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学》求取 ⇩

绪论1

一、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特点1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2

三、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方法3

四、中医病因病机学与中医临床医学的关系3

五、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简史4

第一篇 概论8

第一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8

第一节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及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8

一、朴素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8

二、精、气、神学说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10

三、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13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16

一、由果析因的认识过程16

二、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19

三、以象测藏、以表测里的认识方法20

第二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基本原理21

第一节 阴阳失调论21

一、阴阳的基本规律21

二、阴阳的平和与偏胜24

三、阴阳的失调25

第二节 五行生克论30

第三节 天人相应论34

一、与天合度37

二、与地同纪47

第四节 亢害承制论51

一、五常之气,太过不及52

二、造化之常,不能无亢52

三、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54

四、生中有克与克中有用55

五、亢害承制的作用56

第五节 气化失常论58

一、气化的基本内容59

二、气化失常的基本表现及其病理意义60

第六节 邪正相争论64

第三章 基本病理过程67

第一节 表里出入68

第二节 虚实消长69

第三节 寒热进退71

第四节 升降失常72

第五节 形质损伤73

第六节 精气来复74

第七节 阴阳离决76

第二篇 病因与发病78

第四章 病因概论78

一、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与沿革78

二、病因与发病及病机的关系81

三、辨证求因与神因论治82

第五章 自然因素84

第一节 天时因素84

一、六淫84

二、时令91

第二节 地理因素93

第三节 生物因素95

一、戾气95

二、瘴气96

三、虫毒96

第六章 生活因素98

第一节 饮食因素98

一、饥饱失常98

二、五味偏盛99

三、肥甘厚味100

四、饮酒过度100

五、生冷不洁101

第二节 劳倦内伤101

一、形神过劳101

二、房室劳伤102

三、贪逸少劳103

第七章 情志因素103

第一节 七情的概念104

一、七情的渊源及一般概念104

二、情志是心神对客观外界的反应105

三、情志属于魄的活动,受魂的调节和控制106

第二节 七情的怫郁和过激107

一、情志活动的两种状态和相互关系107

二、心神在情志发病中的地位108

三、影响心神的主要因素109

四、情志致病的条件110

第三节 七情致病的特点111

一、七情致病以外界刺激为诱因,以思想认识为依据111

二、七情致病以心为基点,对五脏各有侧重111

三、七情致病以气机变化为先导,以精血的变化为基础112

四、七情致病内发于五脏、外淫于肢体112

第八章 体质因素112

第九章 内生因素114

第一节 痰饮114

第二节 瘀血116

一、瘀血的产生116

二、瘀血的种类118

三、瘀血的致病作用120

第十章 其它因素121

第一节 外伤121

一、跌仆、刀刃伤122

二、烧伤、冻伤122

三、虫兽伤122

四、溺水123

五、雷击伤123

第二节 中毒123

一、药物中毒123

二、食物中毒124

三、毒气中毒125

第三节 社会因素125

一、社会制度与疾病的关系125

二、社会环境与疾病的关系126

第十一章 发病机理127

第一节 发病的原因、诱因与素因127

一、原因与发病127

二、诱因与发病128

三、素因与发病129

第二节 运气与发病130

一、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30

二、运气与发病的关系136

第三节 受邪门户144

一、外邪侵入门户144

二、内伤致病途径145

第四节 发病类型145

一、新感与伏邪145

二、卒发与徐发149

第十二章 疾病的演变150

第一节 疾病的传变151

一、传变的原因与条件151

二、传变的形式与过程153

第二节 疾病的转归156

第三节 疾病的复发159

第三篇 病机162

第十三章 脏腑病机163

第一节 肺与大肠病机165

一、肺气不宣168

二、肺失肃降169

三、肺失治节171

四、肺热壅盛171

五、肺气虚寒172

六、肺气不足173

七、肺阴亏损173

