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志》求取 ⇩

凡例3

概述4

大事记12

第一编 地理49

第一章 建置49

第一节 位置面积49

第二节 建置沿革49

一 历代沿革49

二 建县经过52

第三节 行政区划53

一 清代行政区划53

二 民国行政区划53

三 解放后行政区划56

第二章 人口61

第一节 人口变迁61

一 人口发展61

二 人口结构65

三 人口登记70

第二节 民族分布72

第三节 计划生育73

一 机构设置74

二 计划生育工作74

第三章 自然环境78

第一节 地质地貌78

一 地质结构78

二 地貌地形83

三 主要山脉85

第二节 水系86

一 河流86

二 高山湖泊89

第三节 土壤89

一 土壤成因89

二 土壤类型90

三 各类土区分布95

一 气候基本特征96

第四节 气候96

二 降水量及气温100

三 湿度与蒸发101

四 日照、热量101

第四章 自然资源102

第一节 植物102

一 植被102

三 灌木林103

二 森林103

四 草场104

五 中草药材104

第二节 动物105

一 野生动物105

二 家畜家禽105

第三节 矿物105

一 金属矿106

二 非金属矿108

第二节 大风111

第五章 灾害111

第一节 干旱111

第三节 冰雹112

第四节 霜冻113

第五节 雪灾113

第六节 洪涝、泥石流、滑坡113

第七节 病虫、兽害114

第八节 地震115

第九节 火灾116

第一节 藏族118

第二编 民族118

第一章 民族概况118

第二节 汉族119

第三节 羌族120

第四节 回族及其它民族121

一 回族121

二 其它民族121

一 沿革122

第二章 土司122

第一节 土司政权122

二 地域125

三 组织机构126

四 权力地位128

第二节 土司武装132

第三节 改土归流133

一 改土设屯133

二 改土归流134

第三章 宗教134

第一节 藏传佛教134

一 苯波教134

二 红教、黄教及其他教派135

三 转经活动135

第二节 寺庙教育137

第三节 主要寺庙138

一 墨尔多庙138

二 松安寺139

三 里然龙(岭钦寺)140

四 岩窝“拉章”141

五 布科寺141

六 巴底黑经寺142

七 其它寺庙简介142

第四节 道教143

第五节 天主教144

一 解放前的宗教管理145

第六节 宗教管理145

二 解放后的宗教管理146

第四章 民族关系148

第一节 解放前的民族关系148

一 历史渊源148

二 藏族的内部关系148

第二节 解放后的民族关系150

一 团结建政150

二 实施民族政策150

三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51

四 培养民族干部152

第五章 民俗153

第一节 婚嫁153

一 藏族婚俗153

二 汉族婚俗156

三 其它民族婚俗157

第二节 家庭158

一 藏族丧葬159

第三节 丧葬159

二 汉族丧葬161

三 其它民族丧葬161

第四节 服饰162

一 藏族服饰162

二 汉族服饰163

第五节 饮食164

一 藏族饮食164

一 藏族居住165

二 汉族饮食165

第六节 住、行165

二 汉、羌、回等民族居住167

三 各族出行礼俗167

第七节 节日168

一 民间节日168

二 法定节日169

第八节 礼仪169

一 藏族礼仪169

二 其它民族礼仪170

第九节 禁忌171

一 藏、羌族禁忌171

二 汉族禁忌172

第六章 方言172

第一节 方言土语172

一 藏族方言172

二 汉语176

第二节 谚语178

三 羌语178

第三节 歇后语179

第三编 经济181

第一章 计划管理181

第一节 计划工作181

第二节 统计管理184

第三节 物价管理185

第四节 物资工作189

第五节 审计监督191

第二章 农业192

第一节 土地制度192

一 土地占有192

二 生产关系变革192

第二节 农业生产194

一 耕地194

二 作物分布194

三 经济作物196

四 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197

五 耕作技术204

六 农机具205

七 肥料206

八 植物保护206

九 农田基本建设207

十 农田水利208

十一 农业区划209

第三节 乡镇企业211

二 收益分配214

第四节 农业经济管理214

一 计划、劳动、财务、物资管理214

三 粮食分配217

第三章 牧业219

第一节 牧业生产219

一 牦(犏)牛219

二 黄牛220

三 羊221

五 马223

四 猪223

七 蜜蜂224

六 家禽224

第二节 疫病防治229

第三节 草场230

一 分布230

二 现状230

三 利用建设231

四 草场边界纠纷231

第四节 畜产品231

第四章 林业232

第一节 林业资源232

一 林业概况232

二 林木种类及数量232

三 动物233

第二节 县林业管理机构233

一 生产234

二 销售234

第三节 生产与销售234

第四节 营林235

一 采种235

二 育苗235

三 植树造林236

四 迹地更新、幼林抚育236

第五节 森林保护237

一 护林防火237

五 封山育林237

二 森林管理239

第六节 经济林木240

第七节 省、州驻丹林业企业244

一 丹巴林业局244

二 丹巴水运处244

第五章 工业245

第一节 林业工业249

一 州属林业工业249

三 乡办集体林业工业252

二 县属林业工业252

一 电厂建设253

第二节 水电工业253

二 输电设施和电力利用254

三 主要电站254

第三节 采掘工业256

一 大理石开采256

二 其它矿产开采257

第四节 农机工业258

一 建材生产259

第五节 建材建筑259

二 建筑260

第六节 造纸与印刷261

一 造纸261

二 印刷261

第七节 食品加工261

一 酿酒261

三 肉食加工262

二 粮油加工262

四 副食品加工264

第八节 缝纫264

第九节 木、竹器生产265

