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原理》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一、自然界的辩证法1

二、作为独立学科的自然辩证法3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与相近学科的关系10

一、与自然哲学的关系10

二、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12

三、与科学学的关系14

四、与自然科学的关系15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18

一、自然辩证法占据一个独立层次18

二、自然辩证法的作用21

第四节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结构26

一、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内容的选择原则26

二、本书的主线和结构29

第一章 人和自然34

第一节 人和自然界的分化34

一、人从自然界分化的客观必然性35

二、人的本质特性来自于劳动的性质38

三、劳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认识论意义42

第二节 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分化44

一、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分化的客观必然性44

二、科学实践从生产实践分化的必要条件47

三、科学实践从生产实践分化的认识论意义49

第三节 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分化51

一、科学家从哲学家分化出来的客观必然性51

二、科学家从哲学家分化出来的必要条件55

三、科学家从哲学家分化出来的认识论意义57

第二章 科学劳动者61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劳动者61

一、科学劳动者的含义61

二、科学劳动者的分类和类型63

三、科学劳动者的基本素养65

第二节 科学劳动者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68

一、科学劳动者是科学认识的主体68

二、科学劳动者是科学认识能力的活载体74

第三节 科学劳动者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77

一、科学劳动者对科学对象和科学仪器的决定作用77

二、科学劳动者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79

三、科学劳动者在现代科学发展趋势中的作用81

第三章 科学仪器87

第一节 科学仪器的性质和类型87

一、什么是科学仪器87

二、科学仪器的性质88

三、科学仪器的类型95

第二节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96

一、科学仪器是科学劳动者认识科学对象的有效手段96

二、科学仪器是科学认识能力的指示物,科学仪器和科学目的是相互促进的99

第三节 科学仪器的作用104

一、科学仪器具有延伸人的认识器官的功能105

二、科学仪器是提出和实现科研目的和现实条件109

第四章 科学方法112

第一节 科学方法的性质112

一、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的主观手段113

二、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114

三、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工具的“软件”116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类型118

一、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118

二、科学认识的理性方法122

三、科学认识的综合性方法126

第三节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133

一、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形成的必要条件133

二、科学方法是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135

三、科学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136

第四节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37

一、科学方法是正确反映客体的通道138

二、科学方法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139

三、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程序规范化、最优化141

四、科学方法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142

五、科学方法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作用144

一、什么是科学对象146

第五章 科学对象146

第一节 科学对象的内容和性质146

二、科学对象的内容148

三、科学对象的性质152

第二节 科学对象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159

一、科学对象是科学认识的客观前提159

二、科学对象是问题和答案的载体161

三、科学对象作为科学认识客体规定科学认识主体163

四、科学对象的客体地位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66

第三节 科学对象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68

一、科学对象对科学分类的重要作用168

二、科学对象对运用科学手段的重要作用172

三、科学对象对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的重大作用173

第六章 科学实践179

第一节 科学实践的性质、类型和结构179

一、科学实践的性质180

二、科学实践的类型183

三、科学实践的结构189

第二节 科学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192

一、科学实践是联结科学劳动者和科学对象的中介193

二、科学实践是沟通科学对象与科学认识的桥梁195

三、科学实践是科学认识从一级前进到另一级的环节196

第三节 科学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98

一、科学实践是科学认识的来源198

二、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200

二、科学实践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203

一、科学理论的含义206

第七章 科学理论206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理论206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209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确立214

一、科学理论确立之前的形式215

二、科学理论确立的实践基础217

三、科学理论的承认223

四、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226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作用228

