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病理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国体质学说研究史述要2

二、西方体质学说研究概况9

三、值得进一步商讨的问题15

四、体质学说研究的前景20

第二章 《周易》与体质病理学原理25

一、“大哉乾元”、“至哉坤元”26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27

三、“与天地合其德”28

四、“生生之谓易”29

五、“易者,象也”30

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2

六、“保合大和,乃利贞”32

八、小结34

第三章 体质生理学35

一、年龄体质学35

二、性别体质学55

三、优质学、优生学与优境学64

第四章 体质病理学72

一、体质病因学72

二、体质病机学80

三、病理体质诊断学86

(一)体质辨证86

(二)病理体质分型学说88

(三)病理体质之诊断90

(一)元阴元阳与体质形成111

四、病理体质形成原理略探111

(二)后天脾胃与体质形成123

(三)其他因素与体质形成130

(四)五种病理体质形成机理述要134

第五章 体质治疗学139

一、关于调整体质的几个认识问题140

(一)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体质140

(二)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质142

(三)辨质论治与随质加减143

二、调质六法145

(二)迟冷质--壮阳祛寒温质法146

(一)正常质--平补阴阳强质法146

(三)燥红质--滋阴清热润质法147

(四)倦?质--益气生血健质法149

(五)腻滞质--除湿化滞利质法151

(六)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153

三、八法之体质宜忌154

(一)补法155

(二)温法157

(三)清法158

(四)消法158

(五)汗法159

(七)下法160

(六)吐法160

(八)和法161

四、方药之体质宜忌162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164

六、辨质论方165

(一)解表剂166

(二)泻下剂167

(三)清热剂168

(四)祛暑剂170

(五)温里剂171

(六)补益剂173

(七)固涩剂175

(八)安神剂176

(九)理气剂177

(十)理血剂178

(十一)祛湿剂180

(十二)祛痰剂181

(十三)治燥剂182

(十四)其他方剂183

七、体质食疗学184

(一)概述184

(二)体质食疗学简史185

(三)体质食疗学原理188

(四)辨“质”论“食”及食谱举要198

(五)食疗与年龄、性别、地域及气象之关系226

(六)食物的烹调方法与成品形式232

(七)推广体质食疗学应及时解决的几个问题233

第六章 体质养生学236

一、体质养生学之理论237

(一)“阴平阳秘”为中医养生学之根本237

(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38

(三)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之关键239

(四)辨体质,调饮食241

(五)勤锻炼持之以恒242

二、养生难,难在认识不足243

第七章 论历代主要医家的体质理论245

(二)论体质形成的机理246

一、《黄帝内经》的体质理论246

(一)对体质差异的认识246

(三)对人类体质之分型248

(四)关于体质人类学的测量记录250

(五)关于体质与病因、发病的理论250

(六)论体质诊断之重要性251

(七)关于辨质论治的论述251

(八)关于治未病与调体质的论述252

(九)关于“治病求本”的论述252

二、张仲景的体质理论253

(一)六经病与体质253

(二)坏病、变证与体质255

(三)六经传变与体质256

(四“家”、“人”宿疾与体质257

(五)辨质论治257

(六)《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259

三、钱乙的体质理论261

四、陈直的体质理论261

(一)老年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机理262

(二)老人“虚阳”之说262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征263

(一)脏腑六气病机理论264

五、刘完素的体质理论264

(四)强调食养与食疗264

(二)“六气皆从火化”265

(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266

(四)胃中润泽论267

(五)老年阴虚阳实论267

六、李杲的体质理论268

(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68

(二)“元气与火不二立”及“内伤热中证”269

(三)脾胃内伤之治疗大法270

(二)伤寒内感271

(三)内有伏阴271

(一)内伤三阴271

七、王好古的体质理论271

(四)元阳中脱272

(五)阴证的治疗272

八、朱震亨的体质理论273

(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273

(二)相火论274

(三)六郁论274

(四)《局方发挥》275

九、张介宾的体质理论276

(一)“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276

(三)中兴论280

(二)脏象别论280

(四)小儿补肾论281

(五)基址论281

(六)先天、后天与寿夭282

十、绮石的体质理论283

(一)虚证有六因283

(二)治虚有三本284

(三)治虚二统284

(国)虚劳当治其未成285

十一、张璐的体质理论285

十二、何炫的体质理论288

(一)引火归元之误288

(五)二陈消痰之误289

(四)苦寒泻火之误289

(六)辛剂发散之误289

(二)理中温补之误289

(三)参芪助火之误289

(七)治疗过时之误290

十三、叶桂的体质理论290

(一)体质分型及其临床脉症290

(二)辨质与论治291

(三)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历史性贡献292

十四、徐大椿的体质理论293

(一)元气论293

(二)病同人异论293

(三)五方异治论294

(四)小儿与老人294

(一)气血理论295

十五、王清任的体质理论295

(二)活血与补气296

(三)“记未病前之形状”297

十六、章楠的体质理论298

(一)“六气阴阳论”298

(二)“人身阴阳体用论”299

(三)评丹溪、景岳之有余不足300

(四)论易、医之阴阳有别301

十七、石芾南的体质理论301

(一)燥湿赅六气301

(二)燥湿之诊断303

(三)“金水之质”与“木火之质”303

(四)用药须辨药物体质之刚柔304

十八、周学海的体质理论305

(一)阴虚疰夏和阳虚疰秋305

(二)疰冬305

(三)“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306

〔附录〕韩国医学308

附一、四象医学308

附二、韩医四象医学研究动态314

第八章 体质病理学学派的历史意义318

一、伤寒学派318

二、河间学派319

三、攻邪学派319

五、丹溪学派320

四、易水学派320

六、温补学派321

七、温病学派321

八、体质病理学学派322

第九章 体质病理学研究的新起点324

一、体质要素理论(Constitutional Element Theory)324

(一)体质要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325

(二)体质要素的特性328

(三)体质要素的维度(Dimension of constitutionalelement)331

(四)体质要素的测定与评价334

(五)体质要素理论的实践意义339

二、结语340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343

1996《中医体质病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匡调元著 1996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气象与地理病理学(1997 PDF版)
中医气象与地理病理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人体病理学(1969.07 PDF版)
人体病理学
1969.07 大修館書店
中医病理学会宗( PDF版)
中医病理学会宗
中医病理学会宗( PDF版)
中医病理学会宗
法医病理学(1989 PDF版)
法医病理学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与中医病症诊疗护理常规(1997 PDF版)
中医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与中医病症诊疗护理常规
1997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植原体病理学(1999 PDF版)
植原体病理学
1999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医体质学(1995 PDF版)
中医体质学
1995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数学病理学(1998 PDF版)
中医数学病理学
1998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医实验病理学(1995 PDF版)
中医实验病理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医证候病理学(1995 PDF版)
中医证候病理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医诊治病理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治病理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医病理学史(1994 PDF版)
中医病理学史
1994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医病因病机学(1987 PDF版)
中医病因病机学
1987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中医病理学概论(1957 PDF版)
中医病理学概论
1957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