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第1部》求取 ⇩

前言页1

序 于船1

总论1

一、信息控制系统理论有关研究结果1

序 陆广莘3

二、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的主要研究结果4

序言 钟义信5

前言7

三、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主要研究结果17

参考文献23

第一篇信息控制系统理论概论24

第一章 信息控制系统理论的创立25

第一节 信控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25

第二节 信控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26

第三节 信控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27

第四节 世界的科学图景28

第五节 研究信控系统理论的意义29

第二章 信息控制系统的概念31

第一节 秩序概念31

1.1 秩序的定义31

1.2 秩序的分类32

第二节 信息概念33

2.1 信息的定义33

2.2 信息的形态35

2.3 信息的本质38

2.4 信息的分类42

第三节 控制概念46

3.1 控制的定义46

4.1 系统的定义47

第四节 系统概念47

3.3 控制的类型47

3.2 控制的实质47

4.2 系统的实质48

4.3 系统的类型48

第五节 信息控制系统概念48

5.1 信息控制系统的定义48

5.2 信息控制系统是功能系统49

5.3 信息控制系统与物质能量系统50

5.4 人体是躯体形态系统、生物信控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统一整体50

第三章 信息控制系统模型52

第一节 信控系统的总体模型52

第二节 信控系统的局部模型53

2.1 一般系统模型54

2.2 控制系统模型54

2.3 信息系统模型55

第四章 信息控制系统的度量58

第一节 信息的度量58

1.1 秩序集合及其概率分布58

1.2 本征信息量59

1.3 信息的量度单位62

1.4 平均信息量62

第二节 系统的度量64

第三节 信息和系统都是秩序65

第五章 信息控制系统原理66

第一节 系统原理66

1.1 系统联系性原理66

1.2 系统有序性原理67

1.3 系统自组织原理67

1.4 系统层次性原理69

1.5 系统整体性原理70

1.6 系统动稳态原理70

1.7 系统制动促动原理72

2.1 反馈控制原理73

第二节 控制原理73

2.2 开环控制原理74

2.3 前馈控制原理74

2.4 最优控制原理75

2.5 分散控制原理77

2.6 集中控制原理78

2.7 递阶控制原理79

2.8 双向控制原理81

第三节 信息原理81

3.1 信息普遍原理82

3.2 信息变换原理84

3.3 信息传递原理87

3.4 信息存贮原理88

3.5 信息处理原理88

3.6 信息流通原理89

第六章 信息控制系统方法90

第一节 信控系统认识方法90

1.1 信控系统黑箱方法90

1.2 信控系统分析方法91

2.1 通信工程方法94

第二节 信控系统工程方法94

2.3 系统工程方法95

参考文献95

2.2 控制工程方法95

第二篇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100

第一章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生理学101

第一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定义101

1.1 体表交感神经系统与体内交感神经系统101

1.2 体表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体内副交感神经系统101

2.2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体表交感神经传出纤维102

2.3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效应器——皮肤血管102

1.3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102

2.1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体表交感神经中枢102

第二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构模型102

2.4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器——皮肤温度感受器103

2.5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通路——温觉和冷觉传入神经纤维103

2.6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调定点——中枢性温度感受器104

2.7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中的信息流通104

第四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生理变化106

4.1 寒冷环境中: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强106

第三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106

4.2 温热环境中: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降低107

4.3 剧烈运动时: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降低108

4.4 休息睡眠时: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强108

第五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108

5.1 人体昼夜节律振荡器(生物钟)109

5.2 中枢体温调定点的昼夜节律111

5.3 皮肤血流量和热传导率的昼夜节律111

5.4 总结112

参考文献112

第一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定义113

第二章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生理学113

第二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构模型114

2.1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114

一、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枢兴奋系统114

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136

三、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142

参考文献148

2.2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150

一、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下丘脑—体内交感神经—激素系统150

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控制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155

