和三纲五常说60

六、晁错的削藩思想和桑弘羊的盐铁官营论62

七、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神学、“阀阅”特权、政治腐化的批判思想64

第二章全国性多民族统一的形成67

第一节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67

第二节少数民族的发展67

一、匈奴族68

二、乌桓、鲜卑族73

三、蛮、越各族76

四、西南夷各族78

五、氐、羌及西域各族81

第三节汉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85

一、同北方各族的关系85

二、同南方各族的关系90

三、同西方各族的关系91

第三章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法律制度93

第一节秦代法制93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法律形式93

二、秦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95

三、秦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01

第二节汉代的立法103

一、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103

二、立法活动104

三、法律形式106

第三节汉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08

一、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108

二、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110

三、严惩破坏统治秩序的“贼盗”罪111

四、维护封建等级特权113

五、巩固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115

第四节汉代的刑罚制度116

一、西汉前期的刑制改革116

二、汉代的刑罚种类118

三、刑法原则的发展121

一、秦汉司法机构123

第五节司法审判制度123

二、诉讼制度124

三、儒家思想对汉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影响126

第四章封建军事文明的奠基129

第一节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军事体制129

一、军队的统御制度和基本结构129

二、郡县征兵制133

三、战时兵员补充方式与募兵制135

四、战时部队编制与军队兵种构成136

五、东汉时期军事体制的变化141

六、军功爵制144

第二节周边形势与秦汉帝国的国防146

一、游牧民族的军事文明146

二、秦汉帝国的国防战略演变148

三、徙民实边、马政与屯田151

四、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154

第三节钢铁兵器与汉军的装备158

一、统一的兵器制作与贮存制度158

二、钢铁兵器占据战争舞台160

三、汉代军队装备161

第四节战争样式与战争艺术166

一、驾驭全局的战略指导艺术166

二、战役行动中的协同作战167

三、战术思想的发展168

四、骑兵集团战术169

五、军事后勤保障的新篇章170

第五节继往开来的汉代兵学172

一、汉代的兵书整理和分类工作172

二、《黄石公三略》173

三、《淮南子·兵略训》175

四、军事地理学的成就176

第五章传统经济形态的确立179

第一节经济区与经济演变状况179

一、经济区和物产分布179

二、经济的盛衰消长182

第二节农业183

一、耕地面积和人口状况183

二、农业生产力189

三、作物种植和粮食产量190

四、其它农业部门191

五、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194

第三节手工业和商业199

一、秦汉手工业的特征199

二、主要手工业部门201

三、交通线的开辟与交通制度208

四、商业都会·商人·商品贸易210

五、市场和物价管理212

六、与周边民族的贸易214

七、货币215

八、货币购买力219

一、赋役与财政221

第四节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221

二、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223

三、本末思想227

四、抑奢政策与消费观念231

五、货币思想233

第六章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中的发明和应用236

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236

一、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236

二、具有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240

三、耕作技术及代田、区田法244

四、大田作物的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247

五、园艺和人工造林的发展250

六、蚕桑、畜牧兽医和人工养鱼252

七、粮食储藏和农产品加工技术254

八、《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256

第二节冶金技术的蓬勃发展257

一、冶炼技术258

二、铸造技术262

三、热处理技术263

四、表面加工处理技术265

第三节制陶技术的发展和瓷器的出现266

一、铅釉陶的发明266

二、原始瓷的复出267

三、瓷器的出现268

四、陶瓷窑构筑和烧造技术269

第四节纺织技术271

一、原料加工技术271

二、缫纺技术272

三、织造技术274

四、染印技术277

第五节机械技术278

一、水力机械的发明和发展278

二、风帆的发明279

三、齿轮传动的发明和发展280

四、链式传动机械280

五、几种人力的绳索,拉杆传动机械280

六、其他机械的发明和发展281

第六节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283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284

