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误诊误治析微》求取 ⇩

第一章 论医篇2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医者素质的要求2

一、把救死扶伤作为天职2

二、学识渊博,能通晓各种知识2

三、志向坚定3

四、医者应临事不惑3

五、医者必须谨慎从事4

六、医者要通常达变5

第二节 学习历代医家的品德风尚6

一、不计个人安危,一心赴救7

二、不分亲疏,视同一等7

三、不能乘人之危,贪人财利8

四、为人谦逊,力戒骄傲8

五、不能自逞俊快,虚求名誉9

六、医者应常自省自悟10

七、改变不良习气、树立良好风尚10

第三节 学好经典著作可防止贻误12

一、摒弃轻视经典著作的陋习12

二、经典著作是医者临证之准绳13

三、学习经典的方法13

四、通晓历代医家学术思想,是戒误的重要一环17

第四节 中医特长与弊端21

一、中医重宏观不重微观的研究21

二、中医运用唯象理论诊病,但缺乏实验检验23

三、关于西医对症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24

四、中医治法重在扶正25

五、西医的局部稳定与中医的动态平衡26

六、大医理论重在无形气化,而未注重有形质变的研究27

七、中医理论重在定性,而未注重定量的研究28

八、西医实验治疗与中医假说处方29

九、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的弊端31

第五节 病家之慎误32

一、失于正确的就治调护32

1.失于不审慎32

2.失于求医无诚意33

3.失于讳疾忌医34

4.失于不择医35

5.失于用药缺乏警惕性36

6.失于不达理36

二、病家为消除贻误应注意的问题37

1.去掉未病先药之弊37

2.不要就诊秘患以试医技精劣38

3.求医不应盲崇虚名39

4.病家不应有喜补恶攻的心理40

第二章 诊断篇42

第一节 关于诊断学方法论中之贻误42

一、没有做到“诊”、“辨”统一43

二、不能详察病机中之“微”、“活”43

三、没有做到四诊合参,同中求异44

四、不知舍从弃取45

五、不知比类别症48

六、不知内变与外形的关系49

第二节 导致诊断贻误的一般因素49

一、不察标本是诊断贻误的主要原因之一49

二、未能详辨有余中之不足,不足中之有余52

三、外感内伤不辨,是医者致误的原因之一53

四、未能详辨寒热虚实之真假56

五、未能深谙阴阳五行学说57

六、不知疾病传变,不能预测疾病之转归59

第三节 四诊中之慎误61

一、望诊61

二、闻诊66

三、问诊70

四、切诊75

第三章 治疗篇96

第一节 为防止贻误应树立的正确思想96

一、医者应具防重于治的思想96

二、医者应树立“人事治之”的思想99

三、医者治病应立足于正气的固护102

四、注意“药能杀人”103

第二节 治病中贻误的原因105

一、医疗方法失当105

二、见病治病,犯医家大忌106

三、没有做到“持重”与“应机”的统一106

四、治病用药顾忌重重107

五、医失节制用药108

六、偏执验方治病109

七、用药庞杂109

八、医者以病试药,以药试人111

九、用药诛罚无过112

十、不明用药忌宜113

十一、处方疏忽书写致误114

十二、但求平稳相安115

十三、使用劫剂以图速效116

十四、用药不分缓急118

十五、医者用药不知“君臣佐使”、“七情合和”121

第三节 为防止贻误应注意的事项123

一、临证时注意吸取前医失败的教训123

二、注意用药须切病124

三、注意不可专治旺气125

四、治病应分层次留余地125

五、治病时应注意调理脾胃126

六、治病时应注意防止邪气内陷130

七、注意把握治疗之时机130

八、力避俗套131

九、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反应131

第四节 关于治疗方法的正确运用问题132

一、关于古方治今病的认识132

二、关于法随证变的问题135

三、掌握运气用药之常变137

四、医者用药归于中正、勿犯举一废一之误138

五、掌握古人用药如用兵的含义140

六、领会古人用药要心小胆大的教诲140

七、关于药物对人体开阖的调节作用142

第五节 关于疑似证之间的治法问题144

一、关于疑似证危害性的认识问题144

二、关于试探法的运用问题145

三、阴阳证情疑似之间的治法145

四、虚实证情疑似之间的治法150

五、外感内伤疑似之间的治法156

第六节 汗法中之慎误158

一、知晓发汗的机理158

二、为防止汗法中之贻误,必须明辨的几个问题161

三、知发汗须知已法164

四、为防止汗法中之殆误,应掌握的发汗方法166

五、汗法中之注意事项178

第七节 下法中之慎误180

一、严格掌握下法的适应证180

二、造成下法中贻误的原因181

三、掌握攻下的运用方法183

四、下法中之注意事项187

第八节 和法中之慎误189

一、知晓和法的含义189

二、明了和法的运用范围191

三、关于小柴胡汤的运用问题192

四、关于和法的正确运用问题194

五、和法的注意事项197

第九节 清法中之慎误198

一、掌握清法运用的一般规律199

二、关于虚热的治法204

三、防止清法中之贻误应注意的问题208

第十节 补法中之慎误212

一、补法的含义212

