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县志》求取 ⇩

凡例1

目录1

概述1

序言1

大事记11

附:县内“文化大革命”纪略39

第一章 县制建制45

第一节 沿革45

卷一 政区建置45

第二节 境域46

附:三清山权属的历史与现状47

第三节 县城51

附:乐安故城银城堡考52

第二章 行政区划54

第一节 清代行政区划54

第二节 民国行政区划56

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58

第一节 乡镇60

第三章 乡镇和垦殖场60

第二节 垦殖场68

附:国营江西省大茅山综合垦殖场69

卷二 自然地理71

第一章 地质71

第一节 地史简况71

第二节 地层71

第三节 构造73

第四节 岩浆岩74

第一节 地貌类型76

第二章 地貌76

第二节 山脉79

第三节 山丘79

第四节 岩洞、关隘87

第三章 气候 物候89

第一节 四季89

第二节 主要气候90

第三节 生物候93

第一节 地表水95

第四章 水文95

第二节 地下水97

第五章 土壤 植被99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养分99

第二节 土壤等级105

第三节 区域植被106

第六章 自然资源108

第一节 土地资源108

第三节 生物资源109

第二节 水资源109

第四节 矿产资源112

第五节 旅游资源114

第七章 自然灾害115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115

第二节 自然灾害录117

卷三 人口121

第一章 人口变化和分布121

第一节 人口和人寿调查121

第二节 历代人口124

第三节 人口迁徙127

第四节 人口分布128

第二章 人口构成131

第一节 农业和非农业人口131

第二节 性别比例132

第三节 年龄结构133

第四节 文化程度135

第五节 行业和职业137

第六节 家庭婚姻状况139

第三章 人口控制141

第一节 人口自然增长141

第二节 计划生育142

第四章 民族 姓氏145

第一节 民族145

第二节 姓氏146

附:县内部分著姓源流147

第一节 经济所有制149

第一章 经济制度149

卷四 经济总述149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151

第二章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53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153

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155

第三节 国民收入157

第四节 工农业总产值158

第三章 经济结构159

第一节 工农业所有制结构159

第二节 经营隶属结构160

第三节 产业结构162

第四节 分配结构163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165

第四章 居民生活168

第一节 农民收入变化168

第二节 职工收入变化169

第三节 居民消费170

第二节 计划编制17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75

第一章 经济计划管理175

卷五 经济综合管理175

第三节 计划实施176

第二章 统计1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78

第二节 报表统计和编制178

第三节 普查和专项调查1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181

第二节 审计监督181

第三章 审计181

第四章 物价管理1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183

第二节 市场物价183

第三节 物价监督和检查190

第五章 物资管理1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1

第二节 物资分配191

第二节 计量管理194

第六章 计量、标准化管理194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4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195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1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7

第二节 市场管理197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198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199

