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志》求取 ⇩

概述3

大事记11

第一卷建置41

第一章 建置沿革41

第二章 行政区划47

第三章 乡镇概况53

第二卷自然地理65

第一章 地质 地貌65

第一节 地质65

第二节 地貌67

第一节 日照68

第二章 气候68

第二节 气温71

第三节 降水73

第四节 气压 风76

第五节 蒸发 湿度77

第六节 地温 冻土78

第七节 四季气候79

第八节 气候分区80

第九节 灾害性天气83

第三章 水文85

第一节 河流85

第二节 地下水89

第一节 植被93

第四章 植被 土壤93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94

第三节 土壤养分95

第五章 自然资源98

第一节 土地资源98

第二节 植物资源98

第三节 动物资源99

第四节 矿物资源100

第六章 自然灾害101

第一节 旱灾101

第三节 风灾102

第二节 霜冻102

第四节 雹灾103

第五节 水灾103

第六节 地震104

第三卷民族 人口107

第一章 民族107

第一节 古代民族107

第二节 当代民族108

第二章 人口111

第一节 历代人口111

第二节 人口密度112

第三节 人口与耕地113

第四节 人口变动114

第五节 人口结构115

第六节 人口普查122

第七节 计划生育124

第四卷农业131

第一章 历代农业发展简况131

第一节 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开发13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132

第二章 建国后的农业134

第一节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134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严重受挫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139

第三节 农业生产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6年)141

第四节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时期(1977~1990年)142

第三章 农作物149

第一节 粮食作物149

第二节 经济作物153

第三节 瓜菜155

第四节 庭院经济156

第四章 农技农艺157

第一节 耕作制度157

第二节 土壤改良158

第三节 肥料应用159

第四节 良种繁育159

第五节 植物保护160

第一节 农具162

第五章 农机具162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机作业163

第六章 农场 园艺场165

第一节 农场165

第二节 园艺场167

第七章 农业机构167

第一节 市农业事业单位167

第二节 省地驻张农业单位168

第一章 畜牧业发展简况171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畜牧业171

第五卷畜牧 渔业17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畜牧业17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的发展172

