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89年的中国 4 改革开放的历程》求取 ⇩

前言1

第一篇 从“文革”灾难中走出来1

第一章 粉碎“四人帮”、历史进入新时期1

一 “四人帮”垮台、党和人民胜利1

二 上海“四人帮”余党的覆灭5

三 深重的灾难9

四 党心人心所向和新时期的任务16

一 揭批“四人帮”开始时的两个问题18

第二章 揭批“四人帮”、分清大是大非18

二 揭批斗争的三个阶段24

三 在揭批“四人帮”中联系批林彪30

四 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34

五 揭批查“四人帮”的基本胜利38

第三章 反对“两个凡是”、坚持实事求是41

一 “两个凡是”的提出41

二 推行“两个凡是”方针的原因44

三 “两个凡是”的实质和危害48

四 反对“两个凡是”和恢复邓小平的工作51

五 中共“十一大”--没有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大会55

六 实事求是的胜利,为天安门事件平反59

第四章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62

一 形势发展的需要62

二 真理标准问题的提出64

三 两种态度67

四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74

第五章 局部落实政策,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76

一 开始平反冤假错案76

二 国民经济的复苏和经济工作的新失误82

三 科学教育文化工作重新走上正轨91

四 民主与法制建设初步恢复97

五 统战工作的恢复101

六 妇、工、青群众团体恢复工作104

七 军队进行革命化现代化建设109

八 恢复和发展对外关系113

第二篇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与全面拨乱反正118

第一章 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9

一 会前的形势与原定议题119

二 陈云发言激起的反响122

三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27

四 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战略决策130

五 成功的会议,历史性的转折133

第二章 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35

一 召开理论务虚会135

二 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38

三 继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40

四 摆脱“左”的束缚,澄清理论是非144

五 排除右的干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47

一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151

第三章 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151

二 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56

三 恢复民主与法制、审判“两案”159

四 重申“双百方针”、推动科学和文艺发展164

五 统一战线得到初步加强168

第四章 端正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172

一 反省历史、认清国情172

二 新的“八字方针”的提出176

三 农业政策的调整179

四 调整的阻力与潜在的危险183

五 下定决心搞调整,量力而行搞建设185

六 调整的初步成就与更艰巨的任务189

第五章 关键是解决好党的建设问题194

一 整顿党风,制定《准则》194

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98

三 对建国后历史的初步总结202

四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206

五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与通过210

第六章 拨乱反正的胜利成果217

一 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217

二 现代化建设成为头等大事220

三 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提上日程223

四 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227

五 教育、科技战线的新气象231

第三篇 局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236

第一章 局部改革的决策与农村改革先行236

一 在拨乱反正中探索改革之路236

二 “包工、包产到组”的推行给农村带来生机238

三 包产到户不胫而走及其引起的争论242

四 凤阳的三大步与贵州的山村巨变246

五 联产承包制振兴了整个农业249

六 中国农业改革之路的探索253

第二章 城市经济改革的试点和成效256

一 冲破“凡是论”,兴起企业扩权试点256

二 经济现任制与新财政体制的实施260

三 商业系统的疏理流通渠道与扩权的开始262

四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断然措施266

五 城市的综合改革和试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270

第三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275

一 认识的起点和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分权275

二 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根本纲领280

三 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若干措施284

四 试行党政企分开和进行机构改革286

第四章 开创新局面纲领的实施290

一 历史性转变的实现290

二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295

三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完善和新宪法的通过300

四 推进工业发展和改革与“首钢先进典型”的诞生306

五 推进农业发展和改革与“苏南五虎”的出现312

六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措施314

七 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和整党的开始322

第五章 提前完成“六五”计划主要指标325

一 工农业总产值和多种产品提前完成“六五”计划指标325

二 1983的和1984年建设事业大发展的特点和原因328

三 我国建设事业大发展的基本经验330

四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332

第四篇 全面改革以来的经济活跃与问题341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341

一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341

二 一部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346

三 企业机制的改革350

四 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355

五 在横向联合中培育市场体系360

第二章 改革的横向扩展364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尝试364

二 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困难369

三 百万大裁军与军队体制改革376

四 对观念形态的冲击与变革380

第三章 政治体制改革在反思中提上日程385

一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挑战385

二 理论进展而实践不佳的精神文明建设391

三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396

四 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酝酿与总体设计400

第四章 在探索过程中改善改革环境405

一 没有解决好的宏观控制405

二 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进步与滑坡411

三 两个基本点的提出417

四 中国改革的历史坐标420

一 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429

第一章 打开封闭国门的决策429

第五篇 多方位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429

二 中国在前进中选择了开放432

三 国内外对开放的关注和赞誉440

四 对外开放的历史方位452

第二章 经济特区的兴建与腾飞458

一 中国的窗口和试验场458

二 迅速发展的深圳经济特区464

三 奋力开拓的珠海、汕头、厦门特区471

四 放胆发展生产力的海南大特区475

一 活跃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484

第三章 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484

二 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开放区489

三 国际大循环理论的提出与争论495

四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503

第四章 在国际合作交流的舞台上509

一 对外贸易势头良好509

二 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512

三 吸收利用外资已初见成效519

四 勇敢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522

五 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业527

第五章 开放中的文化大趋势538

一 “三通”与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祥和538

二 出国潮与走向世界的大趋势542

三 模特儿们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冲击547

四 走向进步与多样化的生活方式551

第六章 在探索改革开放新秩序中前进558

一 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及国际比较558

二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探索民主政治新秩序572

三 在治理整顿中探索商品经济新秩序581

后记590

1989《1949-1989年的中国 4 改革开放的历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洪模等著 1989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改革开放的探索(1989 PDF版)
改革开放的探索
1989 大地出版社
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PDF版)
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辉煌的历程:沙河市改革开放三十年( PDF版)
辉煌的历程:沙河市改革开放三十年
沙河市政协教科文史委员会
世界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PDF版)
世界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
我的日记  改革开放的十年( PDF版)
我的日记 改革开放的十年
改革开放中的诸城(1997 PDF版)
改革开放中的诸城
1997
广东:改革开放的五年( PDF版)
广东:改革开放的五年
计划与发展编辑部
改革开放的中国  辽宁卷(1995 PDF版)
改革开放的中国 辽宁卷
1995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信息社会与国民生活  以技术侧面为中心(1986 PDF版)
信息社会与国民生活 以技术侧面为中心
1986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1993 PDF版)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
1993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从封闭到开放  中国开放的历程(1998 PDF版)
从封闭到开放 中国开放的历程
199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改革开放中的济南(1994 PDF版)
改革开放中的济南
1994 济南:济南出版社
改革开放的中国(1998 PDF版)
改革开放的中国
1998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改革开放的中国  北京卷(1998 PDF版)
改革开放的中国 北京卷
1998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历史的足迹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前进(1987 PDF版)
历史的足迹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前进
1987 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