第六节 个体、私营工商业管理204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204

第八章 土地、矿产资源管理2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6

第二节 土地资源管理207

第三节 矿产资源管理210

第九章 劳动、工资管理2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3

第二节 劳动就业214

第三节 劳动力管理217

第四节 工资、薪给219

第五节 劳保和福利222

卷六 农牧渔业225

第一章 耕地 劳力 动力225

第一节 耕地面积225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226

第三节 动力227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229

第一节 土地改革229

第二节 农业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232

第三节 人民公社234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35

附:国营农、牧场和垦殖场236

第三章 农业经济237

第一节 农业经济结构237

第二节 农业生产水平238

第三节 收益分配水平239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2

第四章 农政管理242

第二节 农政实施244

第三节 农业区域规划246

第五章 种植业248

第一节 农作物248

第二节 农技农艺251

第六章 畜牧业和渔业260

第一节 畜牧业260

第二节 渔业265

卷七 林业267

第一章 林地、林种和蓄积量267

第一节 林业用地267

第二节 林种树种269

第三节 森林蓄积量271

第二章 林政管理2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3

第二节 山林权属274

第三节 林业区划275

第四节 采运制度276

第五节 育林基金279

第三章 营林281

第一节 采种育苗281

第二节 植树造林283

第三节 抚育改造286

第四章 森林保护290

第一节 防治病虫害290

第二节 防火291

第三节 制止毁林293

第五章 林产品296

第一节 木竹296

第二节 其他林产品300

第六章 林业企业302

第一节 国营林场302

第二节 集体林场303

第一章 水量水能利用305

第一节 水量利用305

卷八 水利 水电305

第二节 水能利用306

第二章 水政管理3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8

第二节 水利区划308

第三节 水利经费309

第三章 水利设施311

第一节 蓄水工程311

第二节 引水工程317

第三节 提水工程320

第四节 圩堤工程322

第五节 水土保持323

第四章 水力发电325

第一节 电站325

第二节 电网330

第三节 初级电气化332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35

第一章 经济管理335

卷九 工业335

第二节 企业经营方式336

第二章 经济类型339

第一节 个体、私营工业339

第二节 公营和公私合营工业340

第三节 集体经营工业341

第四节 国营工业343

第一节 金属冶炼、加工业347

第三章 行业构成347

第二节 木竹采运、制品业348

第三节 食品、饮料制造加工业351

第四节 造纸、印刷的纸制品业353

第五节 化学、医药制造业355

第六节 建筑材料制造业358

第七节 金属、机械制品业360

第八节 电力生产、供应业363

第九节 纺织、缝纫业365

第十节 其他工业行业366

第一节 主要产品产量368

第四章 工业产品368

第二节 名优产品371

卷十 矿业373

第一章 矿种分布373

第一节 金属矿373

第二节 非金属矿378

第二章 矿业生产381

第一节 铜矿采选381

第二节 金矿采选383

第三节 银矿采选385

第四节 铅、锌矿采选386

第五节 硫铁矿采选387

第六节 其他矿采选388

第三章 矿山企业391

第一节 中央、省属企业391

第二节 县属企业393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397

第一章 商业经济成份397

卷十一 商业397

第二节 合作社商业398

附:民国期间乡(镇)合作社400

第三节 集体商业401

第四节 国营商业401

第二章 商业经济管理405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405

第三节 市场网点406

第二节 商品流通体制406

第四节 商品流通量及经济效益409

第三章 商品购销和储运413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413

第二节 副食品购销418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420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423

第五节 医药和医疗器械购销426

第六节 商品储运428

第二节 外贸商品购销430

第一节 机构设置430

第四章 对外贸易430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432

第一节 饮食业432

第二节 服务业433

第三节 主要饮食、服务馆所435

卷十二 粮油经营437

第一章 粮政管理437

第一节 管理体制437

第二节 经营网点438

第二章 粮食购销440

第一节 粮食收购440

第二节 农村粮食供销443

第三节 城镇粮食供销444

第三章 油脂购销450

第一节 油脂收购450

第二节 食油供应452

第四章 储运456

第一节 仓储456

第二节 调运459

第一章 交通463

第一节 驿路463

卷十三 交通 邮电463

第二节 公路464

第三节 铁路470

第四节 桥梁、渡口470

第五节 水路、码头476

第六节 管理机构477

第一节 公路运输478

第二章 运输478

第二节 水路运输479

第三节 搬运装卸480

第四节 运输单位483

第三章 邮电486

第一节 邮电建置486

第二节 邮电网络487

第三节 邮电业务490

第一节 财政体制493

第一章 财政493

卷十四 财税金融493

第二节 财政收支495

第三节 财政监督497

第二章 税收504

第一节 税务机构504

第二节 农业税504

第三节 工商各税508

第四节 其他捐税511

第三章 金融512

第一节 金融机构512

第二节 货币流通514

第三节 信贷519

第四节 储蓄525

第五节 债券526

第六节 保险528

第一节 县城建设529

第一章 城乡建设529

卷十五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529

第二节 农村建设534

第三节 房产管理537

第二章 环境保护539

第一节 环境管理539

第二节 环境监测540

第三节 工业“三废”及其治理553

第一节 解放前中共地方组织55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德兴地方组织557

卷十六 政党557

第二节 中共德兴县委561

第三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565

第四节 党代表大会570

第五节 党务573

第六节 纪律检查578

第七节 党的领导与决策580

第一节 国民党德兴县党部587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58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德兴县地方组织587