二、西汉时期的造纸技术285

三、东汉造纸技术的发展和蔡伦的杰出贡献287

第七节髹漆技术288

一、汉代漆器出土的一般情况288

二、汉代漆器制作技术289

三、装饰技术291

第七章 自然科学、医学和建筑术的进步294

第一节自然科学294

一、天文学294

二、数学307

三、地学318

四、其他自然科学知识326

第二节临证医学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330

一、《难经》对医学理论的阐发330

二、现存最早的病案——淳于意“诊籍”332

三、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333

四、出土医书的临证医学成就337

五、《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340

六、华佗与医疗技术的进步344

七、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345

第三节秦汉建筑348

一、都城建设348

二、宫殿苑囿352

三、住宅和寺衙354

四、礼制建筑358

五、陵墓359

六、栈道和桥梁366

七、秦汉长城367

八、建筑技术和材料368

第八章强化一统的文教政策及其体制373

第一节强化一统的秦代文教政策373

第二节教育政策与观念的儒学化374

一、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374

二、汉代教育思想的儒学化376

一、中央政府的教育活动378

第三节汉代的官方教育和察举制度378

二、地方政府的教育活动381

三、宫廷贵族教育382

四、汉代的察举制度与教育384

第四节汉代的民间教育386

一、私家学术传授386

二、蒙学与蒙养教材388

三、家庭教育389

第九章文字语言的深入研究与图书分类学的出现392

第一节文字的演变与研究392

一、文字的发展演变392

二、文字研究的逐步深入396

第二节语言研究与词语纂集402

一、以注释为主要形式的训诂工作403

二、以《尔雅》为代表的词义分类与比较研究404

三、以《方言》为代表的方言词汇研究406

四、以《释名》为代表的词源研究408

第三节秦汉图书文化411

一、简书与帛书411

二、《别录》、《七略》与《汉书·艺文志》414

三、传注与石经416

第十章 “正史”的创建419

第一节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419

一、司马迁撰《史记》422

第二节 《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422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424

三、“其言秦汉,详矣!”427

四、历史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428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432

一、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432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434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436

