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原理 修订版》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来源1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体系15

三、自然辩证法与相近学科的关系19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23

一、列宁对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23

二、前苏联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9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34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和方法45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46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49

第一章 科学的进步与人类自然观的发展53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53

一、原始时代的技术与经验形态的自然知识53

二、对自然的敬畏与原始宗教自然观55

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56

四、古代科学的繁荣60

五、基督教的兴起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61

第二节 近代科学革命与形而上学自然观64

一、文艺复兴与科学解放64

二、实验科学的兴起67

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70

四、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及其作用71

一、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74

第三节 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74

二、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81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82

第四节 现代科学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84

一、现代物理学革命85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91

三、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95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02

第一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102

一、系统思想的历史发展102

二、系统范畴的规定105

三、系统和要素的关系109

四、系统中整体和部分112

五、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18

第二节 自然界的层次性126

一、层次的概念126

二、层次和类型的关系133

三、物质系统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135

第三节 自然界的对称和非对称145

一、人类认识对称和非对称现象的历史发展145

二、对称和非对称范畴的规定147

三、对称和非对称的关系151

四、对称和非对称的表现154

五、对称方法157

第四节 自然界的有序和无序160

一、人类对有序和无序认识的历史发展160

二、有序和无序范畴的规定164

三、有序和无序的关系168

一、人类对世界连续性与间断性认识的历史发展174

第五节 连续和间断174

二、连续和间断范畴的规定及其相互关系179

三、数学中的连续和间断184

四、研究连续和间断的意义186

第六节 自然界的简单性与复杂性187

一、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188

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性原则190

三、反对“简单化”的倾向193

四、要注意研究复杂性196

第七节 精确性和模糊性199

一、精确和模糊范畴的含义199

一、吸引和排斥范畴的历史考察201

二、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201

三、研究精确性与模糊性的方法205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208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的动力:吸引和排斥208

二、吸引和排斥范畴的规定及其相互关系211

三、吸引和排斥的表现215

第二节 平衡和非平衡、稳定和不稳定223

一、平衡和非平衡的历史考察223

二、平衡和非平衡范畴的规定及关系225

三、平衡和非平衡的表现227

四、研究平衡和稳定范畴的意义230

第三节 可逆和不可逆236

一、可逆和不可逆范畴的历史考察236

二、可逆和不可逆范畴的规定及相互关系239

三、时间箭头与可逆和不可逆242

第四节 上升和下降、进化和退化244

一、人类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244

二、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范畴的规定及关系246

三、自然界的前途248

第五节 渐变和突变249

一、人们对渐变和突变认识的发展249

二、渐变和突变范畴的规定及表现251

三、自然科学对渐变和突变的研究253

第六节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261

一、人类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认识的历史发展261

二、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概念及关系265

三、研究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方法及意义269

第四章 辩证的自然图景271

第一节 宇宙的演化271

一、宇宙模型271

二、宇宙演化的观测依据274

三、宇宙的演化阶段和宇宙的未来276

四、现代宇宙学对时空性质的认识279

第二节 星系的演化280

一、星系的分类与演化的关系280

二、特殊星系与星系的演化282

三、星系的起源284

第三节 恒星的起源和演化285

一、恒星的起源286

二、恒星的能量来源287

三、恒星的演化阶段289

第四节 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化294

一、太阳系的主要特征295

二、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295

三、20世纪的星云说297

四、地球的演化300

第五节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302

一、生命的特征302

二、生命的起源304

三、生物的进化306

四、物种的形成308

第六节 人类的产生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309

一、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309

二、人类发展的过程312

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316

第五章 人和自然界318

第一节 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318

一、原始时代——人类利用自然的蒙昧阶段318

二、农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初级阶段320

三、工业时代——人类企图统治自然的时代324

第二节 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现代反思339

一、悲观论和乐观论339

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43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346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346

二、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350

一、科学的概念357

第六章 科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357

第一节 科学的性质357

二、科学的判据363

第二节 科学的体系结构365

一、对科学结构认识的发展365

二、科学结构的门类369

三、科学的微观结构371

第三节 科学的社会功能37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73

二、科技文明是第一文明380

三、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385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特点388

一、科学认识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认识388

第七章 科学认识过程388

二、科学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典型形式38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系统390

一、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390

二、科学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的矛盾394

三、科学实践的结构396

第三节 科学认识的程序398

一、科学认识的起点398

二、科学的发现过程401

第四节 科学认识的检验、评价和选择407

一、科学认识的检验407

二、科学认识的评价和选择411

第一节 科研选题方法418

一、确定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418

第八章 科学研究的方法418

二、确定课题的程序和方法421

三、选择和确定课题的原则428

第二节 搜集事实的方法429

一、文献方法431

二、观察方法433

三、实验方法435

四、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438

第三节 概括科学事实的方法439

一、逻辑思维方法440

二、形象思维方法445

一、数学方法449

第四节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方法449

二、假说方法453

三、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460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465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465

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65

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68

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47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480

一、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480

二、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483

三、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485

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487

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49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494

一、“套箱”模式495

二、“猜测-证伪”模式497

三、“范式更替”模式501

四、“研究纲领进化 退化转换”模式503

五、“研究传统-解决问题”模式506

六、“树状”模式509

七、对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再认识513

第十章 科学活动和科学组织517

第一节 科学活动及其特点517

第二节 科学活动的准则523

一、公平性原则523

二、共用性原则524

三、可怀疑性原则525

四、无私利性原则526

五、独立性原则527

第三节 科学活动的主体528

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8

二、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530

三、科学家品质方面的共同特点533

第四节 科学活动组织536

一、科学活动组织的历史沿革536

二、科学组织与科学活动539

第五节 科学奖励542

一、什么是科学奖励542

二、科学奖励的功能544

三、马太效应、小镇效应、光环效应545

四、“获奖链”的形成及原因547

1997《自然辩证法原理 修订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德胜等编著 1997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