第三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588

第四节 主要活动589

第三章 民主党派及其他党派590

第一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德兴县支部590

第二节 青年党县临时党部590

第三节 民社党县支部筹备处591

第一章 权力机构593

第一节 工农兵代表大会593

卷十七 政权593

第二节 人民代表会议594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596

第四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602

第二章 政府机构607

第一节 县公署、县政府607

第二节 县苏维埃政府610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612

附:德兴县人民政府1990年第8次常务会议纪要619

第一节 县参议会621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构62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协委员会623

卷十八 社会团体629

第一章 工人、农民团体629

第一节 工人团体629

第二节 农民团体631

第二章 妇女、青少年团体633

第一节 妇女团体633

第二节 青年团体635

第三节 少年团体638

第三章 工商团体640

第一节 商业团体640

第二节 工商业团体640

第四章 其他团体642

第一节 科学与文化团体642

第二节 国际友好团体643

第三节 反帝与归侨团体643

第一节 拥军优属645

第一章 民政645

卷十九 政务645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649

第三节 老区建设650

第四节 救济与扶贫651

第五节 社会福利655

第六节 婚姻登记656

第七节 收容资遣与移民安置657

第八节 地名管理658

第一节 人员任用659

第二章 人事659

第二节 人员编制662

第三节 人员管理663

第四节 干部退休、离休665

第三章 信访、侨务、档案和地方志编纂666

第一节 信访666

第二节 侨务667

第三节 档案668

第四节 地方志编纂669

卷二十 司法 治安671

第一章 司法治安体制671

第一节 旧制司法治安体制671

第二节 人民司法治安体制672

第二章 司法工作676

第一节 侦查676

第二节 检察677

第三节 审判679

第四节 司法行政683

第三章 社会治安686

第一节 治安管理686

第二节 户政管理689

第三节 消防管理689

第四节 交通管理691

第五节 监所管理692

卷二十一 军事693

第一章 地方武装693

第一节 军事机构693

第二节 武装力量695

第二章 驻军698

第一节 国民政府军698

第二节 人民军队699

第三章 兵役701

第一节 征兵制701

第二节 志愿兵制和义务兵制702

第三节 预备役705

第一节 组织建设706

第四章 民兵706

第二节 军事训练707

第三节 重要活动708

第五章 战事述要710

第一节 太平军转战县地710

第二节 北洋军败退海口712

第三节 红军重要战事712

第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德兴717

第二节 书院719

第一节 县学719

第一章 县学、书院、私塾和社学719

卷二十二 教育719

第三节 私塾和社学721

第二章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722

第一节 幼儿园722

第二节 小学723

附:银城第一小学简介731

第三章 中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732

第一节 中学732

附:德兴第一中学简介738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739

第四章 成人教育743

第一节 工农业余学校743

第二节 函授、广播电视教育与自学考试745

第五章 教师队伍746

第一节 队伍的发展与素质746

第二节 教师工资748

第二节 管理体制750

第一节 行政机构750

第六章 教育管理750

第三节 校务管理751

第四节 教学研究752

第五节 教育经费753

第六节 勤工俭学755

卷二十三 卫生757

第一章 医疗757

第一节 医疗机构757

附:县内中央及省属单位医疗机构759

第二节 医疗设备760

第三节 医疗技术760

第四节 医疗制度762

第二章 卫生防疫764

第一节 爱国卫生764

第二节 卫生监测765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767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769