八、肺络损伤174

九、肺气脱绝175

十、传导失司175

十一、大肠湿热176

十二、肠络损伤177

十三、大肠虚寒178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机178

一、心气虚弱181

二、心阳不振182

三、心阳暴脱183

四、心火上炎183

五、心阴不足183

六、心血不足184

七、心脉瘀阻184

八、痰阻心窍185

九、小肠气滞185

十、小肠虚寒186

十一、小肠实热186

第三节 脾胃病机186

一、脾虚失运189

二、脾阳不振190

三、脾气下陷190

四、脾不统血191

五、脾虚血弱192

六、脾虚湿盛192

七、湿热蕴脾193

八、脾阴不足193

九、胃失和降193

十、胃虚不纳195

十一、胃脘积滞195

十二、胃气虚寒196

十三、胃阴不足196

十四、胃火上炎197

十五、胃络瘀阻197

十六、胃络损伤198

第四节 肝胆病机199

一、肝气不疏201

二、肝气横逆202

三、肝火上炎202

四、肝血亏损202

五、肝阴不足203

六、肝阳上亢203

七、肝风内动204

八、肝经寒滞205

九、肝脉瘀阻205

十、肝胆湿热206

十一、胆气郁阻206

十二、胆气虚寒207

十三、胆胃不和207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机208

一、肾阴亏虚209

二、肾阳虚衰210

三、肾精亏损211

四、肾虚水泛211

五、肾气不固211

六、肾不纳气211

七、膀胱失约212

八、膀胱气化不利212

九、膀胱湿热与膀胱络伤213

第六节 两脏同病病机213

一、脾肺气虚214

二、肺胃阴虚214

三、心肺阴虚214

四、肺肾阴虚214

五、脾肾阳虚215

六、肝肾阴虚215

七、肝肺同病215

八、肝脾不调216

九、肝脾血虚216

十、心肾不交216

十一、心肾阳虚216

十二、心脾两虚217

第十四章 经络病机217

第一节 十二经病机220

一、经络气血失调220

二、经络气血运行逆乱220

三、经络气血瘀滞221

四、经络气血衰竭222

五、十二经病候222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机226

一、冲任虚弱226

二、冲任不通226

三、冲任伏热227

四、冲任损伤227

五、冲任气逆227

六、督脉亏虚227

七、带脉失调228

八、跷维不和228

第十五章 气血病机228

第一节 气病病机234

一、气郁234

二、气滞235

三、气逆235

四、气虚236

五、气陷236

六、气脱237

第二节 血病病机237

一、血瘀238

二、血溢(出血)239

三、血虚240

第三节 气血同病病机240

一、气滞血瘀240

二、气虚血瘀241

三、气血两虚241

四、气不摄血241

五、气随血脱241

六、血随气逆241

第十六章 精病病机242

一、精气亏损247

二、精不化气247

三、精不化血248

四、精髓空虚248

五、精虚神怯249

六、精室亏虚250

七、精气虚冷250

八、精关不固250

九、精隧阻塞251

第十七章 津液病机252

一、脏腑津亏257

二、气液两伤257

三、津气失调258

四、津亏血燥258

五、津亏血瘀258

六、津亏火炽259

七、津竭阳亡259

第十八章 体质病机259

第一节 不同体质的形成因素263

第二节 各种体质的病机特点267

一、阴虚体质267

二、阳虚体质267

三、气血素虚体质268

四、痰湿体质268

五、瘀血体质268

第十九章 情志病机269

第一节 七情病机274

一、喜则气缓274

二、怒则气逆274

三、忧则气郁,思则气结275

四、悲则气消275

五、恐则气下276

六、惊则气乱277

第二节 五志病机277

一、神病病机278

二、魄病病机279

三、魂病病机279

四、意病病机280

五、志病病机280

第二十章 痰饮病机280

第一节 痰病病机287

一、痰流经络287

二、痰伏筋骨287

三、痰着筋膜287

四、痰浊壅肺288

五、痰迷心窍288

六、痰郁气结288

七、痰瘀互结288

八、痰热动风289

第二节 饮病病机289

一、寒饮犯肺289

二、水气凌心290

三、饮停胸胁290

四、胃中停饮290

五、饮留肠间291

六、水气泛溢291

七、水热互结292

第二十一章 六气病机292

第一节 风气病机295

一、外风病机295

(一) 风伤卫表295

(二) 痹着筋骨296

(三) 风邪中络296

(四) 风毒入血296

(五) 风毒致痉297

二、内风病机297

(一) 风痰内阴297

(二) 虚风内动297

(三) 脾虚生风297

第二节 寒气病机298

一、外寒病机298

(一) 寒邪外束298

(二) 寒痹筋骨298

(三) 寒滞经络299

(四) 寒凝血痹299

(五) 寒凝津滞299

二、内寒病机299

(一) 阴寒内盛300

(二) 阳虚内寒300

(三) 陈寒痼冷300

第三节 暑气病机301

一、暑伤肺胃301

二、暑伤气阴301

三、暑伤肺络302

四、暑闭心窍302

五、暑热动风302

附:303

阴暑303

伏暑303

第四节 湿气病机303

一、外湿病机304

(一) 湿郁肌表304

(二) 湿阻经络304

(三) 湿着筋骨304

(四) 湿蔽清阳305

(五) 湿郁三焦305

(六) 湿邪困脾305

(七) 湿浊下注305

二、内湿病机306

(一) 湿蔽清阳306

(二) 湿浊上泛306

(三) 湿胜伤阳306

(四) 湿胜成毒306

第五节 燥气病机307

