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学》求取 ⇩

第一章国情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作用1

第一节 国情学是一门科学1

一、国情学的涵义1

二、国情学的科学性3

三、创设马克思主义国情学4

第二节 国情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7

一、国情学研究的对象7

二、国情学研究的范围9

第三节 国情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11

一、国情学研究的意义11

二、国情学研究的方法17

第四节 国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1

一、国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1

二、国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1

三、国情学与历史学、未来学的关系22

四、国情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3

一、国情认识的逐步深化24

第五节 中国国情学的创设24

二、国情学适应时代需要而问世26

三、创设国情学的有利条件27

第六节 中国国情学的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9

一、中国国情学的基本特征29

二、中国国情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4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国土资源37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37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37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39

三、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

第二节 国土资源49

一、国土资源的涵义49

二、中国的国土资源50

第三节 保护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国土资源57

一、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57

二、中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59

三、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项基本国策64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70

一、人口的涵义70

第三章人口70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71

三、中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75

四、中国现行人口政策77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口构成80

一、人口构成的涵义80

二、中国人口年龄构成81

三、中国人口性别构成82

四、中国人口民族构成82

五、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83

六、中国人口行业和职业构成84

七、中国人口城乡构成88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口分布89

一、人口地区分布89

二、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89

三、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91

四、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91

第四节 当代中国人口素质93

一、人口素质的涵义93

二、人口素质的评估指标94

三、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变化95

四、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97

第五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100

一、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的压力100

二、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102

三、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相协调103

四、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04

五、增强全民的人口意识104

一、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108

第一节 旧中国的经济特点108

第四章经济状况108

二、旧中国的经济特点109

第二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概况111

一、建国4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11

二、国民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时期113

第三节 当代中国各种经济成份的变化117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及其胜利117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的曲折过程120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的形成121

一、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标的内涵及意义122

第四节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122

二、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增长及其发展123

三、国民收入增长及其发展125

四、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127

第五节 当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129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129

二、当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130

三、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134

一、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37

第六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137

二、完成“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注意的问题139

第五章交通、邮电与能源143

第一节 中国交通运输143

一、交通运输的涵义143

二、交通运输的重要性143

三、旧中国的交通运输144

四、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45

二、邮电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58

一、邮电的涵义158

第二节 中国邮政电信业158

三、旧中国的邮政事业159

四、新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159

五、中国的电信业160

第三节 中国能源162

一、能源的涵义162

二、能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63

三、我国能源生产的巨大成就163

一、交通、邮电与能源面临的严峻形势168

第四节 现阶段交通、邮电、能源问题与对策168

二、交通运输、邮电、能源问题与对策170

第六章城市与农村172

第一节 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历史特点172

一、农村与城市的涵义172

二、进步的农业与落后的农村173

三、中国历史上的城市176

第二节 新中国的城市建设179

一、建国后前3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179

二、当代中国城市概述180

三、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84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几次大调整189

第三节 新中国的农村建设189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191

三、农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教训194

四、全党重视、全国动员办好农业196

第四节 城市与农村的相互依存与发展198

一、农业国与工业化19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存在199

三、乡镇企业必须有一个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200

一、封建的政治制度201

第七章政治状况201

第一节 传统的政治制度201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制度2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206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206

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2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建设214

一、国家机构建设214

二、行政管理制度建设215

三、国家人事制度建设216

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18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20

第四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22

一、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222

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223

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225

四、政治协商制度227

第一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230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230

第八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23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31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234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文化235

一、近代中国新文化的内容235

二、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236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胜利239

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4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文化242

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242

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243

三、借鉴、吸收、挑选和改造外来文化245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248

第九章科技与教育251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251

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251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科技状况255

第二节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259

一、新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59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261

三、科技体制的改革264

四、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及前景266

第三节 中国教育的源流269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兴盛269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特点270

三、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272

第四节 新中国的教育274

一、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274

二、40年来中国教育的成就275

三、中国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284

四、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86

第五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90

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教育290

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91

三、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292

四、培养社会主?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293

第十章语言文字295

第一节 中国语言文字概况295

一、中国是个多语言的国家295

二、中国语言的复杂性和统一性296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和标准299

四、中国是个多文字的国家299

五、现代汉字的特点300

第二节 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300

一、建国后前30年语言文字工作的成绩301

二、新时期近10年的语言文字工作304

三、继续做好文字改革工作306

四、汉语、汉字在国外的推广和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309

第三节 当前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社会问题311

一、语言使用方面312

二、社会用字方面313

第十一章宗教与礼俗316

第一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概况及其特点316

一、宗教的涵义316

二、中国宗教的历史源流317

三、中国宗教的特点320

四、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21

五、中国的宗教礼俗323

一、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325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现状325

