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概论》求取 ⇩

前言1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绪论1

编著者说明4

第二章 影响中国生产布局的基本条件9

一、自然条件复杂多样10

二、矿产水力资源丰富15

三、人口众多18

四、生产力已达到的水平不高,地区差异显著24

第三章 建国以来生产发展和布局的主要成就30

一、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0

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业-农业国35

三、生产分布有了显著改进39

一、在正确确定建设规模的同时,调整投资的地区分配比例46

第四章 生产发展和布局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46

二、因地制宜,调整地区产业结构49

三、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安排资源的开发利用布局58

(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布局58

(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62

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65

第二篇 工业地理69

第五章 中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特征69

一、支配旧中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条件69

二、旧中国工业分布演变的历史过程70

三、旧中国工业地区分布的基本特征80

第六章 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和布局85

一、工业结构的变化85

二、工业地区分布的变化92

(一)工业偏集沿海的状况有所改变92

(二)工业点,工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97

(三)地区工业组合有所改善101

(四)工业生产相对地向原、燃料产地靠拢105

第七章 能源工业108

一、我国的能源资源108

二、能源工业结构111

三、能源产销平衡状况116

四、一次能源的开发布局118

(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布局118

(二)水力资源的开发布局127

(三)油气资源的开发布局134

五、二次能源工业的建设布局139

第八章 冶金工业145

一、我国冶金工业体系的建立145

二、钢铁工业147

(一)我国的钢铁资源147

(二)钢铁工业的总体布局148

(三)钢铁工业的内部结构153

(四)钢铁工业的规模结构156

(五)钢铁企业的布点类型157

三、有色冶金工业159

(一)重有色金属工业162

(二)轻有色金属工业165

(三)稀有金属工业168

第九章 机械工业171

一、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变化171

二、主要机械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178

(一)重型机械制造业179

(二)精密与复杂机械制造业184

(三)专用机械制造业186

第十章 化学工业196

一、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的变化196

二、酸碱工业201

(一)氮肥205

三、化肥工业205

(二)磷肥208

(三)钾肥209

四、有机化学工业213

第十一章 纺织工业219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地区分布的变化219

二、棉纺织工业224

三、毛麻丝绢纺织工业228

(一)毛纺织工业229

(二)麻纺织工业230

(三)丝绢纺织工业231

四、进一步发展纺织工业的途径233

五、纺织工业的地区差异237

一、建国后轻工业的发展和地区分布的改进241

第十二章 轻工业241

二、食品工业253

(一)制糖工业255

(二)盐业260

三、造纸工业263

第十三章 中国主要工业区270

一、以原材料、燃料动力工业为主的工业区271

二、以制造工业为主的工业区273

三、原材料和加工工业都比较发展的工业区276

第三篇 农业地理281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开发的历史过程和特点281

一、农业地区分布的历史演变281

(一)夏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开发281

(二)农业生产由黄河中下游向南、西、北方向扩展282

(三)南北方农业生产的消长,南方后来居上285

(四)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和东北、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286

二、旧中国农业生产与分布的基本特点288

第十五章 新中国农业生产与布局特点294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94

二、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97

三、农业生产结构有所调整300

四、农业地区分布逐渐趋于合理306

(一)恢复和加强原有农(牧)业区307

(二)建立新的农业基地307

(三)建立农业原料基地和城市副食品基地308

(四)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农业308

(五)改变农作物的地理分布309

第十六章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途径311

一、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311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315

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319

(一)综合利用,因地制宜320

(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321

(三)宜农荒地资源的开发323

(四)南方山地丘陵的利用325

第十七章 粮食作物327

一、粮食生产结构327

二、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332

(一)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较快,但起伏大332

(二)粮食生产水平不高,商品率低334

(三)粮食生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337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338

