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求取 ⇩

导言1

第一章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12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构成12

一、系统理论对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的意义12

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构成14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20

一、经济信息的特征和分类20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2

三、经济信息系统的结构及运行23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特征26

一、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一般特征26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31

第四节 改进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31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目的32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要求32

三、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途径35

第二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39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性质和作用39

一、经济管理体制及其基本内容39

二、经济管理体制的性质40

三、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41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43

一、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划分43

二、对我国原有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认识46

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47

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50

五、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基本内容51

六、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62

第三节 从旧体制模式向新体制模式的转换64

一、模式转换的环境64

二、模式转换的方式和步骤66

第三章 宏观经济战略决策69

第一节 宏观经济战略决策的一般理论69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的战略决策69

二、决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72

三、宏观经济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原则74

四、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经验教训78

第二节 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82

一、宏观经济战略决策的程序82

二、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85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及其制定的依据91

第三节 宏观经济发展战略91

二、宏观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96

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99

第四章 国民经济总量和总供求平衡104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104

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105

二、工农业总产值106

三、国民收入107

四、国民生产总值108

五、几个总量的对比110

六、我国同西方国家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比较112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114

一、社会总供求与社会物质产品总供求114

二、确定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应遵循的原则115

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确定116

第三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122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标志123

二、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126

三、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平衡130

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实现133

第四节 供求变化的规律134

一、供给一般规律134

二、一般需求规律137

三、供求均衡规律140

第五章 经济结构与布局合理化143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合理化143

一、什么是经济结构143

二、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48

三、我国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改善方向149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53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154

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157

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162

第三节 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165

一、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意义165

二、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原则166

三、中心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172

第六章 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176

第一节 经济适度增长率176

一、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和意义176

二、拟定适度经济增长率的原则181

三、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183

四、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般方法185

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187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187

二、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189

三、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技进步191

四、科学技术宏观管理指标198

第三节 社会的稳定发展200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和意义200

二、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202

三、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204

第四节 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208

一、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208

二、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210

三、从宏观上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内容212

第一节 人口及人力资源的管理214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概念214

第七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14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215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216

四、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217

第二节 自然资源管理220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220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221

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223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22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管理227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227

二、环境的特点228

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229

四、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231

五、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232

一、什么是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234

第四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234

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意义235

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主要途径236

第八章 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24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特点和地位240

一、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主要特点240

二、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地位243

第二节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实现形式244

一、计划管理的过程244

二、计划体系和指标体系246

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252

第三节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综合平衡254

一、正确安排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254

二、搞好人、财、物的综合平衡260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管理组织269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269

一、高效的原则270

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271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272

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加强行业管理的原则272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274

一、经济决策组织体系275

二、经济执行组织体系275

三、经济控制协调组织体系276

四、经济监督组织体系277

五、经济信息网络组织体系278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280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行政组织形式280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民间组织形式282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组织形式284

第四节 宏观经济管理干部288

一、经济管理干部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89

二、经济管理干部的职责291

三、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293

第十章 把微观经济搞活295

第一节 搞活微观经济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295

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295

二、企业活力及其主要标志299

三、搞活企业的重要意义302

第二节 搞活企业的条件和途径303

一、影响企业活力的主要因素303

二、良好的外部条件304

三、搞活企业的内部条件308

第三节 实现企业行为的合理化314

一、企业行为合理化的意义和决定企业行为的动机314

二、企业不合理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317

三、实现企业行为合理化的条件319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与涉外经济322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22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322

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外开放的重心324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325

四、切实加强对外经济的宏观管理327

第二节 对外贸易329

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29

二、进出口贸易方式331

三、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战略和政策措施333

一、利用外资338

第三节 利用外资与资金外投338

二、资金外投345

三、我国的涉外金融347

第四节 国际劳务合作351

一、国际劳务合作的作用351

二、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条件352

三、发展国际劳务合作的政策措施352

第五节 多层次经济开放区353

一、多层次经济开发区的建立353

二、经济特区354

三、沿海开放城市与沿海开放区359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调节与控制363

第一节 宏观经济控制的意义和原则363

一、经济控制论与宏观经济控制363

二、宏观经济调节的意义371

三、宏观经济控制的基本原则374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内容和重点377

一、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目标和内容377

二、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重点380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方式和手段383

一、经济控制方式383

二、经济调节控制手段385

三、经济杠杆388

第四节 宏观经济控制的政策和措施396

一、财政、货币政策及其宏观控制396

二、外汇收支平衡及其宏观控制399

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控制401

四、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基金的宏观控制402

五、实行分层次的宏观控制404

一、宏观经济监督的任务406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监督406

第一节 宏观经济监督的地位和作用406

二、宏观经济监督的客观依据408

三、宏观经济监督的作用411

四、宏观经济监督系统的组成413

第二节 宏观经济监督的形式和内容414

一、法律监督414

二、经济监督418

三、行政监督423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监督体系425

一、各种监督的特点425

二、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429

三、完善和强化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432

一、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标志435

第一节 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标志和地位435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良性循环435

二、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地位和作用439

第二节 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途径442

一、建成开放型、效益型的经济机制443

二、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445

三、树立量力而行、长期建设的战略思想448

四、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密切结合449

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451

第三节 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452

一、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质452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意义455

三、评价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458

四、正确处理各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461

后记465

1987《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永良主编 1987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学(1998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98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1999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
1999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1999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
1999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89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89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91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9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1997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
1997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94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94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1992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
1992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93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9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88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8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概论(1989 PDF版)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概论
1989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94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94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学(1994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学
1994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1994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
1994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管理(1995 PDF版)
宏观经济管理
1995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