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求取 ⇩

第一章人和自然33

第一节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33

一、人的受动性33

第一篇自然观33

二、人的能动性37

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40

第二节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41

一、生产实践是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41

二、科学实践是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43

第三节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45

一、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45

二、人工自然的类型和人工自然的建立49

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性52

一、自然系统的客观实在性52

第二章自然界物质系统52

二、自然系统诸基本构成的物质实体性54

三、科学所构造的自然体系具有物质内容55

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性56

一、什么是系统57

二、物质客体的系统性质59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60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原理61

五、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63

第三节自然界的层次结构65

一、层次结构、层间关系和层内关系65

二、自然界基本的层次结构67

三、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若干特征67

第四节自然界的运动形式72

一、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基本类型72

二、自然界诸运动形式的统一性74

三、运动不灭原理76

第三章自然界的演化发展78

第一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78

一、宇宙的起源78

二、宇宙的演化80

第二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82

一、元素的起源82

二、元素的演化83

第三节恒星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85

一、恒星的起源和演化86

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88

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91

一、生命的起源91

二、生物的进化94

第五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96

一、人类的起源96

二、人类的进化97

三、人类的文化进化98

第四章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101

第一节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101

一、物质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101

二、物质系统的结构或相互关系的矛盾102

三、物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矛盾103

四、物质系统与环境的矛盾103

第二节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态平衡特征104

一、无机系统与有机生命系统的动态平衡105

二、物质系统诸要素的吸引和排斥的动态平衡106

三、生命系统自主性的动态平衡107

第三节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110

一、进化与退化的一般特点110

二、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112

三、系统进化的一般条件114

一、物质系统循环发展的普遍性116

第四节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116

二、物质系统周期性与前进性的统一118

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122

第五章科学认识与科学技术方法122

第一节科学认识系统122

一、科学认识主体122

二、科学认识客体124

三、科学认识中介125

第二节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和特点126

一、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127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特点127

三、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的区别129

第三节科学技术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31

一、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形成的必要条件131

三、科学技术方法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132

二、科学技术方法是正确反映客体的通道132

四、科学技术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133

五、科学技术方法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134

第四节科学技术方法的结构和科学研究一般过程135

一、科学技术方法的结构135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136

第一节科学问题138

一、科学问题的规定138

第六章科学研究选题138

二、科学问题的分类140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142

第二节科研选题的重要性146

一、选题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146

二、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环节149

第三节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52

一、需要性原则152

二、科学性原则153

三、创造性原则154

四、可行性原则156

五、综合效益原则157

第四节课题论证和转移159

一、课题的论证和评估159

二、课题的转移161

第七章感性方法163

第一节科学事实163

一、科学事实的规定163

二、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65

第二节科学观察166

一、观察方法及其作用166

二、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170

第三节科学实验175

一、实验方法及其作用175

二、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177

第四节观察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182

一、理论对观察、实验的指导作用183

二、科学仪器在观察、实验中的作用184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186

第八章理性方法189

第一节科学抽象189

一、科学概念189

二、科学符号191

三、思想模型194

第二节逻辑方法196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特点196

二、分析和综合197

三、归纳和演绎199

四、类比205

第三节非逻辑方法206

一、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206

二、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本质和机制210

三、创造性思维方法213

一、数学方法的特点216

第四节数学方法216

二、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18

三、数学模型方法220

第九章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228

第一节规律、假说和理论228

一、规律及其特征228

二、科学假说及其基本特征230

三、科学理论及其基本特征233

第二节科学假说的建立及检验235

一、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235

二、假说的检验238

第三节科学理论的建立及评价242

一、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242

二、理论的评价245

一、工程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249

第十章工程技术方法249

第一节工程技术活动249

二、工程技术活动的一般程序251

第二节技术预测方法252

一、技术预测方法的基本原则252

二、技术预测的一般方法254

第三节技术创造方法257

一、技术创造的类型257

二、技术创造的思维形式259

三、技术创造的基本方法261

第四节工程设计方法265

一、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266

二、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267

第五节技术评估方法272

一、技术评估的特点272

二、技术评估的价值标准273

三、技术评估的内容274

第十一章系统科学方法277

第一节一般系统方法277

一、系统方法277

二、信息方法281

三、反馈控制方法284

四、黑箱方法286

五、功能模拟方法289

第二节自组织理论方法290

一、组织和自组织290

二、自组织理论292

三、自组织理论方法298

第三节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306

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306

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309

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及意义312

第三篇科学技术观316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结构316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性质316

一、科学、技术的定义316

二、自然科学的性质319

三、技术的性质321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323

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323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325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331

一、科学劳动者与科学共同体331

二、科学的社会体制及其历史演变332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334

四、科学的社会总体能力及其特点和作用335

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339

一、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339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339

二、政治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343

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46

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48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49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50

一、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351

二、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353

三、推动社会的发展355

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357

一、向生产力三要素渗透357

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359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363

第十四章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和形式363

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363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366

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368

一、渐进发展与飞跃发展的辩证统一368

二、分化发展与综合发展的辩证统一370

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372

一、带头学科更替和科学中心转移模式372

二、科学哲学的科学发展模式373

三、技术哲学的技术发展模式378

第四节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380

一、信息化、智能化趋势380

二、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趋势382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发展的趋势383

四、大科学趋势384

第一节自然、人、社会的整体性388

第十五章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388

一、古代、近代的整体观念388

第四篇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论388

三、技术中介的促进390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念390

第二节自然、人、社会的协调原理396

一、全球观是自然、人、社会和谐的立足点397

二、比例协调性是自然、人、社会和谐的表现399

三、规律性是自然、人、社会和谐的标志401

第三节自然环境论403

一、环境价值观404

二、自然环境是生产力观念405

三、自然资源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理解406

四、环境道德观408

第四节人口论409

一、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相适应410

二、人口生产和经济发展相协调412

三、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关系414

四、对几种资产阶级理论的批判和评述416

第十六章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422

第一节原始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423

一、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和自然的狭隘关系423

二、原始社会形态与人和自然的关系相互制约426

第二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427

一、农牧业生产方式决定人和自然关系的某种和谐428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态造成人和自然关系的某些冲突429

一、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431

第三节资本主义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431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激化了人和自然的冲突433

三、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人和自然的尖锐矛盾435

第四节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自然、人、社会的协调发展438

一、社会主义的建立是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439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自觉地调节物质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40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自觉地调节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441

四、消灭三大差别是实现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442

后记446

1991《自然辩证法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边克忠,陈石主编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要(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要
1988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8.0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8.08 广东科技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1990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
1990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7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7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自然  医学  辩证法概论(1995 PDF版)
自然 医学 辩证法概论
1995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1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1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1991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
199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9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9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0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0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总论(1990 PDF版)
自然辩证法总论
1990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88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88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辩证法(1978 PDF版)
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辩证法
1978 北京: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1995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
1995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1991 PDF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1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