一、科学理论的认识作用229

二、自然科学理论的生产力功能232

三、自然科学理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235

第八章 科学结构237

第一节 科学结构的含义和分类237

一、科学结构的含义238

二、科学结构的分类240

三、科学结构的客观依据244

第二节 宏观科学结构244

一、宏观科学结构的基本特征245

二、自然科学在科学总体结构中的地位248

三、自然科学的宏观体系结构249

第三节 微观科学结构254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成分和结构形式255

二、微观科学结构的构成原则261

一、科学模式和科学发展模式265

第一节 科学发展模式的构结原则265

第九章 科学发展模式265

二、树式模式的构造269

第二节 科学发展模式的含义和内容274

一、结构空间与变化的种类274

二、非根本理论的改变278

三、根本理论的变化281

四、科学发展过程的机制284

一、结构空间提供信息289

第三节 科学发展模式的意义289

二、向心规则和离心规则有助于正确地下决判292

第十章 范畴(上)296

第一节 系统与要素296

一、系统与要素的含义296

二、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299

三、系统与要素范畴的意义303

第二节 结构与功能306

一、结构和功能的含义307

二、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312

三、结构和功能范畴的意义315

第三节 状态与变换318

一、状态与变换的含义318

二、状态与变换的辩证关系321

三、状态与变换范畴的意义324

第四节 有限与无限327

一、有限与无限的含义327

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332

三、有限与无限范畴的意义334

第十一章 范畴(中)337

第一节 吸引和排斥337

一、吸引和排斥的含义337

二、吸引和排斥的辩证关系339

三、吸引和排斥范畴的意义343

第二节 渐变和突变347

一、渐变和突变的基本特征347

二、渐变和突变的辩证关系349

三、渐变和突变范畴的意义353

第三节 有序和无序355

一、有序和无序的含义355

二、有序和无序的辩证关系358

三、有序和无序范畴的意义361

第四节 平衡和不平衡364

一、平衡和不平衡的含义364

二、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368

三、平衡和不平衡范畴的意义371

第十二章 范畴(下)375

第一节 表征和被表征375

一、表征和被表征的含义375

二、表征和被表征的辩证关系377

三、表征和被表征范畴的意义380

第二节 精确和模糊382

一、精确和模糊的含义382

二、精确和模糊的辩证关系384

三、精确和模糊范畴的意义387

一、控制和反馈的含义390

第三节 控制和反馈390

二、控制和反馈的辩证关系394

三、控制和反馈范畴的意义398

第四节 单义决定和或然决定400

一、单义决定和或然决定的含义400

二、单义决定和或然决定的辩证关系403

三、单义决定和或然决定范畴的意义407

一、和谐原理的含义409

第十三章 和谐原理409

第一节 和谐原理的内容409

二、和谐原理的主要内容411

第二节 和谐原理的客观普遍性418

一、和谐原理在数学中的表现419

二、和谐原理在天文学中的表现419

三、和谐原理在物理学中的表现421

四、和谐原理在化学中的表现423

五、和谐原理在生物学中的表现424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和谐原理的坚实基础425

第三节 和谐原理的哲学依据42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也是和谐原理的哲学依据427

第四节 和谐原理的科学意义428

一、和谐美对科学研究的意义428

二、对称性为现代科学发现和科学预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430

三、简单性原则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评价和选择提供了方法论433

四、相似性是认识和探索新事物的“桥梁”是类比法、模拟法和模型法的理论基础434

一、守恒观念的发展437

第十四章 守恒原理437

第一节 守恒原理的内容437

二、守恒与转化440

三、转化中的反向变化关系442

四、守恒原理及守恒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44

第二节 守恒原理的客观普遍性446

一、转化是普遍的446

二、守恒原理在无机界的表现447

三、守恒原理在有机界的表现451

一、守恒原理永恒性和守恒原理的最一般基础454

第三节 守恒原理的哲学依据454

二、守恒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456

第四节 守恒原理的科学意义457

一、坚持唯物主义方向458

二、提供可知论的根据459

三、获取新认识的要求461

四、开阔探索的思路463

一、方向原理的含义465

第十五章 方向原理465

第一节 方向原理的内容465

二、方向是过程的要素467

三、方向是多种多样的470

第二节 方向原理的客观普遍性473

一、力学中方向原理的表现473

二、物理学中方向原理的表现475

三、化学中方向原理的表现477

四、生物学中方向原理的表现478

第三节 方向原理的哲学依据480

一、方向来自于事物的根据480

二、方向表现于规律性之中482

第四节 方向原理的科学意义483

一、把握人们行动的方向性484

二、善于促成过程向确定的方向发展485

三、掌握量变中的方向性,实现前进方向的质变488

第一节 最优原理的内容490

第十六章 最优原理490

一、最优原理的含义491

二、“最优”范畴标志的内容及其形式495

第二节 最优原理的客观普遍性500

一、在天文学领域的表现500

二、在地学领域的表现501

三、在物理学领域的表现501

四、在化学领域的表现503

五、在生物学领域的表现504

六、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表现505

一、最优原理和目的论根本对立507

第三节 最优原理的哲学依据507

二、最优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特殊表现形式508

第四节 最优原理的科学意义511

一、促进科学实践最优化511

二、促进科学认识最优化512

三、实现科学成果最优514

四、为科学提供新的自然观内容514

一、复归的客观可能性516

第十七章 理论的历史性516

第一节 理论向实践的复归516

二、复归的目的性519

三、复归的规律性521

四、复归的必要性5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526

一、实践和自然科学在发展中存在因果关系526

二、实践发展转化为科学的过程530

三、自然科学随实践发展的历史逻辑531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535

一、在科学发展中孕育新的自然辩证法思想535

二、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结晶537

三、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重大发现,自然辩证法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539

第十八章 自然界的主人543

第一节 科学的目的544

一、科学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必然产物544

二、科学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545

三、科学目的实现的社会条件547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551

一、自然辩证法应用的必要性551

二、自然辩证法应用的基本内容553

三、自然辩证法应用的方向与途径555

第三节 科学化的人561

一、科学化的人的含义561

二、科学化的人的产生与形成562

三、科学化的人的历史使命564

1984《自然辩证法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舒炜光主编 198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自然辩证法纲要(1980 PDF版)
自然辩证法纲要
1980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1984年10月 PDF版)
自然辩证法
1984年10月 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1949年11月第1版 PDF版)
自然辩证法
1949年11月第1版 上海书报杂志
自然辩证法( PDF版)
自然辩证法
空军政治部宣传部
自然辩证法(1949 PDF版)
自然辩证法
1949 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
自然辩证法讲座(1979 PDF版)
自然辩证法讲座
1979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原理(1985 PDF版)
自然辩证法原理
198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
1988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解说(1982 PDF版)
《自然辩证法》解说
198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3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3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总论(1990 PDF版)
自然辩证法总论
1990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皇帝新脑  有关电脑、人脑及物理定律(1995 PDF版)
皇帝新脑 有关电脑、人脑及物理定律
1995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教程(1983 PDF版)
自然辩证法教程
1983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讲义  初稿(1979 PDF版)
自然辩证法讲义 初稿
197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原理(1984 PDF版)
自然辩证法原理
1984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