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建设概论》求取 ⇩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征6

第二节 近代中国人民为拯救中国而进行的艰苦探索8

一、农民革命战争8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9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斗争11

四、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1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7

第一节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7

一、五四运动的原因17

二、五四运动的进程1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9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1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0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壮大20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1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23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形势25

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25

二、中共三大与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25

三、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和统一战线的建立27

第三章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30

第一节 国民革命的准备30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30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31

三、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33

四、国民会议运动34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高潮35

一、第二次工人运动的高潮35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39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42

一、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42

二、资产阶级右派叛变革命44

第四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49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49

一、蒋介石的反动统治49

二、三大起义、红军建立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50

三、毛泽东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55

一、红军的反“围剿”战争56

第二节“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56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红军长征的胜利59

第三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62

一、“九·一八”事变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抗日浪潮62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64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65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68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68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68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69

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71

四、全民族的抗战热潮73

五、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73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的总方针74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74

二、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75

三、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斗争76

四、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77

五、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78

第三节 战胜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80

一、解放区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80

二、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81

三、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抗战82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3

一、抗日战争形势的新发展83

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84

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5

第六章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88

第一节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88

一、内战危机88

二、党的主张和自卫准备89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90

一、全面内战爆发与共产党的方针92

第二节 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92

二、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93

三、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95

四、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9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98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98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10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2

第七章 科学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10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04

第二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特点106

二、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110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5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115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意义117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21

第一节 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121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121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123

三、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的确定126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128

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28

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条件130

三、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方针132

第九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38

第一节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38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138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140

第二节 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43

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143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45

三、经济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47

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依据150

第三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150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53

三、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方针155

第四节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56

一、增强企业活力的意义156

二、增强企业活力的途径158

一、多种分配形式160

第五节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160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62

三、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实质是共同富裕164

四、按劳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66

第十章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171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71

一、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171

二、正确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73

一、发展对外贸易177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177

二、国际技术交流180

三、吸收和利用外资181

四、国际劳务合作182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183

一、兴办经济特区183

二、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185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18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1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9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1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196

一、理想建设196

二、道德建设197

三、纪律建设1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201

一、教育建设201

二、科学建设204

三、文化建设207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211

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11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211

二、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14

第二节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21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质21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主要内容219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针22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222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22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224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29

第十三章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29

第一节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29

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31

三、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233

第二节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34

一、改善党的领导是新时期的迫切需要234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235

第三节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238

一、加强党的建设是抵御和平演变的客观要求238

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240

1992《中国革命和建设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美云,翟树刚主编 1992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199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998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概论( PDF版)
中国革命史概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840-1989(1992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840-1989
1992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
1988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9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知识(1985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知识
1985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集(1994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集
199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概论(1998 PDF版)
中国革命概论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大辞典  思想史(1989 PDF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 思想史
1989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政治多元化”评析(1991.11 PDF版)
“政治多元化”评析
1991.11 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概论(1992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概论
1992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1995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
199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1992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992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概论(199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概论
199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1994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
199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