第二章 畜禽种类及繁育改良174

第一节 地方品种174

第二节 引进畜禽品种175

第三节 畜禽繁育改良178

第四节 野生动物饲养179

第三章 饲草饲料180

第一节 草原分布与面积180

第二节 草原利用与建设181

第四节 饲草加工183

第三节 饲草种植183

第四章 畜禽疫病与防治184

第一节 疫病种类及危害程度184

第五节 饲料资源184

第二节 主要防治措施187

第三节 兽医队伍189

第四节 动物检疫190

第五章 渔业生产191

第一节 渔业生产的发展191

第二节 渔业资源及引进品种192

第三节 繁殖及育种192

第六章 机构193

第一节 畜牧兽医机构193

第四节 疫病防治193

第五节 水库养鱼193

第二节 渔业机构194

第六卷林业198

第一章 林业资源概况198

第一节 林木分布199

第二节 林木树种199

第三节 果树品种200

第二节 防风固沙林201

第一节 天然林201

第四节 宜林地及分布201

第二章 林业生产201

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202

第四节 经济林202

第五节 义务植树203

第六节 种苗生产204

第三章 “三北”防护林建设204

第一节 规划204

第二节 实施情况205

第一节 国有林206

第二节 集体林206

第四章 林权206

第三节 个体林207

第四节 林业投资207

第五章 林木管护208

第一节 护林机构及队伍209

第二节 管护措施209

第三节 种苗检疫210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210

第五节 林木抚育211

第六章 生态保护211

第一节 植被保护211

第二节 野生动物及保护212

第一节 技术培训213

第三节 古树分布及保护213

第七章 林业科技213

第二节 技术推广214

第三节 林业机械215

第四节 品种引进215

第五节 科技队伍216

第八章 林业机构216

第一节 市林业机构216

第二节 省、地驻张林业单位218

第一章 水利建设222

第一节 建国前水利建设222

第七卷水利222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水利建设224

第二章 灌区建设232

第一节 大满河水、井水灌区233

第二节 盈科河水、井水灌区233

第三节 西干河水、井水灌区234

第四节 上三河水灌区235

第五节 甘浚河水灌区235

第六节 安阳水库调节灌区236

第七节 乌江河水、井水、泉水灌区236

第一节 管水组织237

第二节 工程管理237

第三章 水利管理237

第三节 灌溉管理238

第四节 经营管理240

第四章 水利机构242

第一节 市属水利单位242

第二节 省、地驻张水利单位243

第三节 水利学会和科研244

第八卷乡镇企业247

第一章 发展概况247

第二章 行业与产品251

第一节 行业251

第二节 产品256

第三章 企业管理258

第一节 生产经营管理258

第二节 财务会计管理259

第九卷工业266

第一章 工业结构266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266

第二节 产业结构267

第三节 技术结构268

第四节 管理体制改革272

第二章 采掘工业273

第一节 煤炭开采273

第二节 金属矿采选274

第三节 非金属矿藏开采275

第三章 冶金和金属制品业276

第一节 黑色金属冶炼276

第二节 金属制品277

第四章 电力工业278

第一节 电力生产278

第二节 输变电280

第三节 电力供应283

第五章 机械工业284

第一节 农业机械284

第二节 通用机械285

第三节 专用机械286

第四节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修理287

第五节 机具修理287

第六章 建筑材料工业288

第一节 砖瓦288

第二节 水泥289

第三节 其它建筑材料289

第七章 化学工业290

第一节 化肥290

第二节 塑料制品291

第三节 橡胶制品291

第四节 其他产品291

第八章 医药工业292

第一节 中药生产293

第二节 西药生产293

第九章 纺织工业294

第一节 棉麻纺织294

第二节 毛纺织295

第三节 漂染295

第十章 造纸、印刷和纸制品业296

第一节 造纸296

第二节 印刷297

第三节 纸制品297

第一节 服装298

第十一章 服装、制鞋、皮革业298

第二节 布鞋制作299

第三节 皮革制品299

第十二章 粮油加工业300

第一节 制粉300

第二节 油脂301

第三节 饲料301

第十三章 食品工业302

第一节 酿造302

第二节 制糖303

第三节 糖果、糕点303

第五节 豆类蔬菜加工304

第四节 肉类禽蛋加工304

第十四章 木材加工制作业305

第一节 木材加工305

第二节 木器制作305

第十五章 工艺制品及其他工业306

第一节 工艺制品306

第二节 其他工业品307

第十卷交通 邮电317

第一章 交通运输317

第一节 道路、桥梁318

第二节 运输322

第三节 管理326

第四节 公路养护328

第五节 铁路和航线329

第二章 邮电通信331

第一节 古代信息传递331

第二节 邮电机构334

第三节 邮政336

第四节 电信338

第十一卷商业343

第一章 历代商业概况343

第二章 建国后商业346

第一节 国营商业346

第二节 私营商业347

第一节 商品计划351

第二节 商品储运351

第三章 经营管理351

第三节 经营责任制352

第四章 日用工业品经营352

第一节 百货352

第二节 五交化商品354

第三节 糖酒副食356

第四节 烟草专卖357

第五节 煤炭经营358

第一节 肉食359

第五章 肉食蔬菜经营359

第二节 蔬菜360

第六章 饮食服务361

第七章 医药经营363

第一节 机构网点363

第二节 中药经营364

第三节 西药及药械经营364

第八章 石油经营365

第一节 机构沿革365

第二节 业务经营365

第二节 外贸商品经营366

第一节 外贸机构366

第九章 对外贸易366

第十章 物资367

第一节 物资机构367

第二节 物资经营367

第十二卷粮食374

第一章 机构374

第一节 城区企业374

第二节 农村粮食管理所(站)374

第二章 粮油收购375

第一节 收购375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企业375

第二节 议购议销377

第三节 粮油市场管理378

第四节 售粮大户奖励379

第三章 粮油销售381

第一节 城镇粮油定量供应381

第二节 农村粮食返销382

第三节 牧民口粮、饲料供应383

第四节 其它供应384

第五节 销售管理384

第四章 粮油储存与调运391

第一节 粮仓建设391

第三节 粮油检测392

第二节 粮油储存392

第四节 粮油调运393

第五章 粮油价格394

第一节 价格管理394

第二节 价格种类396

第十三卷供销合作399

第一章 供销机构399

第一节 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99

第二节 农副产品公司401

第三节 日用杂品公司401

第五节 综合贸易信托公司402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402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403