三、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细胞控制通路——膜受体 ? cAMP系统162

参考文献180

2.3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通路间的横向控制181

参考文献189

2.4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被控对象(效应器)190

2.5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系统191

一、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系统的组成结构192

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正反馈系统195

三、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负反馈系统203

参考文献219

2.6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的相互兴奋性控制221

参考文献223

2.7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中的信息流通223

第三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226

3.1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控制器的控制功能226

一、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控制功能226

二、蓝斑NE能系统的控制功能227

三、下丘脑交感中枢的控制功能234

3.2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控制通路的控制功能236

一、神经通路——下丘脑—体内交感神经?激素系统的控制功能236

参考文献236

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的控制功能250

三、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控制功能272

参考文献274

3.3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总体控制功能276

3.4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负反馈系统的控制功能289

一、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系统的控制功能——增强镇痛作用289

二、外周心钠素系统的控制功能289

第四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相互关系291

4.1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对人体体温的双向控制291

参考文献291

4.2 中枢体温调定点对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292

4.3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相互抑制292

第五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生理变化293

5.1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睡眠状态时的生理变化293

5.2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运动状态时的生理变化293

5.3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饥饿时的生理变化294

5.4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变化295

5.5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寒冷环境中的生理变化299

5.6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温热环境中的生理变化299

5.8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休息睡眠时的生理变化300

5.9 总结300

5.7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在剧烈运动时的生理变化300

参考文献301

第六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301

6.1 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01

6.2 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04

6.3 下丘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系统活动与昼夜节律振荡器306

6.4 成人男女下丘脑—垂体前叶—性腺系统活动无昼夜节律307

6.5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08

6.7 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09

6.6 交感—胰高血糖素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09

6.8 下丘脑—体内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10

6.9 膜受体—cAMP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11

6.10 蓝斑NE能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312

6.11 总结312

第七节 体内交感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其被控生理变量的昼夜节律313

7.1 人体体温的昼夜节律314

7.2 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活动昼高夜低的节律导致体温昼高夜低的节律314

参考文献315

2.1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316

第二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构模型316

第一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定义316

第三章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生理学316

一、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枢抑制系统317

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325

三、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329

参考文献333

2.2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334

一、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下丘脑—体内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334

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控制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336

三、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主要细胞控制通路——膜受体—PI cGMP系统337

参考文献341

2.3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通路间的横向控制341

参考文献344

2.4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被控对象(效应器)344

2.5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系统344

一、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系统的组成结构345

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正反馈系统345

三、外周心钠素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控制352

四、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通路的体液被控变量反馈系统354

2.6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的相互抑制性控制355

参考文献355

参考文献357

2.7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中的信息流通357

第三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360

3.1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控制器的控制功能360

一、网状上行抑制系统的控制功能360

二、中缝核5—HT能系统的控制功能360

三、下丘脑副交感中枢的控制功能366

四、各级副交感中枢的控制功能368

一、神经通路——下丘脑—体内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的控制功能370

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的控制功能377

三、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J—cGMP系统的控制功能383

参考文献386

3.3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总体控制功能387

第四节 体内交感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相互关系396

4.1 体内副交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交互抑制——阴阳对立396

一、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抑制性控制396

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抑制性控制403

三、总结418

一、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兴奋性控制419

4.2 体内副交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交互兴奋——阴阳互根419

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兴奋性控制426

三、总结433

参考文献434

第五节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双向控制原理436

5.1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双向控制436

5.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双向控制437

5.3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双向控制438

5.4 对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的双向控制439

5.5 对物质代谢的双向控制439

5.7 对水盐代谢的双向控制441

5.6 对能量代谢的双向控制441

5.8 对血液系统的双向控制442

5.9 对微循环的双向控制442

5.10 对免疫系统的双向控制443

5.11 对眼睛的双向控制443

5.12 对骨骼肌张力的双向控制443

5.13 对痛阈的双向控制444

5.14 对摄食的双向控制444

5.15 对体重(肥胖)的双向控制444

5.16 对睡眠一觉醒的双向控制444

5.18 对精神情绪的双向控制445

5.19 对生长发育的双向控制445

5.17 对智力、记忆力的双向控制445

5.20 对衰老的双向控制446

5.21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单向控制446

5.22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占优势时被控变量的生理变化447

5.23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占优势时被控变量的生理变化448

第六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生理变化448

6.2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在运动状态时的生理变化449

6.3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在饥饿时的生理变化449

6.1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在睡眠状态时的生理变化449

6.4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在应激状态时的生理变化450

6.5 总结451

参考文献452

第七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452

7.1 副交感—胰岛素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452

7.2 下丘脑—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昼夜节律453

7.3 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453

7.4 膜受体—PI—cGMP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454

7.5 中缝核5—HT能系统中的中缝背核中央上核的昼夜节律454

第八节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其被控变量的昼夜节律456

7.6 总结456

8.1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血压的昼夜节律457

8.2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心率的昼夜节律457

8.3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能量代谢的昼夜节律458

8.4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尿量的昼夜节律458

8.5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免疫系统功能的昼夜节律459

8.6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睡眠一觉睡的昼夜节律460

8.7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衰竭性疾病及死亡率出生率的昼夜节律461

参考文献463

第九节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人体阴阳的昼夜节律463

9.2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相互消长的昼夜节律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节律完全相同464