一、外燥病机307

(一) 燥伤肺卫307

(二) 燥伤津血308

二、内燥病机308

(一) 燥伤肺气308

(二) 燥伤津液309

(三) 阴虚血燥309

(四) 津枯肠燥309

(五) 五脏内燥310

第六节 火气病机310

一、外火病机311

(一) 火邪内燔311

(二) 火盛成毒311

(三) 火极生风311

(四) 火邪伤气311

(五) 火邪伤津312

(六) 火伤血络312

(七) 火毒攻心313

二、内火病机313

(一) 虚火上浮313

(二) 阴火内炽314

(三) 阴虚火旺315

(四) 壮火食气315

(五) 脏腑实火315

第七节 六气相兼与从化病机315

第二十二章 六经病机321

第一节 太阳病病机326

一、营卫不调326

二、表寒里饮327

三、邪入经输327

四、邪陷胸中327

五、实邪结肠328

六、邪陷心下328

七、邪热下利328

八、经邪入腑329

九、脏腑阳伤329

十、脏腑阴伤329

第二节 阳明病病机330

一、热郁胸膈330

二、阳明经热330

三、阳明腑实331

四、阳明发黄331

第三节 少阳病病机331

一、枢机不利332

二、热结胆腑333

三、热入血室333

第四节 太阴病病机333

一、太阴虚寒333

二、滑脱不禁334

三、寒湿发黄334

第五节 少阴病病机334

一、阳虚表寒335

二、阴盛阳衰335

三、阴盛格阳335

四、热化伤阴336

五、热化成实336

六、气郁成厥336

第六节 厥阴病机336

一、寒热错杂337

二、阴寒上逆338

三、血虚寒凝338

四、厥深热深338

五、热利下重338

第二十三章 卫气营血病机339

第一节 卫分病机345

一、邪伤肺卫346

二、卫阳暂亡346

三、卫阳虚衰346

第二节 气分病机347

一、气热炽盛347

二、阳明热结348

三、热盛气伤348

四、热盛伤津348

五、气阴两伤349

六、邪留少阳三焦,气机不利349

七、湿热蕴蒸,郁阻气机350

八、卫气同病350

第三节 营分病机350

一、营热炽盛、营阴亏耗351

二、内闭外脱351

三、气营两燔352

四、气热灼营352

五、卫营同病352

六、营卫不和353

七、营卫壅滞353

第四节 血分病机353

一、血热燔炽,伤络动血354

二、热与血结,血瘀血蓄354

三、血热动风355

四、耗血动血355

第二十四章 三焦病机356

第一节 上焦病机360

一、湿邪犯肺360

二、化源告竭361

三、热陷心包361

四、湿蒙心包362

第二节 中焦病机362

一、胃热炽盛362

二、邪结肠腑363

三、湿热中阻363

四、邪伏膜原364

第三节 下焦病机365

一、泌别失司365

二、肾精耗损365

三、虚风内动365

1987《中医病因病机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鹭冰等主编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病因病机学(1987 PDF版)
中医病因病机学
1987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中医病机学(1988.06 PDF版)
中医病机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病因病理学(1995 PDF版)
病因病理学
1995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森林法讲话(1986 PDF版)
森林法讲话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痰病学(1984 PDF版)
中医痰病学
198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性病学(1991 PDF版)
中医性病学
1991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脑病学(1998 PDF版)
中医脑病学
1998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病因病机学说(1988 PDF版)
病因病机学说
1988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病机治法学(1988 PDF版)
中医病机治法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骨病学(1998 PDF版)
中医骨病学
199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传染病学(1997 PDF版)
中医传染病学
1997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呼吸病学(1994 PDF版)
中医呼吸病学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医学基础  病因与病理  修订版(1999 PDF版)
医学基础 病因与病理 修订版
1999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流行病学  探索病因的科学(1984 PDF版)
流行病学 探索病因的科学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虫病学(1991 PDF版)
中医虫病学
1991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