一 木器生产265

二 竹编265

第十节 手工业266

一 制革266

二 土陶266

三 金属工艺品266

四 织毪子266

第十一节 管理机构267

第六章 云母工业267

第一节 丹巴云母矿268

一 沿革268

二 探矿268

三 开采269

四 用途与质量272

五 矿山技术273

六 计划274

七 选矿和加工276

八 材料供应278

九 机修279

十 电力280

十一 运输280

十二 职工队伍281

第二节 县云母工业283

第三节 乡村云母工业284

第七章 交通286

第一节 古道286

第二节 公路287

一 主要公路288

二 专用公路289

第三节 渡口桥梁290

一 渡口290

三 乡村简易公路290

二 桥梁291

第四节 运输293

一 人力运输293

二 畜力运输293

三 车辆运输294

四 河道运输296

一 管理机构297

第五节 管理297

二 安全298

第八章 邮电299

第一节 清及民国邮电299

第二节 解放后的邮电301

一 机构设置301

二 邮政301

三 电信304

第三节 管理308

一 沿革309

第九章 城乡建设309

第一节 县城建设309

二 街道、排水及公路310

三 防洪保坎、危岩治理311

四 供电、供水312

五 房屋普查及城镇规划313

六 环卫、绿化313

第二节 乡村建设314

第三节 管理316

第十章 商业316

第一节 私营商业316

第二节 集体商业321

一 公私合营商业321

二 理发合作社321

三 工农食堂321

四 大集体综合服务公司321

一 机构322

第三节 国营商业322

五 二轻供销公司322

七 工矿区和乡村集体商业322

六 其他城镇集体商业322

二 购销323

三 物价及利润328

四 主要商品供应328

第四节 工商管理与集市贸易334

一 管理机构334

二 集市贸易335

第十一章 粮油336

第一节 粮食购销336

一 征购336

二 粮食销售340

二 保管346

第三节 储运346

一 仓容346

一 购进346

第二节 油料购销346

二 销售346

三 调运347

四 农村储粮349

第十二章 财税350

第一节 机构及体制350

一 机构350

第二节 财政收入351

二 财政体制351

第三节 财政支出356

第四节 主要税收360

一 工商各税360

二 农业税361

第十三章 金融363

第一节 机构363

一 银行363

二 信用社364

第二节 金融业务365

一 信贷365

二 存款、储蓄368

三 现金管理369

四 其它业务370

第三节 货币372

一 县党部379

第一节 国民党379

第一章 政党379

第四编 政治军事379

二 基层组织380

三 主要活动38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381

一 县(工)委会381

二 党代表大会384

三 党务工作390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404

一 机构404

二 工作405

第四节 群团组织406

一 农会406

二 贫协406

三 工会407

四 共青团与少先队410

五 妇联413

六 协会415

第二章 政权416

第一节 清代政权416

第二节 民国政权416

第三节 “格勒得沙”苏维埃政权419

一 政权建设419

二 组织活动419

第四节 人民政府421

一 县人民政府422

三 县革命委员会423

二 县人民委员会423

四 恢复县人民政府424

五 下属机构425

六 区、乡政权432

第五节 劳动434

一 机构设置434

二 计划招工435

三 工人工资437

五 安全生产438

四 劳动保险438

六 知青工作439

第六节 人事440

一 机构设置440

二 干部管理440

三 干部结构441

四 干部来源443

五 干部工资443

六 退(离)休干部446

七 干部编制448

一 清代民政452

二 民国民政452

三 解放后的民政452

第七节 民政452

第三章 县参议会、县人代会460

第一节 民国县参议会460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会461

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61

三 县人民代表大会462

二 县人民代表会议462

四 丹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64

五 基层选举 465

第四章 政协467

第一节 机构设置467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468

第三节 主要工作469

一 民国警察机构473

第一节 公安473

第五章 政法473

二 人民公安474

第二节 检察479

一 民国检察479

二 人民检察479

第三节 审判482

一 民国审判482

二 县人民法院483

第四节 司法工作487

第六章 重大政事记述489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政事489

一 邛山暴动489

二 三土司事件490

三 抗烟捐事件491

四 刘树东事件493

第二节 建国后政事494

一 清匪镇反494

三 抗美援朝495

二 支前495

四 禁烟肃毒496

五 民主改革498

六 “四反”499

七 农村和机关“三反”500

八 “肃反”运动501

九 “五反”501

十 “四清”502

十一 “文化大革命”503

十二 落实政策505

十三 机构改革506

第七章 军事507

第一节 兵役制度507

第二节 机构508

第三节 地方武装509

第四节 驻军511

一 组建512

第五节 民兵512

二 武器配备513

三 民兵工作三落实513

第六节 兵事记略515

一 金川事件中境内战事515

二 红军长征在境内战事516

三 民兵在境外参与平叛518

四 民兵在丹东等地平叛518

第五编 文化520

第一章 教育520

