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总论》求取 ⇩

序言1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9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孕育9

第一节 哲学渊源9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9

二、德国古典哲学14

第二节 自然科学前提17

一、19世纪前自然科学各部门取得的成果17

二、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21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25

第一节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25

一、《自然辩证法》的构思与写作26

二、《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与主要内容31

三、《反杜林论》的写作及其自然辩证法思想35

第二节 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45

一、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自然辩证法研究45

二、《数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与主要思想49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与自然辩证法58

一、对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重大发现都感到由衷的喜悦58

二、对重大科学成就从哲学上进行分析和概括59

三、从世界观上给自然科学家以启示62

四、探讨自然科学的辩证法63

第一节 列宁的自然辩证法思想67

一、列宁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7

第三章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67

二、列宁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重大贡献69

第二节 苏联的自然科学哲学研究74

一、历史的回顾75

二、主要研究课题和动向80

三、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89

第三节 日本的自然辩证法研究92

一、自然辩证法在日本的早期传播92

二、自然辩证法在日本的具体化96

三、战后日本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几个特点99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109

一、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研究110

二、建国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新进展112

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近况和特点115

第五节 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趋向和地位122

一、西方科学哲学思潮的历史演变123

二、西方科学哲学的趋向和地位125

第二篇自然观129

第一章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129

第一节 物质系统的层次性129

一、自然界的物质系统130

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131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和物质的可分性134

第二节 微观世界136

一、人类对微观层次结构认识的历史136

二、微观客体及其特点141

第三节 宏观世界146

一、无机界的层次结构146

二、生物界的层次结构148

三、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区别151

第四节 宇观世界153

一、宇观概念的提出153

二、关于宇观与微观的联系155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157

第一节 宇宙的演化157

一、宇宙模型157

二、宇宙演化的观测依据161

三、宇宙的演化阶段和宇宙的未来163

四、现代宇宙学对时空性质的认识166

第二节 星系的演化167

一、星系的分类与演化的关系167

二、特殊星系与星系的演化170

三、关于星系的起源问题172

第三节 恒星的起源和演化173

一、关于恒星的起源问题174

二、恒星的能量来源175

三、恒星的演化阶段177

四、关于恒星的末态180

第四节 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化183

一、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主要特征183

二、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184

三、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灾变说186

四、本世纪的星云说188

五、地球的演化190

第五节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192

一、生命的本质193

二、生命的起源195

三、生物的进化197

四、物种的形成199

第三章 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202

第一节 自然界运动的基本形式202

一、微观物理运动203

二、化学运动205

三、宏观物理运动206

四、地质运动208

五、宇观物理运动209

六、生命运动211

第二节 矛盾是自然界运动和发展的源泉213

一、吸引和排斥是无机界运动变化的动力214

二、同化和异化是生物体生存和生长的动力216

三、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218

第三节 自然界的守恒性与对称性220

一、自然界的守恒性221

二、自然界的对称性223

三、守恒性和对称性的关系225

第四节 自然界的循环演进性227

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周期性228

二、自然界在循环演进过程中的渐变和突变、可逆和不可逆、进化和退化的对立统一231

三、自然界在循环演进过程中的平衡与不平衡、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的对立统一235

第四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241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41

一、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241

二、人类发展的过程244

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48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25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250

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254

三、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255

一、问题的提出260

第三节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60

二、对人类究竟能不能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观点262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65

四、人类的前景269

第三篇科学技术论275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体系结构和社会功能27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276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276

二、科学和技术的性质27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83

一、建立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客观依据283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84

三、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285

四、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287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90

一、推动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290

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292

三、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294

第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296

第一节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96

一、社会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297

二、社会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299

第二节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2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02

二、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03

三、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04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06

一、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6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08

三、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10

四、美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11

五、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12

第四节 社会总体科研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16

一、现代社会总体科研能力的形成316

二、现代社会总体科研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18

第三章 科技人才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323

第一节 科学劳动的特点及科学家的素养323

一、科学劳动的特点323

二、科学劳动者的基本素养326

第二节 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30

一、科技专门人才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30

二、科技管理人才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34

三、科技人才辈出的社会条件和规律337

四、师范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340

第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344

第一节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344

一、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344

二、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的指导作用346

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相互作用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347

