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志》求取 ⇩

概述1

第一编 大事记9

大事记9

第二编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理位置55

第二章 地质地貌57

第一节 地质57

第二节 地貌64

第三章 气候67

第一节 概况67

第二节 四季特征68

第三节 光照69

第四节 温度71

第五节 降水75

第六节 湿度、蒸发76

第七节 气压、风77

第四章 水文78

第一节 河流78

第二节 地下水80

第三节 水质及水面、水能资源82

第五章 土壤植被85

第一节 土壤85

第二节 植被88

第六章 自然资源91

第一节 土地资源91

第二节 动物资源92

第三节 植物资源94

第四节 矿产资源95

第七章 自然灾害99

第一节 旱灾99

第二节 洪灾(含雹灾)101

第三节 风灾103

第四节 冻灾104

第五节 病虫害106

第六节 地震108

第三编 建置113

第一章 区域演变113

第二章 建置沿革115

第三章 行政区划119

第一节 明代山丹卫行政区划119

第二节 清代山丹县行政区划119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丹县行政区划12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山丹县行政区划123

第四章 乡镇村概况129

第一节 城关镇129

第二节 东乐乡129

第三节 红寺湖乡130

第四节 清泉乡131

第五节 位奇乡132

第六节 陈户乡132

第七节 老军乡133

第八节 李桥乡134

第九节 花寨子乡134

第十节 大马营乡135

第十一节 霍城乡135

第十二节 村堡演变140

第四编 经济管理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145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148

第一节 机构148

第二节 管理148

第三章 物价152

第一节 机构152

第二节 物价调整153

第三节 价格补贴157

第四节 物价管理158

第四章 计量161

第一节 度量衡器的演变161

第二节 计量与标准化管理161

第五编 农林牧水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165

第一节 历代农业概况165

第二节 土地改革167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69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170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173

第二章 农业174

第一节 机构174

第二节 耕地175

第三节 粮食生产176

第四节 经济作物178

第五节 耕作制度180

第六节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182

第七节 农业区划185

第三章 农业机械187

第一节 机构187

第二节 作业机械188

第三节 运输、植保机械189

第四章 林业190

第一节 森林资源分布193

第二节 林木树种193

第三节 国营林场、苗圃194

第四节 造林196

第五节 果树栽培199

第六节 林木管护200

第七节 调查规划203

第八节 技术推广204

第五章 牧业207

第一节 机构207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207

第三节 草原建设及饲草料生产212

第四节 畜种改良214

第五节 疫病防治215

第六节 其他养殖业216

第六章 水利218

第一节 机构221

第二节 兴修水利223

第三节 水利管理241

第六编 工业交通邮电第一章 县属国营工业249

第一节 采矿、冶炼250

第二节 化工252

第三节 机械制造254

第四节 食品加工255

第五节 陶瓷、玻璃257

第六节 印刷业258

第七节 电力259

第二章 二轻工业263

第一节 机构263

第二节 生产263

第三章 乡镇企业265

第一节 建材、建筑业266

第二节 加工业266

第三节 采矿、运输业267

第四节 化工268

第五节 劳务输出268

第四章 交通274

第一节 古代交通274

第二节 公路277

第三节 铁路280

第四节 桥梁280

第五章 邮电283

第一节 机构283

第二节 邮政284

第三节 电信284

第七编 商业289

第一章 国营商业289

第一节 机构289

第二节 经营管理、商业网点290

第三节 商品购销293

第四节 饮食服务299

第二章 国营粮食商业301

第一节 机构301

第二节 粮油征购302

第三节 粮油销售305

第四节 粮油储运310

第五节 经营责任制313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商业314

第一节 机构314

第二节 组织管理316

第三节 采购供应319

第四节 收购推销322

第五节 综合服务325

第四章 物资供应326

第一节 机构326

第二节 供应326

第五章 私营商业与集市贸易329

第一节 私营商业329

第二节 集市贸易331

第八编 财政税务金融第一章 财政335

第一节 机构335

第二节 体制335

第三节 收入337

第四节 支出339

第五节 地方财政预算外收支342

第二章 税务347

第一节 机构347

第二节 工商税348

第三节 农业税354

第四节 牧业税358

第五节 其他税收359

第三章 金融362

第一节 机构362

第二节 货币流通364

第三节 存款366

第四节 信贷367

第五节 债券370

第六节 保险372

第九编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县城375

第一节 古代县城375

第二节 县城建设378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384

第四节 环境治理385

第二章 村镇386

第一节 村镇建设386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390

第十编 政权393

第一章 历代县级政权393

第一节 清以前县级政府39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级政府及代议机构399

第三节 中华苏维埃山丹县政府40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404

第一节 山丹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04

第二节 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405

第三节 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07

第三章 山丹县人民政府及基层政权409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409

第二节 基层政权414

第三节 民政415

第四节 劳动人事421

第五节 劳动安全监察与保险428

第十一编 政法431

第一章 法院431

第一节 机构431

第二节 审判432

第二章 检察435

第一节 机构435

第二节 检察435

第三章 司法437

第一节 法制宣传437

第二节 公证 律师437

第三节 调解438

第四章 公安439

第一节 机构439

第二节 侦破预审440

第三节 监狱看守441

第四节 户籍管理442

第五节 社会治安443

第六节 消防、交通管理445

第七节 禁毒、禁赌445

第八节 会道门446

第十二编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山丹县党部451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委员会453