二、建国以来宗教工作经历的曲折道路326

三、现有的宗教信仰及特征329

四、存在的问题331

第三节 宗教与中国国情的协调适应333

一、宗教长期存在的若干因素333

二、宗教与国情协调适应的社会基础和政策根据336

第十二章民族341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341

一、民族的涵义341

二、华夏族与汉族的发展342

三、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343

四、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345

五、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46

六、历史上各民族对祖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贡献347

第二节 中国民族的现状348

一、中国各民族的地理分布状况与人口348

二、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351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353

一、党的民族政策354

第三节 新中国的民族工作354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355

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356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与发展357

五、建国40年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358

第四节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360

一、语言360

二、风俗习惯360

三、宗教信仰363

一、华侨、华人的涵义365

第十三章华侨与华人365

第一节 华侨、华人概况365

二、华侨、华人的产生和华侨社会366

三、华侨、华人在世界上的分布369

四、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状况371

第二节 华侨、华人与祖国376

一、华侨、华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376

二、华侨、华人是祖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379

三、爱国、爱乡是华侨的光荣传统382

四、华侨、华人是发展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384

第三节 侨务政策与海外统一战线385

一、侨务工作的方针和政策385

二、开创侨务工作的新局面389

第十四章中国国情再认识392

第一节 中国国情的演变及其规律392

一、中国国情的历史演变392

二、中国国情演变的规律及其东方式道路397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分析399

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本质特征399

二、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402

三、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406

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408

第三节 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409

一、中国走向世界409

二、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12

三、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优势与劣势415

四、自信心与危机感同在417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

一、决策者必须具有国情意识424

第十五章国情与决策424

第一节 国情认识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424

二、正确的国情认识是正确决策的基础428

三、对国情的忽视或错误认识是决策失误的根源430

四、在国情认识的深化中获得正确的国情认识431

第二节 国情研究与决策程序434

一、国情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434

二、国情研究与决策准备程序438

三、国情研究与决策方案的设计、选择程序441

四、国情研究与决策的反馈程序442

一、国情认识的组织保障444

第三节 国情认识的保障444

二、国情认识的法律保障445

第十六章国情预测447

第一节 国情预测的目的和意义447

一、国情预测的涵义447

二、国情预测的目的447

三、国情预测的重要意义449

一、国情预测工作的目标452

第二节 国情预测工作的目标和任务452

二、国情预测工作的基本任务453

第三节 国情预测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的配备456

一、国情专业预测机构456

二、企业公司的预测机构457

三、建立相应的国情学会458

四、国情预测人员的配备和活动经费458

第四节 国情预测的分类、方法与技术459

一、国情预测的分类459

二、国情预测的主要方法460

三、国情预测技术465

第五节 国情预测工作的步骤467

一、培训预测人员,发挥群体作用467

二、确立预测的目标,制定工作方案467

三、选择预测方法,设计预测模型468

四、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468

五、分析预测误差,评估预测成果469

六、编写预测报告,提供决策依据470

一、国情资料编纂的意义471

第一节 国情资料编纂的意义与内容471

第十七章国情资料编纂471

二、国情资料编纂的内容范围473

第二节 国情资料编纂的要求和方法474

一、国情资料编纂的要求474

二、国情资料编纂的方法476

第三节 国情资料编纂机构与队伍建设480

一、建立国情资料编纂机构480

二、提高国情资料编纂人员的素质480

后记482

1990《中国国情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泽,朱贤枚主编 1990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人口国情(1990 PDF版)
中国人口国情
1990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妇女(1995 PDF版)
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妇女
1995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中国国情基础(1990 PDF版)
中国国情基础
1990 工人出版社
中国豪情(1999 PDF版)
中国豪情
199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 PDF版)
中国国情大事典
1993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情报告(1990 PDF版)
中国国情报告
199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情绪流(1996 PDF版)
中国情绪流
1996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国内外大事记  1980年(1981 PDF版)
国内外大事记 1980年
1981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国国情大全(1990 PDF版)
中国国情大全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国国情学(1990 PDF版)
中国国情学
1990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情(1990 PDF版)
中国国情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国情大辞典(1991 PDF版)
中国国情大辞典
1991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国情学(1990 PDF版)
国情学
1990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美国梦中国情(1997 PDF版)
美国梦中国情
1997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中国省情(1986 PDF版)
中国省情
1986 北京:工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