四、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及其与科学实践的关系347

一、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产生的原因349

第二节 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的争论349

二、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争论的作用350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352

第三节 各门学科之间的矛盾353

一、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354

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作用355

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356

四、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357

第四节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358

一、科学分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359

二、科学综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360

三、正确处理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362

一、继承是科学技术连续发展的纽带363

第五节 科学的继承与突破363

二、突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质变形式365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突破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367

第六节 科学发展的模式368

一、西方自然科学发展模式观述评368

二、苏联自然科学发展模式观述评378

三、我国自然科学发展模式观探讨380

第四篇方法学385

第一章 绪论385

第一节 方法和方法学释义385

一、什么是方法385

二、什么是方法学388

一、自然哲学时期389

第二节 方法学的历史发展389

二、以分析为主的方法学时期392

三、分析与综合并重的方法学时期394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科学方法学的意义396

一、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学396

二、科学方法学的多方面的作用397

第二章 科学问题401

第一节 科学研究从问题入手401

一、问题是科学探索活动的起点401

二、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402

第二节 问题的分类403

一、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403

二、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404

三、待解决问题和无知问题405

四、抽象问题和具体问题405

第三节 问题产生的途径406

一、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406

二、暴露理论的逻辑困难407

三、从争论中发现问题408

四、注意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空白区409

五、追索理论的逻辑统一性410

第四节 选择课题的原则411

一、科学性原则411

二、价值原则412

三、客观可行性原则413

四、主观适应性原则414

五、发展原则415

第五节 问题的分解和转移415

一、问题的分解416

二、问题的转移417

第三章 科学资料420

第一节 科学资料的重要性420

一、收集资料在整个科研活动中所占时间最长420

二、它是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421

三、“信息剧增”的冲击增加了情报资料工作的紧迫性422

第二节 查阅文献423

一、具备必要的目录学知识423

二、对科学资料的鉴别和选择425

第三节 调查研究428

一、个人询问428

二、社会调查429

第四章 观察与实验432

第一节 科学观察432

一、科学观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432

二、观察仪器是主客体之间的桥梁434

三、科学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435

四、可观察性原则437

第二节 科学实验440

一、实验在认识自然中的特殊作用441

二、实验的结构、分类与程序442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446

第三节 科学事实447

一、经验事实448

二、理论事实449

三、科学实在与客观实在449

第五章 科学抽象450

第一节 科学抽象的本质和前提451

一、科学抽象与非科学抽象451

二、科学抽象的前提452

第二节 科学抽象的若干方法457

一、理想化方法457

二、模型方法462

三、类比方法466

四、分析与综合467

五、演绎与归纳470

六、元过程法472

第六章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474

第一节 再现具体的思维行程474

一、三种认识状态475

二、“向下”的思维道路476

三、“向上”的思维道路477

四、逻辑上升的三个环节478

第二节 认识深化与逻辑上升481

一、理论发展与逻辑上升481

二、理论的发展与逻辑基础的简单性483

三、认识发展的“三阶段论”484

四、科学发现与逻辑上升487

第三节 洞察与直觉在逻辑上升中的作用489

一、洞察490

二、直觉491

第七章 数学方法493

第一节 数学的对象和特点493

一、数学的对象493

二、数学的特点495

第二节 数学模拟498

一、提炼数学模型498

二、求解数学问题499

一、经典物理学的数学化及其统一问题502

第三节 数学综合502

二、爱因斯坦的纲领503

三、微观领域和生命领域的数学综合505

四、作为理论综合的重要工具的公理化方法506

第八章 系统科学方法508

第一节 系统方法508

一、系统论的发展概况508

二、系统方法的原则与步骤510

三、系统方法的多方面作用511

第二节 控制论方法512

一、黑箱辨识方法513

二、功能模拟方法514

三、反馈控制方法515

第三节 信息方法516

一、信息论及其发展概况516

二、信息概念的方法论功能517

三、信息方法的若干基本作用521

第四节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522

第五节 协同学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525

第九章 假说和理论528

第一节 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528

一、什么是假说?它与理论的区别528

二、假说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形式530

三、假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532

第二节 假说的形成和检验533

一、假说形成的基础533

二、假说的检验534

三、假说或理论的竞争和选择535

第五篇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哲学问题探讨539