第七节 蔬菜瓜果公司403

第八节 粮油经销公司404

第九节 河西大厦404

第十节 基层供销合作社404

第十一节 省联社张掖土特产品公司405

第二章 业务经营406

第一节 供应业务406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410

第三节 废旧物资回收414

第四节 扶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414

第二节 财务与会计417

第三章 企业管理417

第一节 民主管理417

第三节 计划与统计418

第四节 物价管理419

第五节 商品储运421

第六节 盈余分配422

第七节 体制改革423

第十四卷财政 税收428

第一章 机构428

第一节 财政机构428

第二节 税务机构428

第一节 财政收入429

第二章 财政429

第二节 财政支出431

第三节 财政管理434

第三章 税务征收437

第一节 工商各税437

第二节 地方各税441

第四章 税收管理444

第一节 征收管理444

第二节 税收计划445

第三节 票证管理445

第四节 税务监察446

第一节 历代张掖流通的货币463

第十五卷金融463

第一章 货币463

第二节 新中国的货币464

第二章 民间借贷464

第一节 高利贷464

第二节 典当465

第三节 票庄465

第三章 金融机构465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支行466

第二节 各专业银行、保险公司466

第四节 信用社467

第三节 省、地驻张金融机构467

第四章 存款469

第一节 储蓄469

第二节 单位存款471

第五章 贷款473

第一节 农村贷款473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478

第三节 固定资产贷款和信托483

第六章 保险484

第一节 保险业务484

第二节 灾害赔偿485

第一节 现金管理486

第二节 工资基金管理486

第七章 金融管理486

第三节 金银管理487

第四节 货币流通管理488

第五节 国库、债券代理490

第十六卷经济管理493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493

第一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493

第二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494

第三节 第三个五年计划494

第五节 第五个五年计划495

第四节 第四个五年计划495

第六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496

第七节 第七个五年计划496

第二章 统计497

第一节 统计制度497

第二节 统计调查497

第三节 统计法制建设498

第三章 审计498

第一节 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499

第二节 内部审计500

第一节 计量制度501

第二节 计量管理501

第四章 计量标准化管理501

第三节 社会审计501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502

第五章 物价503

第一节 物价管理503

第二节 价格监督检查503

第三节 物价指数505

第四节 差比价507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512

第一节 城乡集贸市场建设512

第二节 市场管理513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514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514

第五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515

第七章 土地管理516

第八章 经济协作517

第十七卷政党 群众团体521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张掖县地方组织521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张掖县党部521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张掖分团部52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张掖地方组织523

第一节 早期组织523

第二节 中共张掖地委524

第三节 中共张掖县(市)委员会52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掖市委员会543

第三章 民主党派、工商联543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张掖市筹备委员会544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张掖市委员会544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张掖市委员会544

第五节 九三学社甘肃张掖市支社545

第六节 张掖市工商业联合会545

第四章 群众团体546

第一节 张掖市(县)总工会546

第二节 农民协会547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48

第四节 妇女组织549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550

第五节 老龄组织550

第十八卷政权 政协553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553

第一节 历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53

第二节 历届县(市)人民代表大会554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58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主席团561

第五节 选举工作561

第二章 地方政府564

第一节 历代地方政权564

第二节 张掖地区行政公署569

第三节 市(县)人民政府572

第四节 区(乡)人民政府586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588

第十九卷公安 检察 司法593

第一章 公安593

第一节 肃清反动势力593

第二节 社会治安管理595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597

第四节 消防599

第五节 监所管理和劳改600

第六节 户籍管理600

第一节 刑事检察601

第二章 检察601

第二节 经济检察602

第三节 法纪检察602

第四节 监所检察602

第三章 法院603

第一节 审判制度603

第二节 刑事审判604

第三节 民事审判604

第四节 经济审判605

第五节 行政审判605

第六节 复查纠正、平反冤假错案605

第一节 法制宣传606

第四章 司法行政606

第二节 人民调解607

第三节 法律服务608

第二十卷军事611

第一章 军事机关、驻军611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军事机关、驻军61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军事机关、驻军612

第二章 军事设施615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设施61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设施616

