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求取 ⇩

绪论: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1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兴起12

(一)中国从闭关自守到门户开放12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12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4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18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9

中国政治统治权力的转移21

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23

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26

(三)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28

旧式农民革命战争的顶峰——太平天国运动28

谋求救国的维新运动——戊戍变法30

爱国反帝的狂飚——义和团运动33

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34

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39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39

必须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39

必须具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41

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43

必须认清中国的国情45

(二)新时代、新思想、新阶级46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7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9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51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56

(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59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60

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61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68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68

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确立68

孙中山“以俄为师”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70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形式72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74

革命军队的建立74

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75

反帝反军阀群众革命宣传运动的开展76

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农村大革命的兴起77

(三)国民革命的夭折80

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和共产党的对策80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84

国民党右派的叛变87

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90

四、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91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91

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91

革命处于低潮94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96

(二)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00

中间派势力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01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和复兴中国革命的斗争105

(三)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10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108

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1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116

(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发展和成功119

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119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各根据地的发展121

五、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123

(一)国共再度合作的实现123

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确立12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130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132

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和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132

国民党在抗战中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13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39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43

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14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44

中国革命历程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147

六、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150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50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150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152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55

(二)以自卫战争打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60

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160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63

千里跃进,挺进中原166

(三)战略决战,夺取胜利169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70

国民党和平阴谋被粉碎173

蒋家王朝的覆灭174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历史经验177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7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思想的提出17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8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184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86

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党的建设186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193

中国革命的主要武器——统一战线198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203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203

多党议会和一党专政的破产203

多党合作关系的孕育和发展20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210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阶级基础2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216

九、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21

(一)在废墟上治乱、建政和理财221

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221

围歼残敌,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22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战略和策略224

抗美援朝、各项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27

(二)走历史必由之路233

关于过渡时期历史阶段的基本认识23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235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236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38

(三)“三大改造”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239

“趁热打铁”的农业、手工业的改造240

“大势所趋”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43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其意义244

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248

(一)探索任务的提出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248

各项方针的提出和《论十大关系》248

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5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253

反右扩大化25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257

(二)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及其纠正258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58

纠“左”及其曲折260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全面调整260

(三)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264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基本过程264

沉痛的经验教训269

严峻考验中的社会主义事业272

十一、全面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74

(一)历史的伟大转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27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7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的历史转折点276

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278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280

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280

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28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8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28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党的基本路线288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291

“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的战略构想29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294

防“左”反右的历史经验及其基本认识296

1994《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元年,罗炳良主编 199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199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998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1991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1991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840-1989(1992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840-1989
1992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9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集(1994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集
199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研究(1996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研究
1996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下(1989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下
1989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上(1988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 上
1988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大辞典  思想史(1989 PDF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 思想史
1989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概论(1992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概论
1992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1995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
199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1992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史
1992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改革与建设简论(1989 PDF版)
中国改革与建设简论
1989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简论(1993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简论
1993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