第一节 组织及管理520

一 行政机构520

二 专业机构520

三 教育团体521

四 管理521

第二节 教育527

一 义学馆、私塾527

二 学前教育528

三 小学教育530

四 中学教育538

五 成人教育542

六 民族教育543

第三节 教育内容和方法547

一 思想教育547

二 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计划548

三 教学549

四 考试与招生551

五 勤工俭学553

第四节 教师553

一 教师来源553

二 社会地位554

三 待遇555

一 机构556

二 四级农科网556

第一节 科技机构556

第二章 科学技术556

第二节 科技队伍557

第三节 科技活动558

一 科普宣传558

二 科学考察558

三 参与大渡河流域综合开发559

第四节 科技服务560

一 科研成果561

第五节 科研成果及应用561

二 科研成果应用563

第三章 文化565

第一节 群众文化565

一 文艺活动566

二 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品收集整理567

三 民间文艺568

四 绘画、书法、摄影571

五 文艺创作574

第二节 影剧575

一 电影575

六 展览575

二 戏剧578

三 图书581

四 阅览586

第三节 名胜、文物古迹586

一 名胜586

二 文物古迹589

三 文物普查、保护593

第四节 新闻、广播、电视594

一 新闻报导594

二 广播595

三 电视597

第五节 民间文学598

一 民间传说598

二 民间故事602

第一节 群众体育606

一 民族体育606

第四章 体育606

二 学校体育607

三 职工体育609

四 农村体育609

五 体育设施610

第二节 培训、竞赛610

一 业余体校610

二 各级竞赛611

第一节 机构616

一 行政管理及所属团体616

第五章 医药与卫生616

三 人材输送616

二 医疗卫生机构618

第二节 医药625

一 中医中药625

二 西医西药628

三 中西医结合630

四 藏医藏药630

一 爱国卫生633

第三节 卫生防疫633

二 防疫634

第四节 妇幼保健641

一 妇女保健641

二 儿童保健644

第六编 人物645

第一章 人物传645

第一节 传645

第二节 传略665

第二章 人名录675

第一节 抗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有功人员名录675

第二节 红军长征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录676

第三节 解放后革命烈士英名录678

第七编 文存684

第一节 旧志序684

第二节 文告684

一 建县章程684

三 民族上层人士拥护“民主改革”申请685

二 禁烟布告685

四 新修县志重要文存688

第三节 文艺695

一 章谷风光695

二 诗697

三 散文698

四 小说702

五 通讯705

六 红军歌词708

七 藏文文艺710

八 歌曲716

九 图画719

第四节 红军标语口号721

第五节 丹巴县志编纂始末721

附:723

一、历届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工作723

二、县志审查委员会成员726

三、《丹巴县志》部门志(或资料长篇)撰写单位、执笔人员728

1996《丹巴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6 北京:民族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丹阳县志补遗  全(1974 PDF版)
丹阳县志补遗 全
1974 台湾:成文出版社
义敦县志(1961 PDF版)
义敦县志
1961
民国巴中县志(1992 PDF版)
民国巴中县志
1992 成都:巴蜀书社
藏族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征求意见稿(1982 PDF版)
藏族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征求意见稿
1982
光绪丹徒县志  1(1991 PDF版)
光绪丹徒县志 1
199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光绪丹阳县志(1991 PDF版)
光绪丹阳县志
199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光绪丹徒县志  2(1991 PDF版)
光绪丹徒县志 2
199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丹徒县土地志(1998 PDF版)
丹徒县土地志
1998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当代国外军事名著精选  下(1995 PDF版)
当代国外军事名著精选 下
1995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镇巴县志(1996 PDF版)
镇巴县志
199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巴中县志(1994 PDF版)
巴中县志
1994 成都:巴蜀书社
丹徒县志(1993 PDF版)
丹徒县志
1993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丹县志(1994 PDF版)
南丹县志
199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巴东县志(1993 PDF版)
巴东县志
1993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丹阳县续志  全(1974 PDF版)
丹阳县续志 全
1974 台湾:成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