第三章 兵役制度61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张掖民兵619

第四章 地方武装619

第一节 民国以前张掖的地方武装619

第五章 重大兵事624

第二十一卷教育629

第一章 兴学堂以前的学校教育629

第一节 汉至宋代的学校教育629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儒学、书院与科举630

第三节 社学、义学、私塾632

第二章 幼儿教育634

第一节 发展概况634

第二节 办园形式与教养情况635

第一节 发展概况636

第三章 小学教育636

第二节 学校设置与管理639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641

第四节 教学642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643

第一节 发展概况643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648

第三节 教学648

第五章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649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649

第二节 农、职业中学651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653

第六章 中等师范教育653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654

第三节 待遇与分配655

第七章 高等教育656

第一节 发展概况656

第二节 张掖师范专科学校656

第八章 成人教育658

第一节 扫除文盲658

第二节 成人初等和中等教育659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662

第九章 特殊教育663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少数民族教育664

第十章 少数民族教育66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664

第十一章 教师666

第一节 教师队伍666

第二节 教师任用667

第三节 教师培训667

第四节 教师工资668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66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66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经费670

第三节 勤工俭学672

第一节 历代张掖文学概况675

第二十二卷文化艺术675

第一章 文学675

第二节 建国后的文学677

第二章 戏剧679

第一节 戏剧团体679

第二节 戏曲创作681

第三节 演出场地681

第三章 民间文艺682

第一节 音乐 歌舞682

第二节 民间故事 风物传说684

第三节 曲艺 宝卷684

第四节 社火 花灯685

第五节 民间小戏686

第六节 剪纸 刺绣687

第七节 民间文艺研究687

第四章 绘画 书法 摄影 雕塑688

第一节 绘画688

第二节 书法689

第三节 摄影690

第四节 雕塑690

第五章 电影691

第一节 电影放映691

第二节 电影管理机构692

第六章 广播电视693

第一节 有线广播693

第二节 广播电台694

第三节 电视694

第七章 报刊和新闻通讯695

第一节 报刊695

第二节 新闻通讯696

第八章 图书事业697

第一节 图书发行697

第二节 图书馆698

第一节 地方志编纂699

第二节 文史资料征集699

第九章 文史资料与档案管理699

第三节 档案管理700

第十章 群众文化机构701

第一节 文化馆、站701

第二节 文化社团702

第十一章 文化市场管理702

第二十三卷文物705

第一章 古遗址705

第一节 古窑址705

第二节 古城堡遗址705

第三节 烽燧707

第二章 古墓葬710

第一节 古墓群710

第二节 单座墓712

第三节 名人墓712

第三章 古建筑713

第一节 庙宇寺观713

第二节 楼阁716

第三节 古塔717

第四节 会馆718

第五节 泉池园林719

第六节 旧民居719

第一节 石器 玉器720

第四章 馆藏文物720

第二节 陶器 砖瓦721

第三节 铜器 铁器721

第四节 瓷器 竹木器722

第五节 书画 纱灯722

第六节 历代钱币722

第七节 佛经 佛曲722

第八节 碑刻723

第九节 革命文物723

第三节 文物收集、保管和应用724

第二节 古建筑维修724

第一节 文物普查724

第五章 文物管理与保护724

第二十四卷体育727

第一章 场馆设施7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体育场地727

第二节 体育馆727

第三节 球场 田径场727

第四节 游泳池728

第五节 其他场地728

第二章 群众体育729

第一节 学校体育729

第二节 职工体育730

第四节 民间体育731

第三节 农村体育731

第六节 老人体育732

第七节 残疾人体育732

第五节 幼儿体育732

第八节 气功733

第三章 体育竞赛734

第一节 田径734

第二节 球类735

第三节 航模736

第四节 无线电测向737

第五节 射击737

第七节 举重 摔跤 柔道738

第六节 自行车738

第八节 围棋739

第九节 裁判队伍739

第四章 武术74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武术740

第二节 建国后的武术740

第三节 武术种类741

第二十五卷卫生745

第一章 卫生防疫745

第一节 机构745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746

第三节 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749

第四节 食品卫生750

第五节 劳动卫生752

第六节 学校卫生753

第二章 医疗754

第一节 医疗机构及设施754

第二节 医疗 护理756

第三章 妇幼卫生保健760

第一节 机构760

第二节 新法接生和围产期保健760

第三节 妇女保健760

第四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张掖卫生示范区(GR/84/011/020)项目761