第一章 数学中的若干哲学问题539

第一节 非标准分析的哲学意义539

一、微积分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539

二、数学发展相对独立性的新例证542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544

第二节 模糊数学的哲学分析546

一、模糊数学诞生的背景与原因546

二、模糊数学基本内容的哲学分析548

三、模糊数学的方法学价值552

第三节 突变理论与质量互变规律553

一、突变理论的产生554

二、突变现象的数学实质555

三、突变理论与质量互变规律558

第四节 关于机器证明问题560

一、机器证明的思想渊源560

二、机器证明的进展562

三、机器证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564

四、机器证明的哲学意义565

第二章 物理学中的若干哲学问题567

第一节 夸克禁闭与物质的可分性567

一、物质分割新层次与夸克禁闭568

二、现代物理学对无限可分的见证570

三、“基元性”与不可穷尽性572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问题574

一、物理相互作用统一的新阶段575

二、物质世界统一性与世界物质统一性579

三、人类追求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前景580

第三节 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论战580

一、微观几率与互补原理581

二、量子理论的完备性问题583

三、微观因果性与决定论585

四、物理实在的相对性与“潜在性”586

第四节 关于混沌问题的探讨588

一、“内在随机性”的发现588

二、有序与无序的辩证法591

三、必然与偶然的新观点592

第五节 揭开磁单极子的奥秘593

一、磁单极子理论简介593

二、磁单极子存在吗?595

三、不断扩展的未知世界596

第三章 现代化学的若干哲学问题597

第一节 现代化学中的几个辩证法问题597

一、现代化学研究中的主客体问题597

二、现代化学对连续性与间断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研究601

三、现代化学对对称性与对称破缺的研究605

第二节 现代化学各分支的哲学探索606

一、量子化学与计算化学的哲学问题606

二、天体化学、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的哲学问题609

三、生命化学的哲学问题611

四、核化学的哲学问题612

第三节 现代化学与新技术革命614

一、化学与信息革命614

二、化学与材料工程615

三、现代化学与能源616

第四章 天文学中的若干哲学问题618

第一节 关于宇宙学的三个基本命题618

一、宇宙真是创生于无?618

二、宇宙是“独一无二”的?620

三、宇宙是有限的吗?621

一、大数假说及其意义622

第二节 人择原理与认识的客观性622

二、人择原理的提出和发展625

三、宇宙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626

第三节 探索类星体的奥秘627

一、类星体的发现和疑难的提出628

二、类星体的红移之谜629

三、类星体的能量之谜630

第四节 黑洞与白洞理论633

一、关于黑洞和白洞的理论预言633

二、关于黑洞与白洞的验证问题635

三、吸引—排斥在黑洞与白洞中的表现636

四、奇异性的物理学和哲学困难637

一、第二次天文学革命的涵义639

第五节 第二次天文学革命639

二、两次天文学革命的比较641

三、第二次天文学革命的前景644

第五章 地学中的若干哲学问题646

第一节 大地构造的学派之争646

一、传统大地构造理论及其历史局限646

二、魏格纳的挑战和活动论的勃兴648

三、现代地学革命及其引起的变革652

第二节 对居维叶激变论的再探讨656

一、居维叶的激变论656

二、恩格斯对居维叶激变论的批判657

三、新灾变论的兴起和对灾变论的再认识659

四、激变论的积极意义及其哲学启示662

第六章 现代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665

第一节 生命物质和分子遗传规律665

一、生命物质的特殊性665

二、遗传密码的本质668

三、核酸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670

第二节 现代进化论和遗传学672

一、生物进化和物种的不变性672

二、分子进化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675

三、基因、行为和优生学问题679

第三节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和整体论686

一、还原论在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687

二、还原论同整体论的统一688

后记693

1990《自然辩证法总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曾近义,徐天芬,解恩泽等主编 1990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自然辩证法导论(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导论
1988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8.0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8.08 广东科技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1949年11月第1版 PDF版)
自然辩证法
1949年11月第1版 上海书报杂志
自然辩证法( PDF版)
自然辩证法
空军政治部宣传部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7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7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1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1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9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9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0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0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3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3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8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引论(1987 PDF版)
自然辩证法引论
1987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1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1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9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1985 PDF版)
自然辩证法
1985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