(一)水稻338

(二)小麦344

(三)大豆348

(四)杂粮351

四、商品粮基地的选择与布局354

第十八章 经济作物359

一、经济作物的生产特点360

二、纤维原料作物363

(一)棉花363

(二)麻类作物369

(三)养蚕业371

三、油料作物374

(一)花生376

(二)油菜378

(三)芝麻379

四、糖料作物380

(一)甘蔗384

(二)甜菜386

五、烟茶作物387

(一)烟草387

(二)茶390

(一)商品棉花生产基地393

六、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建设393

(二)甘蔗生产基地395

第十九章 林业398

一、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399

(一)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匀,防护作用差399

(二)用材林比重大,经济林和防护林比重小400

(三)现有的大片林区综合防护作用大402

(四)造林更新进度慢、保存率低、资源损失大403

二、现有林业区的分布403

(一)东北林业地区403

(二)西南林业地区406

(三)南方林业地区408

三、林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途径410

(一)积极营造“三北”防护林411

(二)大力发展华北、中原、江淮等平原地区的“四旁”绿化413

(三)积极营造沿海防护林415

(四)因地制宜发展果木林和其他经济林基地416

(五)合理开发利用以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林418

第二十章 畜牧业421

一、我国畜牧业的现状422

二、主要牲畜的发展和分布428

(一)大牲畜饲养业429

(二)小牲畜饲养业434

(三)家禽饲养业438

三、畜牧业生产类型439

(一)放牧畜牧业地区440

(二)农区畜牧业地区442

(三)半农半牧地区445

(四)城郊畜牧业地区446

四、畜牧业基地的建设446

第二十一章 水产业450

一、我国渔业生产的发展与结构的变化451

二、海洋渔业457

(一)沿岸渔业区458

(二)近海渔业区460

(三)外海渔业区461

三、淡水渔业461

(一)华南池塘精养区462

(二)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塘库养捕渔业重点发展区463

(三)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塘库渔业粗养区463

(四)云贵高原湖泊捕捞渔业增殖保护区464

(五)东北结冰河流湖沼水库养捕保护区465

(六)蒙新草原湖泊捕养新渔区465

(七)青藏高原湖泊渔业待开发区466

四、水产养殖业466

第二十二章 中国三类农业区471

(一)东北区472

一、东部季风农业区472

(二)黄河中下游区473

(三)西南区474

(四)长江中下游区475

(五)华南区478

二、西北内陆农业区479

三、青藏高原农牧区482

第四篇 交通运输地理485

第二十三章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地区分布的变化485

一、旧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其特征485

二、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96

三、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途径501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立起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和综合运输网502

(二)大力发展联合运输,挖掘各种运输方式的潜力,提高运输效率503

一、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505

第二十四章 铁路网布局505

二、铁路网的形成509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铁路运输的途径517

(一)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517

(二)牵引动力改革519

第二十五章 水运网布局522

一、优越的航运条件522

二、我国水运业的发展和主要航线524

三、我国的港口建设和主要港口531

(一)上海港533

(二)天津港534

(三)大连港535

(四)秦皇岛港535

(五)青岛港536

(七)湛江港537

(八)南京港537

(六)广州港537

(九)武汉港539

(十)重庆港540

第二十六章 公路、航空和管道网布局542

一、公路网布局543

二、航空网布局546

三、管道布局548

第二十七章 旅客和货物运输布局551

一、旅客运输551

二、货物运输554

三、大宗物资的流量流向556

(一)煤炭运输556

(二)石油运输558

(三)钢铁及矿石运输559

(五)粮食运输560

(四)木材运输560

第五篇 经济中心和区域差异563

第二十八章 经济中心563

一、我国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564

二、我国经济中心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568

三、我国经济中心的类型574

(一)特大型的综合性经济中心574

(二)工业中心575

(三)交通运输枢纽578

(四)特种经济中心579

第二十九章 区域差异583

一、地区生产发展条件583

二、地区生产特点585

三、地区发展方向590

附录:1981年我国生产基本情况统计594

主要参考文献606

1983《中国经济地理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敬之主编 1983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  修订版(1994 PDF版)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 修订版
1994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地理概论( PDF版)
中国地理概论
正中书局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1989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
1989年06月第1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1991 PDF版)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
199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缅甸  经济地理概论(1956 PDF版)
缅甸 经济地理概论
1956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苏联经济地理概论(1955 PDF版)
苏联经济地理概论
1955 新知识出版社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1989 PDF版)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地理概论(1987 PDF版)
区域经济地理概论
1987 海口市:海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概论(1989 PDF版)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概论
1989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河南经济地理概论(1988 PDF版)
河南经济地理概论
1988 北京:测绘出版社
中国工业经济管理概论(1985 PDF版)
中国工业经济管理概论
1985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1989 PDF版)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1993 PDF版)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
1993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村经济管理概论(1989 PDF版)
中国农村经济管理概论
1989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1979 PDF版)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
1979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