9.1 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节律464

第四章 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465

第一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465

第二节 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468

第三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抑制470

第四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轻度抑制472

第五节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严重抑制475

第六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477

参考文献479

第五章 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480

1.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483

第一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异常占优势483

1.2 被控变量的病理生理学变化484

1.3 小结489

第二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异常占优势491

2.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492

2.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492

2.3 小结498

第三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500

3.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00

3.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01

3.3 小结507

第四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升高509

4.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09

4.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10

4.3 小结516

第五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519

5.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19

5.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19

第六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520

6.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20

6.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21

6.3 小结526

7.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28

第七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升高528

7.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29

7.3 小结535

第八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537

8.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37

8.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38

第九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均异常低下538

9.2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39

9.3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39

9.1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39

第十节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540

10.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40

10.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41

10.3 小结543

第十一节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神经通路功能急性衰竭545

11.1 双向信控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45

11.2 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46

11.3 小结549

参考文献551

第一章 中医现代方法论体系552

第一节 中医黑箱方法——从象测脏552

第三篇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552

第二节 中医哲学方法——元气 阴阳 五行553

第三节 中医功能模拟方法——比类取象554

第四节 中医系统方法——天人相应556

第五节 中医控制方法——生克制化556

第六节 中医信息方法——气化557

第七节 中医输出状态变量方法——证557

第八节 中医辨识系统状态方法——辨证558

第九节 中医倒推系统输入方法——审证求因559

参考文献560

第十节 中医调控系统状态方法——辨证施治560

第二章 中医现代基础理论假说体系(部分)562

第一节 以“阴阳”为纲的中医古典理论体系(部分)562

第二节 中医现代基础理论假说体系要点(部分)563

2.1 气、阴阳的哲学实质563

2.2 人体阴阳表里的实质563

2.3 八纲辨证的实质564

2.4 治则方药的实质565

参考文献567

1.1 古代气学理论568

第一节 气哲学实质568

第三章 气、阴阳的哲学实质568

1.2 “气”实质——系统的流通质570

参考文献575

第二节 阴阳哲学实质575

2.1 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575

2.2 自然界矛盾运动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578

2.3 阴阳的哲学实质正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585

参考文献587

第一节 解表方药现代药理实验研究588

1.1 解表的共同作用588

第四章 中医解表方药现代药理学588

1.2 辛温与辛凉的不同作用594

1.3 解表方药的其他作用601

参考文献605

第二节 解表治则本质606

2.1 解表方药现代药理作用606

2.2 解表的实质——降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607

2.3 解表热的实质——降低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608