第一节 机构453

第二节 历届县委及党员代表大会454

第三节 党组466

第四节 党的建设467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丹县委员会473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473

第二节 政协活动474

第四章 群众团体475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丹分团部475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丹县委员会475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477

第四节 工会478

第五节 农会、贫下中农协会479

第十三编 军事483

第一章 军事机构、驻军483

第一节 军事机构483

第二节 驻军485

第三节 地方武装487

第二章 兵役制度489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兵役制度48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兵役制度490

第三节 民兵组织491

第四节 预备役登记493

第三章 战事记要494

第一节 历代战事记要494

第二节 红西路军在山丹的战斗496

第十四编 教育科技第一章 教育499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500

第二节 学校500

第三节 成人教育509

第四节 教师510

第五节 教育经费511

第二章 科学技术520

第一节 机构520

第二节 科技人员521

第三节 科技普及活动521

第四节 地震测报522

第五节 科技成果522

第六节 学术著作524

第十五编 医药卫生第一章 医药529

第一节 医疗机构529

第二节 医疗534

第三节 药品供应537

第四节 公费医疗539

第二章 防疫与妇幼保健540

第一节 防疫540

第二节 卫生543

第三节 妇幼保健545

第十六编 文化549

第一章 文化549

第一节 文化事业及机构549

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555

第三节 文学美术书法561

第二章 广播电视570

第一节 机构570

第二节 新闻通讯报导570

第三节 广播电视设施571

第三章 体育573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573

第二节 学校体育573

第三节 群众体育576

第四节 体育比赛成绩577

第四章 文物古迹580

第一节 古遗址580

第二节 古墓葬585

第三节 古建筑587

第四节 石窟、石刻588

第十七编 艺文591

第一章 古体诗591

第二章 赋612

第三章 现代诗、散文616

第十八编 民族宗教人口第一章 民族633

第一节 古代境内民族633

第二节 现代境内民族634

第二章 宗教637

第一节 道教637

第二节 佛教637

第三节 伊斯兰教638

第四节 天主教639

第三章 人口640

第一节 人口发展640

第二节 人口普查641

第三节 人口分布构成642

第四节 计划生育645

第十九编 民俗方言第一章 民俗651

第一节 生辰651

第二节 婚嫁652

第三节 丧葬652

第四节 衣食习俗653

第五节 传统节日654

第六节 姓氏656

第七节 称谓657

第八节 革除陋习658

第九节 良风美德659

第二章 方言661

第一节 语音661

第二节 方言词673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680

第二十编 人物687

第一章 传记687

第二章 简介703

第三章 表录712

第一节 明、清时期山丹籍科举人物表712

第二节 历代山丹籍在外吏员职官人物表71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本籍党政军干部名录716

第四节 革命烈士名录723

第五节 本籍(含在本县工作的外籍)高级职称人物表724

第六节 先进模范人物表729

第二十一编 山丹军马场第一章 历史沿革738

第一节 历代建制73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之建制740

第二章 畜牧业747

第一节 军马生产747

第二节 牛羊生产749

第三节 疫病防治750

第四节 草原建设750

第三章 种植业、林业、水利、工业751

第一节 种植业751

第二节 林业753

第三节 水利建设754

第四节 工副业756

第四章 卫生教育文化科技760

第一节 卫生760

第二节 教育760

第三节 电影电视文艺体育761

第四节 科技762

第五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763

第一节 人口763

第二节 计划生育764

西路军老红军、先进单位、先进模范个人765

第二十二编 省、地驻县单位第一章 山丹焦化厂773

第一节 沿革773

第二节 基本建设和生产774

第三节 职工福利和环境保护776

第二章 山丹煤矿778

第一节 机构778

第二节 煤炭生产779

第三节 文教、卫生和职工福利780

第三章 东水泉煤矿781

第一节 机构781

第二节 矿井建设和原煤生产782

第三节 职工福利783

第四章 山丹水泥厂785

第一节 沿革785

第二节 生产785

第三节 职工福利及环境保护786

第五章 山丹化工厂787

第一节 发展概况787

第二节 厂建规模787

第三节 经营管理788

第四节 经济效益788

第五节 环境治理789

第六章 国营山丹农场7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791

第二节 农业生产792

第三节 多种经营793

第四节 职工生活及文卫教科794

第七章 培黎学校795

第一节 培黎工艺学校795

第二节 甘肃省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795

附录799

一、序799

二、碑记801

三、杂记814

四、文告821

五、《山丹县志》编纂始末831

1993《山丹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山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衡山县志(1994 PDF版)
衡山县志
1994 长沙:岳麓书社
双山县志( PDF版)
双山县志
丹霞山志  第1册( PDF版)
丹霞山志 第1册
丹霞山志  第3册( PDF版)
丹霞山志 第3册
丹霞山志  第4册( PDF版)
丹霞山志 第4册
丹霞山志  第2册( PDF版)
丹霞山志 第2册
光绪丹徒县志  1(1991 PDF版)
光绪丹徒县志 1
199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潜山县志(1993 PDF版)
潜山县志
199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光绪丹阳县志(1991 PDF版)
光绪丹阳县志
199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光绪丹徒县志  2(1991 PDF版)
光绪丹徒县志 2
199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丹徒县土地志(1998 PDF版)
丹徒县土地志
1998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鲁山县志(1994 PDF版)
鲁山县志
1994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玉山县志(1985 PDF版)
玉山县志
1985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文山县志(1999 PDF版)
文山县志
1999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丹徒县志(1993 PDF版)
丹徒县志
1993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