第一节 疫区疫情773

第三章 血吸虫病防治773

第二节 防治775

第三节 疫区变化776

第四章 妇幼保健777

第一节 新法接生777

第二节 妇女保健777

第三节 儿童保健7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780

第二节 医政管理780

第五章 行政管理780

第三节 药政管理781

第四节 卫生经费781

第五节 卫生队伍782

卷二十四 文化新闻789

第一章 文化机构和活动789

第一节 群众文艺辅导789

第二节 专业戏剧演出790

第三节 图书流通与发行791

第四节 电影发行放映792

第五节 行政管理794

第二章 创作和著述795

第一节 文艺创作795

第二节 诗文选801

第三节 著述811

第三章 民间文艺813

第一节 故事传说813

第二节 民歌816

第三节 俚语821

第四节 灯彩及其他824

第四章 报纸通讯826

第一节 报纸826

第二节 通讯报道827

第五章 广播电视830

第一节 机构设施830

第二节 广播网络831

第三节 电视接收832

第五节 录像放映与音像管理833

第四节 节目编播833

第一章 科技835

第一节 科技管理835

卷二十五 科技 体育835

第二节 科普活动840

第三节 科技研究与应用842

第四节 获奖科技成果848

第五节 科技论文851

第六节 气象测报与水文勘测857

第二节 群众体育858

第二章 体育858

第一节 体育机构858

第三节 学校体育859

第四节 运动场地设施860

第五节 体育竞赛860

卷二十六 文物胜迹865

第一章 文物古迹865

第一节 古遗址865

第二节 古建筑866

第三节 碑刻、墓葬869

第四节 革命旧址与纪念地870

第五节 文物保护871

第二章 风景名胜874

第一节 三清山874

第二节 大茅山877

第三节 乌风洞879

第五节 徐公潭880

第四节 天门山880

卷二十七 宗教 风俗881

第一章 宗教881

第一节 道教881

第二节 佛教882

第三节 基督教882

第二章 风俗884

第一节 社会风尚884

第二节 民间礼仪885

第三节 生产习俗889

第四节 生活习俗890

第五节 游艺及其他习俗893

第六节 歪风陋习895

卷二十八 方言898

第一章 语音898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898

第二节 同音字表899

第三节 四乡语音比较908

第一节 词汇特点913

第二章 词汇913

第二节 常用词、词组914

第三节 四乡词汇比较922

第三章 语法924

第一节 语法特点924

第二节 语法例句925

卷二十九 人物929

第一章 人物传929

(一)唐代至表代学位职官表953

第二章 人物表953

(二)民国期间县团级以上军政人员表975

(三)县团级以上革命烈士表976

(四)建国后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表980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996

卷三十 文存1017

第一章 重要文件辑录1017

(一)德兴县苏维埃政府布告1017

(二)德兴县各界讨汪宣传运动大会代电1018

(三)关于玉山县玉石乡程家湾村划归德兴县暖水乡管辖的公函、报告1019

(四)关于本县与邻县解决边界地区山场、山林、水利纠纷的协议、合同、调解书、决议和纪要1020

(五)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文件1025

(六)关于本届修志的文件1030

(七)关于撤县设市的文件1032

第二章 历史文选1033

(一)张公(潜)行状1033

(二)董鸿墓志铭1036

(三)《浸铜要略》序1036

(五)祝庭诤续三字经案1037

(四)文昌祠记(节录)1037

(六)畸零碑文1039

(七)三清宫记1040

(八)重溪整编(节录)1040

第三章 旧志序选1042

(一)明嘉靖丁巳(1557年)序1042

(二)明万历丁酉(1597年)序1043

(三)清康熙癸丑(1673年)序1043

(四)清康熙癸亥(1683年)序1044

(六)清同治壬申(1872年)序1045

(五)清道光癸未(1823年)序1045

(七)民国8年(1919年)序1046

县志编纂始末1047

县志编纂委员会1049

县志编纂人员1050

县志编纂顾问1050

审定单位1050

后记1051

1993《德兴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逵东主编;德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兴宁县志(1992 PDF版)
兴宁县志
1992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兴京县志  7(1936 PDF版)
兴京县志 7
1936
兴平县志  1(1969 PDF版)
兴平县志 1
1969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兴宁县志  10( PDF版)
兴宁县志 10
兴宁县志  8( PDF版)
兴宁县志 8
兴宁县志  5( PDF版)
兴宁县志 5
兴宁县志  3( PDF版)
兴宁县志 3
兴国县志  下(1988 PDF版)
兴国县志 下
1988 江西县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
兴国县志(1988 PDF版)
兴国县志
1988 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
兴义县志(1988 PDF版)
兴义县志
1988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兴县志(1993 PDF版)
兴县志
1993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兴县志(1993 PDF版)
新兴县志
199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兴山县志(1997 PDF版)
兴山县志
1997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兴城县志(1990 PDF版)
兴城县志
1990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永兴县志(1994 PDF版)
永兴县志
1994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