2.4 解表寒的实质——降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611

参考文献613

第一节 表证的现代研究614

第五章 中医表证现代病理生理学614

2.1 表证——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615

第二节 表证的本质615

2.2 表热证——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升高618

2.3 表寒证——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抑制620

2.4 表实寒证——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轻度抑制624

2.5 表虚寒证——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严重抑制625

2.6 阳虚表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629

参考文献632

1.1 补阴补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634

一、补阴对神经系统的作用634

第一节 补阴补阳方药现代实验研究634

第六章 中医补阴补阳方药现代药理学634

参考文献636

二、补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637

参考文献639

1.2 补阴补阳对中枢NE、5-HT能系统功能的作用640

一、补阳与中枢NE系统功能640

参考文献642

二、补阴补阳与中缝核5—HT能系统功能642

1.3 补阴补阳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作用644

参考文献644

参考文献645

1.4 补阴补阳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645

参考文献649

1.5 补阴补阳对垂体—甲状腺系统的作用650

参考文献653

1.6 补阴补阳对垂体—性腺系统的作用654

参考文献658

1.7 补阴对副交感—胰岛素系统的作用659

1.8 补阴补阳对环核苷酸含量的作用660

参考文献660

参考文献662

1.9 补阴补阳对物质代谢的作用663

一、糖代谢方面663

参考文献666

二、脂肪代谢方面667

参考文献669

三、蛋白质代谢方面669

参考文献671

四、核酸代谢方面672

1.10 补阴补阳对能量代谢的作用675

参考文献675

参考文献677

1.11 补阴补阳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678

一、心功能方面678

参考文献681

二、扩冠方面682

参考文献684

三、心率方面684

四、外周血管方面686

参考文献686

参考文献687

五、血压方面687

参考文献692

1.12 补阴补阳对泌尿系统的作用693

参考文献694

1.13 补阴补阳对呼吸系统的作用695

参考文献696

1.14 补阴补阳对消化系统的作用697

一、消化液分泌方面697

二、消化道活动方面698

参考文献698

参考文献700

1.15 补阴补阳对抗衰老的作用700

参考文献703

1.16 补阴补阳对智力的作用703

参考文献705

1.17 补阴补阳对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705

参考文献713

第二节 补阴补阳的本质715

2.1 补阴补阳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715

2.2 补阴补阳的实质717

第七章 中医阴虚阳虚现代病理生理学719

第一节 阴虚阳虚现代实验研究719

1.1 阴虚阳虚与神经系统功能719

一、肾阴虚肾阳虚与神经系统功能719

参考文献721

二、脾阴虚脾阳虚与神经系统功能722

参考文献725

三、心阴虚心阳虚与神经系统功能726

参考文献728

四、一般阴虚阳虚与神经系统功能728

五、阴虚火旺与神经系统功能730

参考文献730

参考文献732

六、肝阳上亢、肝肾阴虚与神经系统功能732

参考文献734

七、糖尿病阴虚证与神经系统功能734

八、甲亢阴虚证与神经系统功能735

参考文献735

九、总结736

1.2 阴虚阳虚与中枢NE、5—HT能系统功能738

一、阳虚与中枢NE能系统功能738

参考文献741

二、阴虚与中枢NE能系统功能742

参考文献743

三、肝阳上亢与中枢NE能系统功能743

参考文献744

四、阴虚与中缝核5—HT能系统功能744

参考文献744

五、阳虚与中缝核5—HT能系统功能745

参考文献746

六、阴阳俱虚与中枢NE、5—HT能系统功能746

1.3 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747

参考文献747

一、肾阴虚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748

参考文献751

二、脾阴虚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752

参考文献753

三、脾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753

参考文献754

四、一般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754

参考文献756

五、单纯阴虚、阴虚火旺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757

六、阴虚阳虚动物模型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反质系统功能758

参考文献758

参考文献759

七、阴虚阳虚患者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的形态学变化760

参考文献761

八、总结761

1.4 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764

一、阴虚阳虚与甲亢甲减的辨病辨证结合研究764

参考文献765

二、阴虚阳虚患者甲状腺病理解剖学研究766

三、肾阴虚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767

参考文献767

参考文献769

四、其他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770

参考文献772

五、总结773

1.5 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功能775

一、阴虚阳虚的尿17酮含量775

参考文献777

二、女性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功能777

三、男性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睾丸系统功能779

参考文献779

参考文献781

四、阴虚阳虚动物模型与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功能781

参考文献782

五、阴虚阳虚患者性腺的形态学变化782

参考文献783

六、总结783

1.6 阳虚与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功能786

参考文献787

1.7 阳虚与下丘脑—垂体前叶系统功能787

参考文献787

1.8 阳亢阴虚阳虚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LL)—醛固酮(ALD)系统功能788