第四节史学的多方面成就和《汉纪》的继出439

一、史学的多方面成就439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441

第一节秦代法家思想与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结合444

第十一章儒学的独尊与经今古文之争444

第二节西汉的黄老思想与儒学统治地位的确定446

一、汉初的学术趋向与黄老后学446

二、《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449

三、《淮南子》的学术思想452

四、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455

五、司马迁的学术思想462

第三节经今古文之争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464

一、经学的神学化和汉代经今古文之争464

二、对谶纬神学的抨击和王充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470

三、东汉末的社会批判思潮474

第一节概述481

第十二章宗法宗教的法典化与佛、道的初兴481

第二节秦王朝的宗教信仰482

一、秦的宗教祭祀482

二、秦朝的官方宗教信仰482

三、秦始皇的方仙崇拜483

第三节汉代的国家宗教484

一、五帝和太一神崇拜484

二、国家宗教典制的修建与《三礼》中的宗教理论485

三、阴阳灾异说与谶纬的流行487

四、《白虎通》与宗法性宗教的法典化490

第四节道教的孕育与产生491

一、道教的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491

二、《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493

三、太平道与五斗米道495

第五节佛教的传入与初兴499

一、佛教的始传与流行499

二、佛经的传译500

三、《理惑论》与三教争论的肇始502

第十三章乐府民歌、散文的艺术成就与汉赋、文人五言诗的形成505

第一节秦汉文学演变的概况505

第二节丰富多采的论说散文508

一、西汉前期的论说散文508

二、西汉中期的论说散文510

三、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512

五、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513

四、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513

第三节雄视百代的历史散文514

一、《史记》的文学成就515

二、《汉书》的写作特点518

三、其它史传散文519

第四节一代文学的代表——汉赋520

一、汉赋的形成520

二、散体大赋的兴盛521

三、抒情小赋522

第五节别开生面的乐府民歌523

一、乐府和乐府诗523

二、乐府民歌的内容524

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525

四、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526

第六节新兴的文人五言诗527

一、文人五言诗的出现527

二、汉末文人五言诗528

第十四章恢宏拓展的音乐艺术531

第一节乐府机构的发展和俗乐的兴盛531

第二节相和歌和鼓吹乐535

第三节琴的艺术和琴家桓谭、蔡邕540

第四节 《史记》中的《乐书》、《律书》及其创始意义543

第五节汉代乐律学成就和律学家京房545

一、俗乐舞的兴盛548

第一节丰富多采的秦汉舞蹈548

第十五章舞蹈艺术的新阶段548

二、雅乐舞的创新558

三、西域及四方乐舞的内传560

第二节女乐——舞伎的艺术活动567

一、宫廷豪门重女乐567

二、著名舞人的身世与技艺569

第三节表演性舞蹈的新成就572

一、技艺情意、相得益彰572

二、折腰长袖风采纷呈574

三、多种手段众星托月576

第四节百戏演出的盛况与戏剧的雏型577

第一节秦汉美术的时代风貌582

一、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582

第十六章雄宏而洒脱的美术风格582

二、受丧仪制约的艺术品584

三、实用与美的结合585

四、百川归海588

第二节雕塑艺术589

一、纪念碑性巨石群雕589

二、统一与暴政的见证591

三、军阵森严到庄园情趣593

第三节绘画艺术596

一、咸阳宫遗珍596

二、恶以诫世,善以示后597

三、升仙幻想曲599

四、卤簿威仪602

五、漆画新貌604

第四节画像石和画像砖606

一、雕刻出来的“画”606

二、画像砖的轨迹608

三、生活的画卷610

第五节工艺美术613

一、镜鉴之光613

二、玉洁冰清614

三、举案齐眉615

第十七章养生健体活动内容的丰富与深化617

第一节秦代体育与养生导引术的发展617

第二节汉代的蹴鞠活动619

第三节养生思想及导引术的发展622

一、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622

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却谷食气篇》与《导引图》625

三、华佗的养生思想与五禽戏的产生627

第四节汉代武术的发展变化628

一、汉匈战争与武术的发展变化628

二、匈奴、鸟桓、鲜卑人的尚武活动629

三、汉军中的射艺与剑术、刀术630

四、手搏与角力633

五、武术的表演活动634

第五节汉代“角抵戏”中的体育活动635

第六节秦汉时期的博戏640

第七节投壶、弹棋和围棋活动641

第十八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643

第一节秦汉风俗文化概述643

第二节节日习俗644

一、除夕与元旦644

二、元宵节646

三、上巳节647

四、寒食节、清明节647

五、端午节648

六、七夕650

七、重阳节651

八、秦汉节俗的特点651

一、祭祀礼俗653

第三节祭祀、丧葬、冠礼、祝寿礼俗653

二、丧葬礼俗656

三、冠礼、祝寿礼俗659

第四节婚姻礼俗的法典化及观念660

一、婚姻制度660

二、婚姻习俗662

三、婚姻法规665

四、婚姻观与生育观667

第五节丰富精美的器具文化669

一、炊具的种类及功能670

二、饮食器具的种类及用途671

三、梳妆器具的种类及功能673

四、家具的用途及礼俗677

五、文具的种类及用途680

六、灯具的种类及形制682

第六节多元化饮食模式的定型684

一、饮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685

二、饮食结构的确立686

三、饮食习俗与宴饮风情688

四、饮食心态和价值取向691

第七节服饰礼俗的演变与风情692

一、常服制式的演变及其种类693

二、冠服制度的演变及其完备695

三、军服制式及其功能697

四、周边民族的服饰文化699

五、杂佩饰与梳妆发式701

六、服饰心态和价值取向703

第十九章开放的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706

第一节丝绸之路的畅通706

一、最早出国考察的张骞706

二、陆上丝绸之路707

三、海上丝绸之路709

第二节 中国和大宛、康居712

一、汉代的西域712

二、文化的链环713

第三节 中国和伊朗715

一、汉代的安息715

二、各显其长的中伊技艺716

第四节中国和罗马718

一、汉代的大秦718

二、罗马世界和中国文化720

第五节中国和印度722

一、汉代的月氏、天竺722

二、中印工艺交流和佛教东传723

第六节秦汉和朝鲜、越南的文化关系725

一、秦汉与朝鲜的文化联系725

二、秦汉与越南的文化联系727

第七节秦汉和日本的文化关系728

一、徐福东渡728

二、弥生文化与中国移民728

1994《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祖武,齐吉祥,巩俊侠,吕涛,乔卫平,李文珊,李自修,李建渝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史画卷  秦汉卷(1996 PDF版)
中华史画卷 秦汉卷
1996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文明史  第八卷  明代(199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八卷 明代
1994年06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1989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989年10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史画卷——秦汉卷(1996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史画卷——秦汉卷
1996年06月第1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文明史  第七卷  元代(199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七卷 元代
1994年06月第1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野史  明朝卷  3( PDF版)
中华野史 明朝卷 3
济南:泰山出版社
中华文学史  上  先秦、两汉部分( PDF版)
中华文学史 上 先秦、两汉部分
中国全史  第6卷  中国秦汉文学史(1994 PDF版)
中国全史 第6卷 中国秦汉文学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纲  第2卷  秦汉史(1947 PDF版)
中国史纲 第2卷 秦汉史
1947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画说中国历史  第3册  秦  汉(1992 PDF版)
画说中国历史 第3册 秦 汉
1992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陕西通史  3  秦汉卷(1997 PDF版)
陕西通史 3 秦汉卷
1997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指南(1991 PDF版)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指南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7卷  元代(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7卷 元代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2卷  先秦(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2卷 先秦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3卷 秦汉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