二、补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功用213

三、防止补法中之贻误应掌握的方法223

四、补法中之注意事项227

五、知晓补法之弊端230

第四章 病证篇234

第一节 中风诊治中的慎误234

一、中风命名的不同涵义234

二、对中风的认识234

三、应掌握的辨证要点235

四、中风证治的方法238

五、防止中风误治之注意事项240

第二节 热证242

一、明了发热类型242

二、热(火)的发病机制244

三、医者应掌握的辨证要点246

四、为防止贻误之注意事项251

第三节 湿证255

一、掌握湿证发病学上的特征255

二、湿证治疗原则及方法259

三、关于治湿方法的运用问题261

四、防止湿证误治之注意事项264

第四节 燥证268

一、燥有凉燥热燥之分268

二、明了燥证发病原因270

三、燥邪致病的症状特征271

四、治燥总则271

五、燥证治疗中的注意事项273

第五节 寒证277

一、关于伤寒名义278

二、伤寒辨证的方法278

三、明确寒邪致病的特征283

四、防止伤寒证治贻误的要求285

第六节 咳嗽289

一、历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289

二、为防止贻误应辨明的问题290

三、治咳方法的运用问题292

四、为防止贻误应注意的事项298

第七节 哮喘301

一、明了哮喘的发病机理301

二、掌握哮喘之辨证要点303

三、为防止贻误要求掌握的问题305

第八节 痰饮309

一、明了痰饮之病因病机309

二、痰饮辨证中的几个要点309

三、掌握痰饮的正确治疗方法313

第九节 肿胀322

一、知晓肿胀的病因病机322

二、肿胀的辨证施治要点323

三、医者应掌握的治疗方法326

四、肿胀证治中之注意事项330

第十节 泄泻332

一、辨证分型要点332

二、论治要点334

三、关于泄泻治法的正确运用问题336

第十一节 痢疾340

一、病因病机340

二、要求医者辨明几个问题341

三、治痢方法的正确运用问题344

第十二节 疫疠353

一、医者须辨明的问题353

二、掌握发病特点357

三、为防止疫疠证治之贻误应注意事项361

第十三节 血证367

一、血证病变类型367

二、血证的病因病机368

三、血证治法的正确运用369

四、为防止贻误医者应注意事项380

1989《中医误诊误治析微》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钟昔意编著 1989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误诊误治(1989 PDF版)
中医误诊误治
1989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八场现代评剧  《邻居》评论集( PDF版)
八场现代评剧 《邻居》评论集
吉林市戏剧研究室
误诊病例分析汇编(1985 PDF版)
误诊病例分析汇编
1985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临床小儿外科(1991 PDF版)
临床小儿外科
1991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新时期铁路职业道德(1997 PDF版)
新时期铁路职业道德
1997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误诊误治(1995 PDF版)
误诊误治
1995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误诊与教训(1988 PDF版)
误诊与教训
198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误诊(1986 PDF版)
临床误诊
1986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1991 PDF版)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1991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癌瘤诊治失误100例(1998 PDF版)
癌瘤诊治失误100例
1998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外科诊治中的错误与处理(1987 PDF版)
外科诊治中的错误与处理
198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误诊大观(1994 PDF版)
中国误诊大观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临床误诊误治文集(1993 PDF版)
中国临床误诊误治文集
1993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临床误诊分析(1996 PDF版)
临床误诊分析
1996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1987 PDF版)
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