参考文献795

1.9 阴虚阳虚与胰岛功能795

一、糖尿病辨病辨证结合研究796

参考文献796

二、糖尿病阴虚证与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功能797

参考文献799

三、其他病阴虚证与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功能800

参考文献800

四、阳虚证与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功能800

参考文献801

五、总结802

1.10 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功能802

一、阴虚与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功能803

参考文献804

二、阳虚与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功能804

参考文献805

三、总结805

1.11 阴虚阳虚与环核苷酸806

一、阴虚、阳虚与βAR—cAMP系统及MchOR—cGMP系统功能806

参考文献818

二、阴虚火旺、单纯阴虚与βAR—cAMP系统功能819

参考文献820

三、阴虚阳虚动物模型与βAR—cAMP 系统和MchOR—cGMP系统功能821

参考文献822

四、总结823

1.12 阴虚阳虚与物质代谢824

一、阴虚阳虚与糖代谢825

参考文献827

二、阴虚阳虚与脂类代谢827

参考文献831

三、阴虚阳虚与蛋白质代谢832

参考文献836

四、阴虚阳虚与核酸代谢837

参考文献838

五、总结839

1.13 阴虚阳虚与能量代谢840

一、阴虚、阳虚与基础代谢率840

参考文献842

二、阴虚阳虚与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842

参考文献844

三、阴虚阳虚与细胞Na+泵活性及三磷酸腺苷含量844

四、阴虚阳虚与内生肌酐及尿尿素氮量845

参考文献845

参考文献847

五、阴虚火旺、单纯阴虚与尿羟脯氨酸量847

参考文献848

六、阴虚阳虚与能量代谢的其他指标848

参考文献849

七、阴虚阳虚动物模型与能量代谢850

参考文献853

八、总结853

1.14 阴虚阳虚与心脏功能855

参考文献864

1.15 阴虚阳虚与微循环865

参考文献870

1.16 阴虚阳虚与血液流变性871

参考文献876

1.17 阴虚阳虚与消化系统功能877

参考文献880

1.18 阴虚阳虚与免疫系统功能881

参考文献892

1.20 阴虚阳虚与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系统功能894

1.19 阴虚阳虚与学习记忆功能894

参考文献894

参考文献895

1.21 阴虚阳虚与外周心钠素系统功能895

参考文献899

第二节 阴虚阳虚的本质900

2.1 阴虚阳虚现代病理生理学变化900

2.2 阳虚——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901

2.3 阴虚火旺——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升高908

2.6 阴阳两虚——体内副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均异常低下912

2.5 肝阳上亢——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正常912

2.4 单纯阴虚(阴虚火不旺)——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并不升高912

第八章 中医亡阴亡阳现代病理生理学913

第一节 亡阴亡阳辨证辨病结合研究913

1.1 亡阳辨证辨病结合研究913

1.2 亡阴辨证辨病结合研究918

参考文献918

第二节 回阳救逆、益气救阴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918

2.1 回阳救逆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918

2.2 益气救阴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920

3.1 亡阴亡阳的本质922

参考文献922

第三节 亡阴亡阳、回阳救逆、益气救阴的本质922

3.2 回阳救逆、益气救阴的本质928

第九章 中医清热祛寒方药现代药理学932

第一节 清热祛寒方药现代实验研究932

1.1 清热祛寒对中枢神经的作用932

参考文献935

1.2 清热祛寒对体内交感神经的作用936

参考文献938

1.3 清热祛寒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938

参考文献939

1.4 清热祛寒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940

参考文献942

1.5 清热祛寒对脑内NE和5-HT的作用943

参考文献944

1.6 清热对物质代谢的作用944

参考文献947

1.7 清热祛寒对能量代谢的作用947

参考文献951

1.8 清热祛塞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952

参考文献962

1.9 清热祛寒对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963

参考文献965

1.10 清热祛寒对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966

参考文献971

1.11 清热祛寒对泌尿系统功能的作用972

参考文献973

1.12 清热祛寒对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974

参考文献978

2.2 清热——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纠正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异常占优势的病理状态979

2.3 祛寒——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纠正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异常占优势的病理状态979

2.1 清热祛寒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979

第二节 清热祛寒的本质979

第十章 中医热证寒证现代病理生理学981

第一节 热证寒证现代实验研究981

1.1 热证寒证与神经系统功能981

一、热证寒证患者与神经系统功能982

参考文献985

二、热证寒证动物模型与神经系统功能986

三、小结988

1.2 热证寒证与中枢NE、5—HT能系统功能988

参考文献988

参考文献989

1.3 热证寒证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990

参考文献990

1.4 热证寒证与环核苷酸含量990

参考文献991

1.5 热证寒证与能量代谢992

参考文献993

2.1 热证寒证现代病理生理学变化993

第二节 热证寒证的本质993

1.6 热证寒证与心血管系统功能993

参考文献993

2.2 实热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995

2.3 实寒证——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998

第十一章 中医表里阴阳现代生理学1001

第一节 中医八纲辨证的研究结果1001

第二节 人体表里阴阳的本质1002

2.1 表气——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及其控制下的皮肤功能活动1002

2.2 阳气——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及其控制的功能活动1002

2.3 阴气——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及其控制的功能活动1002

2.4 里气——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内脏功能活动1002

1997《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第1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亮,高德著 1997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药药理学(1986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8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药理的生药学(昭和8年10月 PDF版)
药理的生药学
昭和8年10月
生化药理学( PDF版)
生化药理学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现代管理信息处理系统(1994 PDF版)
现代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1994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7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受体生化药理学(1985 PDF版)
受体生化药理学
198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学进展  药理学和生物药学(1981 PDF版)
药学进展 药理学和生物药学
1981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2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2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系统信息控制科学原理(1987 PDF版)
系统信息控制科学原理
1987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诱发电位学  第2版(1988 PDF版)
临床诱发电位学 第2版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85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8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理与病理生理学基础(1995 PDF版)
现代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理与病理生理学基础
1995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医用中药药理学(1998 PDF版)
医用中药药理学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7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7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