第二节 医疗费减免762

第四章 医疗制度762

第一节 公费医疗762

第三节 合作医疗763

第五章 药品检验与管理763

第一节 检验763

第二节 管理763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764

第一节 除害工作764

第二节 城镇卫生管理765

第三节 农村卫生管理766

第一节 组织769

第一章 科技组织与科技队伍769

第二十六卷科技769

第二节 队伍772

第二章 科技管理773

第一节 计划与课题管理773

第二节 成果管理773

第三节 科技情报与交流774

第四节 经费管理774

第三章 科技推广与成果776

第一节 科技推广776

第二节 主要科技成果777

第一节 科普宣传790

第四章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790

第二节 技术培训791

第三节 学术交流792

第四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793

第五章 地震测报与防御794

第一节 地震测报794

第二节 防震抗震795

第二十七卷城乡建设799

第一章 县城799

第一节 县城简况799

第二节 街巷800

第三节 公署806

第二节 市政工程808

第二章 城市建设808

第一节 城市规划808

第三节 公用事业810

第四节 房产管理和建设811

第五节 城市绿化813

第六节 城市管理815

第七节 建筑业816

第三章 村镇建设818

第一节 集镇建设818

第二节 居民点建设819

第四章 环境保护820

第一节 环境监测820

第二节 环境污染822

第三节 污染治理826

第二十八卷劳动 人事 民政831

第一章 劳动831

第一节 劳动就业831

第二节 工资832

第三节 劳动保险836

第四节 劳动保护838

第二章 人事840

第一节 干部录用841

第二节 干部管理842

第一节 拥军优属847

第三章 民政847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849

第三节 救灾 救济850

第四节 社会福利852

第五节 婚姻登记853

第六节 军事供应853

第七节 地名普查与管理854

第二十九卷宗教 民俗 方言857

第一章 宗教857

第一节 佛教857

第二节 道教859

第三节 伊斯兰教860

第四节 基督教861

第五节 天主教861

第二章 民情风俗862

第一节 生活民俗862

第二节 节日民俗865

第三节 庙会867

第四节 民间禁忌868

第五节 社会新风868

第三章 方言870

第一节 语音870

第二节 词汇878

第三节 语法892

第四节 音标举例896

第三十卷人物901

第一章 人物传略901

第二章 人物选介922

第三章 人物表929

第三十一卷艺文967

第一章 文录967

第二章 诗词996

附录1047

一、毛泽东致张治中函1047

二、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祖国雄伟的在世界上站起来了1047

三、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给甘肃省人民政府的批复1048

四、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1049

五、张掖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成立编写张掖地方志机构议案的决定1049

六、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掖市科技兴农综合经营实施方案》的通知1049

七、甘肃巡抚都御史廖逢节砖包甘州镇城疏1053

八、弱水流沙辨1055

九、荷戈纪程(节录)1055

十、重刊甘镇志序1056

十一、甘州府志序1056

十二、新修张掖县志弁言1057

十三、张掖大佛寺的藏经1057

编后记1061

1995《张掖市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甘肃省张掖市志编修委员会编纂 1995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张掖年鉴  1998(1999.12 PDF版)
张掖年鉴 1998
1999.12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春风化雨:张掖二中学校文化解读( PDF版)
春风化雨:张掖二中学校文化解读
张志新(1985 PDF版)
张志新
198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掖县志  2( PDF版)
掖县志 2
台湾:成文出版社
掖县志  1( PDF版)
掖县志 1
台湾:成文出版社
张掖文史资料  第1辑( PDF版)
张掖文史资料 第1辑
张掖文史资料  第2辑(1989 PDF版)
张掖文史资料 第2辑
1989
为了夕阳红:张家口老干部工作二十年( PDF版)
为了夕阳红:张家口老干部工作二十年
张家口市风物志(1984 PDF版)
张家口市风物志
1984 张家口市地名办公室;张家口市文化局
张掖地区党史资料  第7辑(1990 PDF版)
张掖地区党史资料 第7辑
1990
淄博市张店区地名志(1985 PDF版)
淄博市张店区地名志
1985
张掖文史资料  第6辑(1998 PDF版)
张掖文史资料 第6辑
1998
丝绸古道一村庄  甘肃省张掖市郭家堡村(1998 PDF版)
丝绸古道一村庄 甘肃省张掖市郭家堡村
1998 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张掖地区沙产业发展对策与关键技术(1998 PDF版)
张掖地区沙产业发展对策与关键技术
1998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张秋志(1992 PDF版)
张秋志
1992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